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巴倫週刊(ID:barronschina),作者:朱琳,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在海外開火鍋店是一個高天花板,高單店營收同時高成本投入的業務。
在國內業務面臨較大挑戰之時,海底撈將可能成為第二增長曲線的海外業務分拆上市了。
今日,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通過介紹方式在香港上市。上市首日,特海國際股價開盤即暴漲,盤中一度漲幅達100%,總市值突破80億港元。截止收盤,特海國際漲42%,報9.94港元,總市值61.56億港元。
這是繼2016年海底撈旗下主要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上市後,海底撈又一家子公司上市。至此,海底撈老闆張勇擁有了第三個上市平台。
此前12月5日海底撈發佈公告,將以實物分派方式有條件派發公司將有權擁有的所有特海國際股份,佔於分派時特海國際全部已發行股本的90%。分拆完成後,海底撈將不再保留特海國際的任何權益,特海國際將不再為海底撈的附屬公司。張勇、舒萍夫婦,連同ZY NP LTD、SP NP LTD及NP United Holding Ltd將繼續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海底撈分拆海外業務的舉動,被不少人視作海底撈減輕資產負債表壓力,釋放利潤空間的動作。海底撈的海外業務虧損多年,雖然營收增速表現尚可,虧損也在收窄,但考慮到海外市場仍然有較長的投入期,對目前利潤表現不佳的海底撈而言,分拆海外業務上市成為減輕自身包袱的有效做法。
“在此時將海外業務分拆上市,應該是從整個集團的發展考量,去剝離掉一些較大板塊的不確定因素。”廣東省食安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向《巴倫週刊》中文版表示。
現在市場關心的是,第三個平台現在發展的質地及未來增長空間如何?未來特海國際再融資以及獲得估值溢價會遇到怎樣的挑戰。
獨立上市後,特海國際可以獲得獨立發展的空間,但是脱離母公司後,如何獲得充足的融資渠道,保證擴張乃至實現盈利,這仍舊是特海國際面臨的難題。
《巴倫週刊》中文版認為,特海國際所在的海外業務,是一個高天花板,高單店營收同時高成本投入的業務,海外業務未來的營收與利潤是可以期待的,但是需要長期的投入與時間。
疫情影響下持續虧損,但各項數據正在復甦特海國際的持續虧損,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海底撈的業績。這也是海底撈分拆特海國際動機之一。
特海國際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0.33億美元、0.53億美元、1.51億美元和0.56億美元。其中2021年的虧損佔到海底撈整體虧損近四分之一,而特海國際的營收僅佔海底撈總營收4%左右。
但是特海國際的業務真的只是拖累嗎?實際上,財報中披露的信息顯示,海外市場的天花板和想象空間並不低。無論是增速還是單店表現,海外市場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領域。
特海國際的餐廳數量自2019年開始迅速增長,並在疫情後的2020年增長最多。招股書顯示,2019年初,特海國際共在5個國家佈局24家餐廳,當年年末增至38家餐廳,2020年全年增長最多為36家餐廳,2021年再增長20家至94家餐廳。截至今年12月初,特海國際在11個國家擁有及經營110家餐廳。
受新冠疫情影響,特海國際在2020年營收2.21億美元,同比下降5%。2021年儘管仍有新冠疫情帶來的管制影響,由於海外店鋪大量增加,總體營收仍舊增加至3.12億美元,同比增長41%。2022年各國已放開管控政策後,上半年營收達到2.46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的1.35億美元相比增長82%。
特海國際的翻枱率也隨着海外疫情因素的消解迎來好轉,數據顯示,特海國際整體翻枱率從2020年的2.4次/天、2021年的2.1次/天回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3.0次/天。而在2022年疫情防控收緊的情況下,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國內門店的平均翻枱率為2.9。
翻枱率上升背後是顯著回升的客流量。2022年上半年,特海國際餐廳客流量達到93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的450萬人次增加了一倍。
受益於海外業績的快速回升,今年特海國際半年的經營現金流淨額超3千萬美元。若剔除美元升值帶來的匯兑損失影響,特海國際今年有望扭虧為盈。
海外火鍋市場:高成本、高天花板、高盈利開火鍋店在海外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意?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國際餐飲服務市場從2016年的28991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33632億美元,受疫情影響,2021年市場規模回覆至26440億美元,估計2026年將達到37771億美元,2021年-2026年的複合增長率為7.4%。
其中,中餐的滲透率將從2016年的9.7%上升至2026年的10.8%,預計市場份額將達到4098億美元。火鍋品類的營業額將達到46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0%。
海外市場整體增速表現較好,但經營成本也不容小覷。特海國際在招股書中表示,亞洲一家餐廳的資本開支140-300萬美元,其他洲開業前成本50-150萬美元,資本開支250萬-650萬美元之間。而海底撈國內每家新開門店資本投資約800萬元-1000萬元之間。
另一方面,海外已營業餐廳的成本結構也和國內有所不同。海底撈的成本以原材料及易耗品為主,佔四成左右,員工成本次之佔比35%左右。特海國際則完全相反,員工成本支出達到45%,原材料及易耗品支出在35%左右。因此管理層將降低員工成本控制人效作為重點,在2022年上半年將員工成本佔比控制在40%以下。
出於成本和市場的考慮,特海國際店鋪主要分佈在東亞和東南亞以及北美洲部分城市。
(特海國際的店鋪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東亞等華人聚集的區域)
招股書顯示,2022年上半年,特海國際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11個國家擁有103家餐廳,其中61家分佈在東南亞地區,17家分佈在日本與韓國,13家位於美國。同時, 2022年,特海國際在越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國、泰國等地開設了16家新門店。
海外市場開店成本高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客户支付能力也很強,招股書顯示,特海國際東南亞和北美洲的店鋪今年上半年達到了單店260萬美元左右的銷售額,而海底撈國內門店同期單年銷售額為1100萬元人民幣。
海外市場的特點也導致特海國際的財報利潤短期內無法釋放。相比國內門店更高昂的成本,決定了特海國際的賬面虧損會相對較高,需要保證運營資金的持續投入。
綜合來看,特海國際的火鍋業務處在一個天花板更高、同時單店成本也更高的市場中。
海外門店的綜合成本比較大,如果一旦選址錯誤,單店高達數百萬美元的成本,將引發比較嚴重的虧損,這對特海國際的選址模型與運營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體來看,特海國際的業務潛力巨大,只是此時的海底撈恐怕沒有太多心力持續投入。
海底撈曾表示:分拆可使特海國際業務和海底撈其餘業務在各自地域範圍內獲得更好的發展,讓各自的運營管理團隊更高效管理,專注各自業務,並在一個獨立的上市平台上產生未來的增值收益。
在國際餐飲市場開始恢復的擴張期,和正在執行“啄木鳥”計劃削減成本的海底撈母公司做分割,對特海國際而言未必是一個壞事。和母公司切分,對特海國際而言也可以獲得一個獨立發展融資的上市平台。面對潛力較大的海外市場,特海國際也需要一個好的融資平台支撐自身業務的發展。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