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白酒行業幾家歡喜幾家愁,洋河股份營收不及疫前水平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8 月 27 日晚間,洋河股份及瀘州老窖均公佈了上半年業績,昨日,山西汾酒也公佈了當期業績。

白酒龍頭的上半年,洋河業績疲軟,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漲勢兇猛,幾家歡喜幾家愁。


今年上半年,洋河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增長,營收漲 15.7% 至 155.4 億元,淨利潤則漲 4.8% 至 56.6 億元。


ZAKER 新聞注意到,儘管實現了營收利潤雙漲,但洋河上半年的業績仍不及疫前水平。

2019 年上半年,洋河股份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 160 億、55.8 億元。今年上半年洋河營收不及 2019 年同期,淨利潤也只是比 2019 年 " 稍多 "。


此外,上半年洋河銷售費用也上漲 13.4% 至 13.4 億元,研發費用大漲 45.6% 至 1.39 億元,主要是原酒研發投入增加。

洋河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白酒行業高端、次高端品牌發展優勢明顯,行業集中、品牌、高端化趨勢繼續凸顯。


財報顯示,上半年洋河來自中高檔酒的營收同比漲 16.5%,達到了 125.5 億元,普通酒的營收則漲 19.2% 至 26 億元,兩者的收入比為 4.8:1。洋河中高檔酒包括夢之藍、蘇酒、天之藍等,普通酒則包括洋河大麴、雙溝大麴等。

毛利率方面,洋河總體毛利率上漲 0.51 個百分點至 75.53%,中高檔酒毛利率為 81.98%,普通酒毛利率大增 7.83 個百分點至 44.36%。

渠道方面,總體來看上半年洋河經銷商數量淨增 112 家,省內省外分別新增 51、61 家,扭轉了去年全年經銷商數量大降的狀態,去年全年,洋河經銷商數量減少了 1097 個。

此前有報道稱,由於洋河廠商對經銷商提價導致經銷商積極性鋭減,不再經營洋河的產品。

洋河方面則表示,經銷商數量減少是因為公司正在進行營銷調整轉型," 一商為主、多商配稱 "。

截至 6 月底,洋河省內外經銷商數量分別為 3167 家、5996 家,兩者的佔比分別為 34.6% 和 65.4%,但洋河來自省內外的營收佔比分別為 48.83%、51.17% ,大致呈現 " 五五分 "。也就是説,洋河省內業績遠優於省外業績。

相較去年,洋河庫存量上漲了 20.67% 至 1.862 萬噸。

現金流方面,截至 6 月底洋河股份賬面資金為 145.9 億元。


相比起洋河相對疲軟的業績,瀘州老窖今年上半年漲勢兇猛。

期間內,瀘州老窖營收大漲 22% 至 93.2 億元,淨利潤則大漲 31.2% 至 42.3 億元。與 2019 年相比,這兩個指標的增幅分別為 16.3% 和 53.7%。


銷售及研發費用方面,上半年瀘州老窖銷售費用漲 6.4% 至 11.8 億元,研發費用則漲 16.2% 至 5198 萬元。

分產品類型來看,上半年瀘州老窖持續在中高檔酒方面發力。來自中高檔酒的營收為 82.2 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 88.2%,其他酒的營收為 9.8 億元。中高檔酒的營收增幅為 23.5%,遠高於其他酒類的增幅(7.5%)。瀘州老窖的代表性高檔酒為 " 國窖 1573"。

毛利率方面,瀘州老窖中高檔酒產品的毛利率大增了 2.03 個百分點至 90.60%,其他酒類的毛利率大增 13.45 個百分點至 47.41%。

產量及庫存方面,今年上半年瀘州老窖中高檔酒產量同比大增了 162.8%,但銷量僅同比增 6.3%,導致庫存量增加 59.7%。其他酒類的產、銷、庫存量均大幅降低。

渠道方面,瀘州老窖上半年國內外經銷商數量減少了 145 個,總經銷商數量為 2007 個,來自前五名客户的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 67.7%。

現金流方面,截至 6 月底,瀘州老窖賬面資金為 136.1 億元。

由於藍色經典系列酒的成功,2010 年洋河超越瀘州老窖躋身白酒第一陣營,但其業績未能一直保持下去,2018 年開始,洋河的業績增速開始放緩甚至負增長。

從今年的業績來看,洋河業績好轉的趨勢尚不明顯。

茅台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和淨利潤增幅分別為 11.68%、9.08%,數據也遠好於 2019 年同期。儘管增幅不算亮眼,但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表示,茅台是在有意控制增速以給市場降温。

今年一季度,五糧液營收及淨利潤增幅均超 20%,且大幅優於 2019 年同期,業績向好。

目前來看," 茅五洋 " 中業績相對疲軟的只有洋河。

白酒行業前三甲的位置," 覬覦者 " 不少,除了曾經的三甲之一瀘州老窖,還有漲勢兇猛的山西汾酒。


今年糖酒會期間,汾酒表示,期望實現 " 三分天下有其一 " 的目標。今年上半年,汾酒營收大漲 75.1% 至 121.2 億元,遠超瀘州老窖同期營收,但距離洋河同期營收仍有一定的距離。

但若洋河不能扭轉業績增勢,白酒前三甲的名單將出現變動。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黃嘉敏

關注消費、職場和教育

編輯 / 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