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説
傳遞的是財富 傳承的是精神
講述精彩故事,分享新鋭觀點。
12月14日上午,第二期“獅城青年説”準時開講。本期活動以“‘民企二代’精彩接棒”為主題,來自滄州師範學院、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華圖教育滄州分校的20餘名師生,現場聆聽了演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有數據顯示,當下,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佔比超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佔比超70%;城鎮就業佔比超80%;對新增就業的佔比貢獻超90%。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面臨“掌門人”更替的局面。“民企一代”逐漸老去,“民企二代”如何接棒?這決定着一家企業的未來,也影響着地方經濟的發展。
12月3日,共青團滄州市委組織的滄州市青年創新創業“青承計劃”正式啓動,並召開青年企業家協會骨幹成員座談會。本次“獅城青年説”邀請的渤海紫信集團總經理馮春江、滄州威勢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延福,就來自滄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他們作為滄州的“民企二代”,不但已經接過了接力棒,走上企業管理崗位,還有了自己的創新與突破。
通過兩位演講人的故事,我們看到了“民企二代”如何從幕後走到台前,以及他們所遇到的難題和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透過他們的講述,我們發現——民企傳承,並非只有接過父輩創辦的企業這一條路,“民企二代”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做出不同的選擇。
家族事業的迭代,不僅是財富的傳遞,更是企業家精神的傳承、良好家風的傳承。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父輩們身上艱苦創業的精神不會落伍,“民企二代”身上的創新與突破也尤為可貴。
新聞主角説
傳承父輩的創業精神
石延福 31歲
滄州威勢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家三代經商,爺爺在上世紀80年代就是村裏的萬元户,父親在1998年承包了村集體工廠,先後成立了青縣紡織配件有限公司和青縣福潤達毛紗有限公司。
2013年,我大學畢業,和父親一起打理公司,這些年,我們在經營理念上有過不謀而合,也產生過沖突。回看來路,在接棒的過程中,我收穫更多的,是父輩的創業精神。
理念不同,我和父親吵起來
我最先去的是家裏的羊毛衫生產公司。這家公司在2009年就建起了電腦橫機車間,用電腦橫機代替人力。到2013年,已擁有100台電腦橫機。
進入公司後,我發現,由於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設備機能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我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跟管理人員和設備廠家溝通,制定規章制度、組織員工學習技能。
整改歷時一個多月,電腦橫機車間的生產效率明顯改善,損耗也有所降低。我覺得自己做出了成績,就想將整改範圍擴大至整個公司。做方案、寫計劃,和車間負責人溝通、開會……但一段時間後,發現很多人並不認同我的做法,他們大多是有着十幾年工作經驗的公司元老、行業老手,而我才幹了不到2個月。
我找到父親,卻不想,他聽完以後直接潑了我一盆冷水。
我不理解,他明知道方案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損耗,為什麼不用?
父親卻説,方案過於理想化,沒有考慮到管理層和工人的感受。
為此,我們倆吵了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因為工作跟父親吵架。我當時特別委屈,但是現在想想,是自己考慮不周。
在失敗中收穫
後來,我到了業務部門。這是一個特別鍛鍊人的崗位,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客户,同時也負責一部分公關工作。
公司出貨前,都要經過客户方質檢員檢驗才行。為此,每次質檢員來驗貨我都陪着。因為我知道,只有多跟他們去看去學,才能瞭解客户的真實想法,生產出客户更需要的產品。慢慢地,我和其中兩個質檢員成了朋友,每次都盼着他們來驗貨。因為只要他倆來,我就能學到更多東西。到後來,他們還為我推薦客户,幫了我不少忙。
2015年,我決定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就像當年的爺爺、父親一樣。於是,我向父親借了50萬元,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專門做智能快遞櫃。
創業並非一時興起。
很早以前,我就有了做智能快遞櫃的想法。那時還沒有快遞驛站,很多物業、超市不願意代收,怕丟了説不清。我上網查資料,只發現國外有一家公司生產類似產品,而國內市場尚屬空白。
我很快就組建了研發團隊,只用了3個月,就做出了第一代樣機,並參加了北京大學組織的智能產品展會。
然而,就在第二代樣機開發出來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這片市場,到2015年底,全國差不多有100多家公司做智能快遞櫃,一些資本雄厚的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在全國布點。我們想得早、做得早,但無奈實力有限,發展過慢,最後不得不解散團隊,賣掉了方案。
這次失敗讓我成熟了很多,懂得了創業艱辛,明白了父輩的不易。
找準自己的方向
創業失敗後,我回到自家企業,獨立經營年產值1000萬元的青縣紡織配件有限公司。接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企業,註冊滄州威勢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合併原有的紡織配件公司,並大力發展機械製造業務。
2017年,擴大生產範圍,生產榨油機及附屬機械;同時拓展銷售模式,在網上銷售、推廣;着手升級生產設備,轉變發展方向;2019年,開始承接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的化工項目配套加工業務、吊車配件加工業務……到今年12月,公司年產值達到2500萬元。
民企傳承,並非只有接班父輩創辦的企業這一條路,“民企二代”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做出不同的選擇。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完全沿着父輩的路走也許永遠不會超越,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由“富二代”變成“創二代”。
三次抉擇 成就現在的我
馮春江 31歲
渤海紫信集團總經理
人生中會遇到各種挑戰、失敗、困惑,當站在十字路口時,我們要學會果斷地做出選擇,繼續前行。而我之所以能成就現在的自己,正是得益於人生中的3次抉擇。
出國求學
2007年,叛逆期的我,個性張揚,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很多人對我失望,而我卻不以為然,依舊嚮往着所謂的自由、獨立。母親問我是否願意出國留學,我滿口答應,終於能逃離家庭的束縛了!
就這樣,我一個人扛着兩大箱行李,去了澳大利亞,踏上了異國求學之路。
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離開父母……這些第一次讓我興奮不已,對接下來的獨立生活充滿了無限遐想。可現實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美麗。
那時,母親還沒創業,父母都是工薪階層,高昂的出國費用給家裏帶來不小負擔。
感受到父母肩上的壓力,我在出國的第二個月,開始勤工儉學。除了學習、休息,其餘時間我就打工掙錢。最多時,我同時打5份工,賣咖啡、送報紙、刷盤子、做保潔、當酒店前台。後來,即便家庭條件因母親創業有所改觀,我仍每天起早貪黑重複着這些工作。這個時候,掙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我看重的是能得到鍛鍊。
2011年,我完成了學業。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衝動、叛逆的毛頭小夥,國外的獨立生活讓我成熟、穩重起來,變得會思考、懂感恩、能辨是非,讓我懂得如何應對挫折和難題,擁有了敢於直面並戰勝它們的勇氣。
回國發展
畢業後,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留在國外,二是回國發展。
一開始我非常糾結。因為5年裏,我已熟悉了那裏的環境,也有了自己的人脈。
但我還是選擇了回國,因為我的母親。
那一年,母親的公司正着手建設渤海紫信大廈,建築總面積4.6萬平方米。為此,母親承受着巨大壓力。而我,是家裏的獨生子,我必須幫母親分擔壓力。
回國後,我被任命為紫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從留學生變成企業管理者,全程參與大廈建設。
在國外,我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對施工、建築、設計一竅不通。為了補齊短板,我從基層做起,把工地當學校,把工人當老師。每天和工人們吃住在一起,大小例會無一缺席。
但還是有很多人對我不認可,“富二代”“做樣子”“堅持不了幾天”……這樣的話我每天都能聽到,我沒有逃避,而是把它變成助推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一次,由於停電,當晚就要清除完畢的建築垃圾,只能靠人力一車車往外推。當時工人都已經下班,只剩下我和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員。開始,大家誰也不願幹,我戴上安全帽和手套,自己運起了垃圾。一車、兩車、三車……加入的人越來越多,5個人、10個人、20個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用6個小時運了500多車垃圾,將工地清理乾淨。
從那天起,耳邊的雜音沒有了,工地上的甲方、乙方、監理公司都團結了起來。紫信大廈建成了,榮獲河北省節能建築獎、河北省優質工程、河北省安濟杯獎。我意識到,一個人的行動,能影響到身邊很多人,甚至整個團隊。
歷練成長
大廈竣工後,我相繼成立了物業公司、家政公司、職業培訓學校和餐飲公司。伴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新的問題來了——員工的流失,運營成本的增加。其中,家政公司的問題最為突出。過去,大家對家政公司的印象就是中介,服務人員流動性大、入門門檻低、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
我決定改革。
首先就是讓家政服務人員變成企業固定員工。起初,公司內部的反對意見很大,因為這會產生大量成本。但我堅信,服務行業必須以服務為本。
我們百裏挑一,從100個家政服務人員中挑選一個人,進行培訓,把這位員工打造成企業的標杆。
回過頭看,當時工作開展得非常艱難,很多服務人員不願被一家公司所束縛。但事實證明,我們的堅持是正確的。隨着標杆員工的客户滿意度大幅提升,更多的服務人員主動加入進來。就這樣,我們用一個標杆帶出了更多想成為標杆的人。
“民企二代”如何接棒?
接棒不是全盤接收,更不是全盤否定。“民企一代”有經驗、有閲歷,“民企二代”有知識、有闖勁,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很感謝父母,他們給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塑造了我強大的內心,讓我不畏險阻與挑戰,勇往直前。
未來的10年、20年,我的企業會怎麼樣?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我不知道。但我有信心,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上一代的拼搏精神、創業精神、不畏困難的精神,會一直陪伴着我,去成長、去歷練。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繼承的財富。
你問我説
@石延福——
觀眾:如何看待困難與失敗對青年人成長的幫助?
石延福:這些年我遇到不少困難,也吃了不少敗仗,回頭再看,正是這些困難塑造了今天的我。年輕人不要害怕困難,要學會在失敗中成長,而不是一味抱怨、逃避。困難是一輩子的財富,是能讓人成長的力量。
觀眾:作為“民企二代”,如何看待接棒?
石延福:我對接棒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物質接棒,比如接過父輩創立的公司、積攢下來的財富;還有一種是精神接棒,比如創業精神。其實,每個年輕人都會面臨接棒,也許是房產,也許是善良、節儉的家風。無論作為“民企二代”,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青年,我都更看重後者,因為精神財富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馮春江——
觀眾:進入企業後,你很快就將視角轉向了改革,為什麼?
馮春江:改革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對企業和個人而言都是如此。時代在進步,而一家企業、一個人,要想不被淘汰、成為佼佼者,就得懂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改革過程會伴隨陣痛,但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觀眾:年輕人初入社會,難免被認為能力不夠、不被認可,對此,你有沒有好的建議?
馮春江:當面對陌生領域或是不被認可時,不能自暴自棄,要堅定信念,對自己充滿信心。年輕人就像一張白紙,這是短處也是優勢,因為這意味着我們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年輕人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踏實做事、虛心求教。
滄州日報、共青團滄州市委聯合主辦
策劃:張徽貞 李穎 曹傑
撰文:張智超
攝影:殷實
視頻:谷俊瑋 陳一鳴 滄青工作室
識別左側二維碼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