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醫保局組織開展人工關節集中帶量採購,產生擬中選結果。本次集採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人工關節集採是繼冠脈支架集採後,國家治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流通亂象的又一次重拳出擊。人工關節降價,將大幅度減輕患者負擔,提高其生活質量。集採為何能有如此大幅度降價?老百姓何時可以用上降價後的人工關節?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專家。
為何降幅大
據瞭解,人工關節置換是治療因外傷、運動損傷、退變老化等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關節損傷、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隨着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大量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目前,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數量按照年均20%的速度增加。
在地方開展集採以前,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的平均價格在3萬元左右,部分產品價格甚至超過9萬元。但由於流通環節較多,中間商層層加價,導致人工關節價格虛高。再加上骨科耗材技術分類和組合複雜,消毒、電動工具等費用均含在產品價格中,難以直接競爭,長期以來是集中採購的難點。
按照“一品一策”的原則,此次集採充分考慮人工關節的臨牀使用習慣和特點,對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按照以系統為單位進行報價,如人工髖關節由股骨柄、股骨頭、內襯、臼杯、螺釘組成,人工膝關節由股骨髁、脛骨墊片、脛骨平台、髕骨假體組成。“以系統為單位進行報價,可以防止個別品種一個配件中標,另一個配件沒有中標。這樣可以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整體降低患者費用負擔。”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丁一磊介紹。
此外,同一產品系統類別下,此次參與企業被劃分為A組、B組兩個競價組。A組是歷史採購量較大的產品,佔到意向採購量的85%,每個組別A組企業數量均不超過10個,按照中選規則,大部分A組企業都可以順利中選。這意味着供應力充足,且原有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在此次集採報價裏享有一定優勢。而其餘企業自動劃到B組,B組淘汰率較高,但也產生很多較低的報價。同時,按照骨科產品特點區分材質以及是否含伴隨服務,約定用量之外的剩餘用量,更尊重醫療機構自主權。
“這次中選結果基本符合預期。”丁一磊表示,通過與前期有關成本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此次集採既降低了人工關節的虛高價格,也給企業一定的盈利和發展空間,可以説取得了多方面平衡。“本次集採擬中選產品均是臨牀常用產品,其中有很多是廠家的拳頭產品。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經比較成熟,人工關節集採後,將大大降低患者負擔。”中日友好醫院骨關節科主任王衞國介紹。
質量有保證嗎
本次採購產品範圍為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初次置換人工膝關節,首年意向採購量共54萬套,佔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按2020年採購價計算,公立醫療機構人工髖、膝關節採購金額約200億元,佔高值醫用耗材市場10%以上,預計節約費用160億元。
面對鉅額市場,公眾十分關注,集採的人工關節質量有保證嗎?“能夠進入集採環節的人工關節產品質量都經過相關部門檢測和臨牀檢驗,這也是產品進入市場的前提條件,而且這些進入集採的產品都是醫療機構所報的需求,説明都已經是被臨牀瞭解和正在使用的。”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院長應亞珍介紹,集採降下來的是虛高的空間,中選生產企業通過以價換量,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銷售量。
“以前採購沒有帶量,雖然中標,但進入醫院還有門檻,導致採購、服務行為發生異化。國家組織集中帶量採購明確了巨大的全國用量,中標就能銷售出去,使企業有了預期。集採的整個過程遵循公平公開的競價採購,實際上實現了充分的市場競爭,有助於改善行業生態,倒逼行業規範發展。”北大醫學部主任助理吳明解釋。
不同於冠脈支架,本次集採包括陶瓷—陶瓷類髖關節產品、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膝關節產品4個類別,共有5804家醫療機構填報了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需求品牌和未來一年的需求量,集採“國家隊”依據醫療機構的填報信息進行集採,最大限度尊重臨牀醫生的使用習慣。
啥時能用上
業內人士介紹,在這次人工關節集採中,內外資企業均有擬中選產品,企業中選率達92%,其中既有醫療機構常用企業,也有新興企業。“從中選結果來看,中選產品和醫療機構需求的匹配度超過80%。”丁一磊説,相當多的中選產品對醫療機構來説不需要任何切換就可以實現無縫銜接,保障臨牀使用的延續性。據瞭解,預計2022年3月份至4月份,患者可以用上降價後的人工關節集採產品。
“為保證企業供貨,我們提前對企業的生產能力、產品流向等進行調研。”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採辦集中採購組組長高雪介紹,後期將上線醫保醫用耗材登記系統,對生產企業的發貨情況、經營企業的庫存情況、醫療機構的使用情況等進行監督,確保產品質量和供應。此外,國家醫保局正在制定後續採購量落地執行的相關保障措施,包括結餘留用政策,將集採節約的醫保資金拿出一部分用於激勵醫療機構。
“集採的目的是促進醫用耗材迴歸合理的價格區間,同時理順醫療服務價格。”王衞國説,集採落地後,還需要在改革中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以關節置換術為例,至少需要2位麻醉醫生、3位到4位手術醫生、1位器械護士、1位巡迴護士,這些人員的勞動價值應有合理的體現。“醫生期待能夠有陽光、體面的收入,通過知識和技術贏得人們尊重。集採降價在減輕老百姓負擔的同時,也為醫療服務價格贏得了改革的空間。各項改革措施將助推這些目標的實現。”(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