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潘晟
繼今年一季度,上海GDP總量和增速繼續低於蘇浙皖三省。對上海來説,這意味着什麼?對長三角來説,這又意味着什麼?
20102.53億元、55199.63億元、34556億元、20576.5億元,今年上半年,滬蘇浙皖GDP總量均超過2萬億元,合計GDP佔全國GDP比重的25%左右。
從全國看,在31個省市中,蘇浙皖GDP排名前十,分列第二、第四和第十位;上海則位居第十一位。
從GDP增速看,蘇浙皖上半年均跑贏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13.2%、13.4%和12.9%;上海與全國平均增速持平,為12.7%。
從兩年平均增長看,無論是增速,還是與一季度相比的增速增幅,三省一市中,僅上海跑輸全國——4.8%的兩年平均增長和0.1個百分點的增幅,落後於全國的5.3%和0.3個百分點。
上海經濟蓄力轉型
“上海經濟處在轉型升級階段,產業向外轉移和輸出,損失了不少傳統型GDP存量,而新經濟、新技術產業還處在投入培育時期,對GDP增量的貢獻尚小。”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副教授温建寧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不可避免地會經歷一段陣痛期,GDP增速較低、GDP總量落後於蘇浙皖,是最為明顯的表現之一。
“但客觀來説,這是高基數上的低增速,上海的絕對經濟增量依然很可觀,三省可能還要再積累、追趕若干年。”温建寧進一步指出,上海主動選擇擁抱以科創為代表的“五型經濟”,高投入建設大科學裝置、精細化佈局高端智能製造、聚能性破局“卡脖子”技術、引領性發展生物技術等,都為面向未來的GDP增長作好了鋪墊。
温建寧認為,隨着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的加速建設、臨港自貿區新片區的產業聚集、張江高技術園區創新生態系統日趨完善,科創板支持創新企業,吸引創新人才和資本形成規模,上海必將在新的層次完成GDP增速的躍升,成為超大城市以新發展內涵踐行共同富裕的樣本。
上海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從居民“錢袋子”裏也可窺得一斑。
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357元,位列全國第一,首次超過4萬元。這一突破主要得益於上海穩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增速達6.9%,較同期上海GDP增速高出2.1個百分點。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火車頭’,上海既帶動長三角各省共同發展,也吸引長三角資源為其所用,令上海居民的賺錢能力、可支配收入都顯著增長。”在温建寧看來,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很可能只是聚金納財的開始,“這是上海大力發展消費經濟的基礎,也是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的支撐,更是上海的底氣和實力”。
協同發展破解不平衡
轉型中的上海經濟增速放緩無須過於擔憂,蘇浙皖三省上半年的亮眼表現更是可圈可點。
“浙江、江蘇是富庶江南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物質財富積累,具有高速度發展的基礎。”温建寧表示,“同時,江浙經濟以市場化為主,天然具有追求發展速度的基因,能快速形成產業組織能力。”
“共同富裕試點獲得批覆,更徹底激發了浙江等省份經濟發展的社會潛能,調動了民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經濟以人為本的原始驅動力。”温建寧説,“而合肥等沿長江帶城市,抓住了科技創新這個國家戰略風口,引領了高技術智能製造和新能源汽車等的風向,使技術性產值大幅度提升,造就了安徽GDP爆發式增長,超越了很多老牌‘領跑者’。”
但是,長三角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安徽,雖然GDP持續超越上海,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GDP增速快、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是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表現。”温建寧指出,從安徽省內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較為突出,同時,農業大省的制約也較為明顯,農業產值不高使得人均GDP增長緩慢。
“為了化解不平衡性的矛盾,一方面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合肥等發展較快的地區要提高投資的門檻,篩選甄別先進的投資類別,分流一部分資金向外擴散,儘可能擴大發展輻射圈。”温建寧指出,“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相鄰城市協同發展。即使是相對不發達的江北、淮北地區,也可以通過優勢互補,在低產值的農業上進行高產值的精加工,提升人均產值的工業附加價值;相對發達地區則可在工業產值的基礎上增加高技術價值,提升產成品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