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劉亮)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公共衞生和經濟危機正深刻影響全球海上運輸和貿易前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下稱貿發會議)發佈的最新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海上貿易量將大幅下降。同時,新一輪疫情反撲的背景下,海上貿易短期復甦前景也不容樂觀。
貿發會議日前發佈的《2020海運回顧》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海上貿易量將大幅下降4.1%,在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需求萎縮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海上貿易正受到供需兩端的雙重衝擊。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本就已慘淡的海上貿易雪上加霜。報告稱,2019年全球範圍內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和高度的政策不確定性削弱了全球經濟產出和商品貿易的增長,使全球海上貿易增長几乎陷入停滯,達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海上貿易量同比增長0.5%,遠低於2018年2.8%的增長;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至2.5%,低於2018年的3.1%,且比2001年至2008年的歷史平均水平低1.1個百分點。
貿發會議指出,亞洲地區在全球海上貿易舞台上佔據主導地位。2019年,該地區貨物裝載量佔全球的41%,貨物卸載量佔全球62%。此外,在今年載重噸位排名前20位的船舶擁有國中,也約有一半位於亞洲。
受疫情封鎖措施和通行限制等因素影響,報告稱,在造船、航海等方面很活躍的亞洲國家裏,貿易交付有所減少,港口出入貨物運輸也出現擁堵等情況。但貿發會議表示,目前東亞地區的貿易狀況相對好於西亞、南亞等地區,且該趨勢自今年7月以來尤為明顯。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經濟的強勁復甦對東亞地區海上貿易狀況的好轉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下半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情況明顯回暖,拉動了該地區的貿易增長。同時,與歐洲和美國等地區的疫情相比,日本與韓國等國疫情相對較輕,也為東亞地區的海運貿易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陳鳳英指出,相比東亞,南亞、西亞各有“苦衷”。南亞地區中,印度疫情仍在持續蔓延;西亞是油氣等大宗商品的供應地,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貿易的恢復。
報告還指出,中國是與全球聯繫最為緊密的國家,今年一季度,其班輪運輸聯通性指數較2006年基準年提高了56%。在班輪運輸聯通性排名前10的港口中,有5個位於中國。在陳鳳英看來,中國與其他地區海上貿易的密切聯繫,為中國對其他地區的經濟互相拉動作用提供了有利契機。疫情期間,中國與東盟貿易投資雙雙實現高增長即是典型的例子。
未來,全球海上貿易前景如何?貿發會議表示,隨着多國疫情反彈,全球海上供應鏈、航運網絡、港口經貿活動等或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如果疫情持續惡化,海上貿易量可能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下降,危及增長前景。
考慮當前仍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貿發會議表示,預測復甦的時機和貿易規模的增長情況仍頗具挑戰性。但貿發會議也指出,儘管疫情前期對海上貿易造成衝擊,但疫情的暴發也加速了海上貿易相關行業和供應鏈的轉型和應對,疫情不再持續惡化的樂觀情況下,海上貿易可能在2021年開始恢復增長。(完)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