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失敗的管理者,錯過了7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那些失敗的管理者,錯過了7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作者:張雲亭 中信集團庫務部總經理兼中信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財務公司協會監事長

編輯:王玲

德魯克曾説,創新是企業唯一可以創造長期價值的可持續戰略,是保護企業和追求基業長青的最好方法。

企業家、企業家精神與創新既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行動,三者是同根同源同演進的,在本質上也是可以畫等號的。

創新既可以管理,也可以教授和學習。

每家公司確實都有重塑自己命運的機會,沒有哪家公司註定淪為落伍者,關鍵就在於管理者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01、創新——基業常青的終極密碼

企業要想獲得長期成功,需要面對3種自然法則的挑戰:

1.大數定律。商業與生物學類似,大公司的發展要比小公司艱難得多。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增長就變得相對緩慢,保持長期增長更為不易。

2.平均法則。將時間週期從1年延長到5年,然後再延長到10年,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永遠超越平均發展速度,這種可能性近乎為零。從長期看,根本不會有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公司。

3.收益遞減規律。收益和利潤回報隨着時間的推移,其邊際收益也會逐漸減少。不管運營項目的能力如何神奇,時間越長,投入回報比總會越來越低。

這些法則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説就像重力一樣不可克服,只有極少數的“另類”公司能夠成功克服這3種自然法則的影響。

過去的成功容易使戰略固化為教條般的信念。管理者習慣於以昨天的成功思維來指導今天的實踐,就很容易掉進誤判的陷阱。

愛默生曾經這樣寫道:“(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存在着兩方,過去的一方和未來的一方;守成的一方和改革的一方。”

未來不屬於擁有水晶球者,而是屬於敢於向“守成者”的偏見發起挑戰的創新者。

創新是保護企業,使企業基業長青的最好方法。創新是唯一可以創造長期價值的可持續戰略。

德魯克所講的創新,我們的理解更偏重於業務創新。他要求,每一項業務創新都要基於客户個性化需求並與客户共創完成,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戰略活動。

近年來,有很多老牌公司,它們通過破譯創新密碼,重塑自身願景、戰略、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從而獲得了重生,起到了鮮活的榜樣作用。

這些重生的創新者,尤以寶潔、IBM和福特最為引人注目。

這些龐然大物在運轉了幾十年後,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都是等級森嚴、效率低下,不斷被原先極不起眼的後起之秀超越。

最終,面對失敗,它們找回了自己的信仰,評估並重塑了原先的文化、戰略,確定了優先發展的順序,調整了組織結構並強化了組織能力建設。

那些失敗的管理者,錯過了7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深入研究這些“老樹發新芽”的轉型案例,我們就會發現它們都強調一點:要想從一個犯錯者重新變成一個榜樣,需要對企業的戰略、文化、組織等管理系統進行制度性的全面變革。

喬布斯也是在對蘋果公司進行戰略創新和全面改造後,才迎來了蘋果公司的“第二春”,造就了今天的蘋果。蘋果戰略的獨到之處有以下6點:

其一,重新定義競爭的基礎。突出設計和便捷,以打敗競爭者。

其二,硬件與軟件的融合。優化系統功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和輕鬆。

其三,掌握了一系列互補的技術。這些技術涉及半導體設計、高級材料、電池、電源管理、組件封裝、應用程序開發以及行業設計等多個關鍵領域,從而掌控了自己的命運。

其四,以不同凡響的體驗鎖住客户。

其五,構建巨大的第三方開發者網絡。基於生態系統的競爭,培養出一個由充滿激情的研發者組成的全球性社羣,這是一個其他企業難以企及的核心能力,也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戰略和組織創新。

其六,不斷將公司的核心能力延展至新的市場。

02、想過舒服的日子,就別當企業家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也是能夠“實現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創新者。

熊彼特將企業家視為創新的主體,其作用在於創造性地破壞市場均衡(他稱之為“創造性破壞”)。

他認為,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它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從而形成新的經濟能力。

而“創業”就是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包括公司創業和初創企業。

動態失衡是健康經濟的“常態”,而企業家正是這一過程的組織者。只有創造性地打破市場均衡,才會出現企業家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

熊彼特首次突出企業家的創新性,但是他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一個人由於“實現新的組合”而成為企業家,“而當他一旦建立起企業,並像其他人一樣開始經營這個企業時,這一特徵就馬上消失”。

因此,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稍縱即逝的狀態。按照熊彼特的定義,一個人在自己幾十年的活動生涯中不可能總是企業家,除非他不斷“實現新的組合”,即不斷創新。簡言之,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唯一標準。

德魯克於1985年出版了《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在書中,德魯克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一種行動,而非企業家的心理和個性特徵。

他認為“企業家”或“企業家精神”就是:其一,大幅度提高資源的產出;其二,創造出新穎、與眾不同的東西,改變了價值;其三,開創新市場和新客户羣;其四,視變化為常態,他們總是在尋找變化並對變化做出反應,將變化視為機遇而加以利用。

“企業家”或“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而創新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就是通過改變產品或服務為客户創造價值,提升客户滿意度。

無論出於何種個人動機,成功的企業家都會試圖去創造價值、做出貢獻,並保持永不枯竭的創新動力。

許多企業家成功以後轉入“守業”,就是因為創業熱情和創新能力不能持久。

但如果有一個遠大的目標,超越了組織和個人的需求,在個人和組織之外,即便窮盡個人一生的精力、組織全部的資源也無法真正達成時,就會獲得永不枯竭的創新動力。

這正如德魯克所説的,“企業家就是那些願意過不舒服的日子,或者説不願意過舒服日子的人”。

德魯克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視為企業高層管理者管理活動的一部分。

實際上,對於所有的管理者而言,創新都是硬道理;創新絕不是表面上的追求時尚,而是管理者真正的大事。

德魯克特別強調,創新只能是實踐的創新。

企業家精神基於創新又強調行動,商業本身已經進入了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自我探索領域。

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為了探討人們的行動和行為。如何成功地將一項創新引入市場,是企業家戰略的核心。

創新需轉化為行動及結果。創新如果僅僅停留在觀念、思想和制度上,沒有轉化為行動和結果,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那些失敗的管理者,錯過了7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03、抓住這7種機遇的人,才能做好生意

1.企業家的AB面

企業中是否應存在管理者和企業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管理者能否成為企業家?

德魯克給出的答案是:工作確實有企業家與管理者之分。

如果你不懂管理,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企業家;反之,如果你只懂得管理而不具備企業家精神,就可能淪落為一個事務主義者,甚至變成一個官僚主義者。

管理者和企業家之間的界限並非不可調和,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確實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但也是所有管理者真正的大事。

因為創新是一種實踐,它是可以管理的;創新又是一門學科,它是可以教授和學習的。

因此,管理者尤其是青年管理者,必須養成一種企業家的心態,不懼怕任何變化,從一個事務主義者躍升為一名企業家,實現從日常管理到企業家管理的跨越。

任何公司想要建立持久的創新能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教會員工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

2.做好生意才是根本

企業的創新管理一般偏重於創新過程及創業後的管理,而大前研一則更看重有關創意的思考,非常強調管理者要培養創業型思考能力。

大前研一認為,管理者要培養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就得隨時隨地思考,要有“做生意”的頭腦和敏鋭性。

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新,不自我否定就產生不了新的構想,而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幫助青年管理者掌握想象力,從而奠定創新能力和企業家才能的思維基礎。

不管對於什麼事情,都要這樣思考:如果是自己的話會如何做。反覆做這樣的訓練,管理者的思維就會變得活躍起來,變得敏鋭且富有洞察力,而不是在固有組織環境內變得程式化和僵化。

管理者在訓練自身創業型思維時,大前研一還建議注重做好以下幾點:

經驗和信息的儲備體系相當重要;

儘量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

必須具備向人學習的行動力;

向人學習一定要謙虛;

找出值得學習的部分是一項重要素質;

不要過分信任自己的能力;

要有預見未來的想象力;

解決問題需要科學的方法和瓶頸式思維;

眾多的創意要靠專心致志的態度;

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執着精神;

以一個支柱為中心,拓展興趣領域;不可思維懈怠。

3.抓住七種機遇

創新從何處來?或者説,我們應從哪些方面發掘創新的源泉?

德魯克強調,企業家精神與企業的規模和性質無關,也與企業的所有權無關。要澄清將創新視為冒險的錯誤觀點。

那些失敗的管理者,錯過了7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企業家精神與管理者的性格並無直接關聯,因為創新並不是“專注於冒險”,而是“專注於機遇”。

基於這些理念,德魯克創見性地將創新的源泉概括為“7大機遇”:

其一,意料之外的事件,包括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敗;

其二,不協調的事件,實際狀況與預期狀況不一致;

其三,基於程序需要的創新;

其四,產業和市場結構上的改變;

其五,人口統計數據;

其六,認知、情緒以及意義上的改變;

其七,新知識,包括科學與非科學的。

其中,前4項來源於組織內部,後3項則源於外部變化。

7個來源的排序是有講究的,它們是按照可靠性和可預測性的遞減程度依次排列的。

與人們的直覺正好相反,新知識,特別是新的科學知識,並不是成功創新最可靠和最可預測的來源;

相反,管理者所在組織經歷的變化徵兆,如意外成功與意外失敗,以及進行的總結性分析,反而能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創新基礎,而且這種創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當低。

管理者要慎重對待意外的成功,因為它會帶來一種機遇。

因此,管理者須給予和這種機遇相匹配的關注度和支持,並配備最優秀、最有能力的員工做進一步的跟進和發掘,而絕不能隨便抽調一些能力平庸的員工去應付了事。

管理者也要同時認識到,意外的失敗自有其客觀原因,可能意味着我們無法完全避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69 字。

轉載請註明: 那些失敗的管理者,錯過了7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