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紫光國微的半年報披露,隱藏在其背後的公、私募持倉變動也浮出水面。今年二季度,百億私募高毅選擇了減倉,而易方達旗下的基金卻依舊看好,連續三個季度增持。從此前的一致看好,到如今的“分道揚鑣”,頂流機構為何在紫光國微上產生分歧?
一幅公募前進,私募後退的畫面正在紫光國微上演。
8月22日,紫光國微披露了半年報,其中易方達旗下的基金格外引人注意。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席位中,易方達旗下的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逆勢加倉。同時,高毅資產、華夏基金以及興全基金選擇了“後退”。
頂流機構產生分歧背後,紫光國微正站在關鍵路口。
今年以來,紫光國微原母公司紫光集團重整事項不斷推進,7月重整已經落地,紫光國微德國公司迎來新東家。
從公司業務端來看,公司集成電路板塊已經扛起了營收大旗,今年上半年,集成電路業務佔據總營收的94.89%。不過,單是依靠集成電路業務,能否讓紫光國微一改頹勢,仍是未知數。
易方達向前,高毅向後
8月22日,芯片龍頭紫光國微披露上半年成績單,同時持倉的公募、私募也一覽無遺。
其中,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在該季度選擇了加倉。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易方達旗下的該基金持有862.659萬股,為上市公司第五大流通股東,倘若按照6月30日收盤價135.33元/股來計算,該基金持有的市值為11.6億元。
而在今年一季度時,該基金的持股數量為858.65萬股。即,在今年二季度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加倉4萬股。而根據Choice數據顯示,紫光國微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並不如人意,期間跌幅超過7%,期間最低價一度跌至110.95元/股。
也就是説,易方達是逆勢加倉。按照該季度股價均價184.64元/股來計算,易方達加倉成本約為738.5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不僅是忠心追隨,更在一眾機構中最為“長情”。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該基金新晉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七大流通股東,彼時其持股數量為674.04萬股,按照該季度上市公司股價均價124.63元/股來計算,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的建倉成本為8.4億元。
到2020年第四季度,該基金減持58.18萬股,持股數量降至615.86萬股,按照上市公司該季度股價均價111.62元/股來計算,套現金額或為6494萬元。
2021年第一季度,紫光國微受到重挫,期間跌幅超過20%,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逆勢加倉428.96萬股至1044.82萬股,從前一個季度的第八大流通股東一躍成為第四大流通股東。按照紫光國微該季度股價均價122.50元/股來計算,加倉成本為5億元。
接下來的兩個季度,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兩度減持,分別減持150萬股、82.5萬股,而這兩個季度的股價均價分別為126.99元/股、193.44元/股,套現金額分別為1.9億元、1.6億元。
而在2021年第四季度至今2022年第一季度兩個季度中,易方達國防軍工混合連續兩個季度增持,分別增持37.51萬股、8.9萬股,上述兩個季度的股價均價為213.13元/股、209.91元/股,加倉成本為7995萬元、1868萬元。
由此來看,易方達三度減持兩度獲利。
而與易方達在上半年的增持相反的是,百億私募高毅選擇了“後退”。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高毅旗下的高毅鄰山1號遠望基金為上市公司的第四大流通股東,持股數量為1000萬股,按照6月30日上市公司收盤價135.33元/股來計算,其持倉市值為13.53億元。
而在第一季度,高毅資產的持股數量為1500萬股,也就是説在今年第二季度,高毅資產減持500萬股,按照該季度上市公司股價均價184.64元/股,其套現金額為9.2億元。
此外,高毅在一眾機構中格外大手筆,其初始建倉成本超過30億元。數據顯示,其是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以2880萬股新晉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流通股東,按照該季度股價均價111.62元/股來計算,高毅的建倉成本為32.15億元。
接下來的兩個季度中,高毅的持股數量未發生變化。
到2021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高毅連續兩度減倉,分別減持1080萬股、300萬股,這兩個季度的股價均價193.44元/股、213.13元/股 ,套現金額約為20.09億元、6.4億元。
由此來看,高毅的三度減持亦是獲利。
值得一提的是,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高毅資產共出現在51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之列,其投資標的多為醫藥,與集成電路相關的企業僅有此一家,隨着其此次減持,高毅或在逐步退出集成電路領域。
除了高毅資產之外,華夏基金旗下的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興全基金旗下的興全趨勢投資混合(LOF)均在今年二季度減持紫光國微。
具體來看,上述兩隻基金在該季度分別減持103萬股、16萬股,按照184.64元/股的均價來計算,套現金額分別為1.9億元、2948萬股。
除了上述機構,有不少公募基金對紫光國微退避三舍。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268只基金持有該上市公司;而在2021年年末,看好紫光國微的公募基金達1135只。
9成營收來集成電路,擬跨界新能源
公募、私募的“激辯”反映出主流資金對紫光國微成長不確定性的分歧。
從基本面來看,原母公司紫光集團重整完畢,紫光國微等公司來了“新東家”,股東層面長達近兩年的動盪結束。
從目前的財務狀況來看,紫光國微也迎來營收淨利增長。在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實現29.05億元,同比上漲26.72%;歸母淨利潤衞11.98億元,同比上漲36.81%。
從營收半板塊來看,特種集成電路已成營收大頭。財報顯示,上半年,該板塊錄得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101%,營收佔比為62.98%;智能安全芯片實現營收16.6億元,同比增長22.11%,營收佔比為31.15%。
業績上漲,亦是引來不少券商關注。從其發佈年報後的短短三日內,有12家券商發佈研報。其中中信證券旗幟鮮明,報告期內公司特種FPGA、特種模擬芯片順利推進,同時車規級芯片實現批量應用,維持公司“買入”評級。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特種集成電路還是智能安全芯片,其均屬於集成電路領域。
而作為一家芯片公司,產品要想落地還需要找晶圓代工廠。根據芯思想研究院的統計和估算,到202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將超過40000億元。需求膨脹,或存在代工廠擴產不及時,產能不足的情況,從而導致該公司產品無法及時出貨交付,這點從近兩年的“缺芯潮”可窺探一二。
此外,主營業務存在隱憂的同時,紫光國微選擇隨大流跨界新能源。根據半年報,其指出要逐步進入充電樁、UPS、車載OBC、光伏逆變等應用市場。
不過,新能源賽道前赴後繼者眾多。濰柴集團董事長兼CEO譚旭光曾表示,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比較熱鬧,出現“一窩蜂”現象。
跨界佈局者數不勝數,作為後來者的紫光國微是否能分得一杯羹,尚未可知。
被剝離的核心業務
如今紫光國微的窘境某種程度上是由原間接控股股東紫光集團一手促成。
將時間倒回2015年,彼時的紫光國微在11月拋出了一筆高達800億元的定增方案,這是當年中國A股歷史上第二大再融資。
800億元資金,紫光國微是這樣規劃的,600億元投入存儲芯片工廠,37.9億元用於收購台灣封測廠商力成25%的股權,162億元用於收購芯片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
可以説,當時的紫光集團看中了存儲芯片的市場前景。紫光集團曾向記者回應存儲器芯片工廠建設是800億元定增主要募投項目。而其大手筆擴張也不難理解,據 CSIA 統計, 2015 年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超過 10000 億,其中存儲器的市場總額(包括邏輯芯片中的存儲器) 超過61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
一年後,紫光系再次公告擬以近200億元重金砸向存儲芯片領域。2016年12月,紫光國微公告,紫光系及相關公司將共同出資設立長江控股,以實現對長江存儲的控制。紫光控股將出資197億元持有長江控股51.04%股權。紫光集團亦是承諾未來規劃發展存儲器芯片製造業務時,紫光國芯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有權對長江存儲進行產業整合。當時的長江存儲在存儲芯片領域屬於領頭者。
不過後來,定增事件幾經延宕後終以失敗落幕,長江存儲也沒能落到紫光國微手中。
而在上述期間,存儲芯片行情火爆。其中兆易創新在2017年官宣入局,聯電也選擇與福建省合作的DRAM項目,更有士蘭微這樣強勁的對手企業。
入局者紛至沓來,導致企業搶奪晶圓產能,造成像台積電、中芯國際這樣的晶圓製造廠大幅提價。而紫光國微自身產品產量有限,議價能力弱,成本端受制於人。
錯過風口後,紫光國微集團旗下的DRAM存儲器芯片設計公司西安紫光國芯轉讓給紫光集團下屬公司紫光存儲。根據該上市公司2019年年報中顯示,將其76%股權轉讓於北京紫光存儲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降為24%,自2020年起不再將其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押注存儲芯片同時,紫光國微另一個在業內鮮為人知的標籤是,其是當時國內稀缺的FPGA企業,甚至對標美股FPGA龍頭賽靈思,而FPGA被譽為可編程的“萬能芯片”。不過,在2018年初紫光國微將做FPGA的紫光同創賣給管理層和母公司了。
連失“兩城”後,紫光國微在2019年6月初拋出公告,表示180億元購買兄弟企業紫光聯盛100%股權。而後者的核心資產是法國智能安全芯片組件公司Linxens。Linxens的業務芯片產業鏈中處於上游,這就意味着一旦收購成功,上市公司不僅能得到穩定的供應,還能利用該資產拓展海外業務。
不過,該項收購在2020年6月被否。
核心資產接二連三被剝離,亦是引起了投資者的質疑。
2020年,有投資者在相關平台提問,公司作為紫光集團的子公司,核心資產一直被挖走,類似紫光同創fpga業務股權也被稀釋到30%多,承諾要注入的長江存儲現在也食言。紫光集團目前攤子搞的很大,財務壓力十分緊張,公司如何確保獨立性,不被集團侵佔利益?
對此,紫光國微只是簡單回應,會嚴格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及監管要求開展各項業務。
事實上,近三年紫光國微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同花順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4.87%、37.1%、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