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日,隨着3月份CPI、PPI的陸續公佈,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再次得到印證。數據顯示,3月CPI同比上漲0.4%,較上月由負轉正,實現小幅增長,PPI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1.6%。從3月物價來看,國內農產品供需保持平穩,隨着國內經濟活動持續回暖,基數效應等有望推動物價温和走高,但在大宗商品價格的推動下,銅、鋁等商品價格一度創出近8年新高,也引發市場對輸入型通脹風險的擔憂。
專家表示,下游終端消費品供給充足、品類較為豐富、可替代性較強,市場競爭較為充分,這就有效阻斷了輸入性通脹。同時,國內需求側處於復甦階段,並非需求過熱。另外,雖然我國貨幣政策將持續向正常化迴歸,但在貨幣政策逐漸迴歸常態的同時,短期內,“不急轉彎”“穩字當頭”的定調不會有根本性變化。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稱,由於CPI與核心CPI仍然低迷,目前中國經濟內生動力不足,不支持貨幣政策快速收緊。
3月PPI上漲4.4% 專家:輸入型通脹風險無需過度擔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4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3月物價數據。
3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4%,較上月由負轉正,實現小幅增長。豬肉價格的持續回落,使得CPI維持低位。由於去年3月物價逐漸擺脱疫情緊張狀況,基數有所回落,故而推動3月CPI轉正。
3月PPI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1.6%。4.4%的同比漲幅,為2018年8月以來的高峯;1.6%的環比增速,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值。其中,原油、鐵礦石、鋼鐵、銅、鋁等原材料漲價尤為突出。
3月PPI環比上漲1.6%,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中,3月價格上漲的有30個,上漲面達75%。
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行,帶動國內石油相關行業價格漲幅擴大,3月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價格環比上漲9.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5.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價格環比上漲5.3%,主要工業行業漲幅居前。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年初以來,疫苗接種提速,美國等持續加碼財政刺激政策,美聯儲實施開放式量化寬鬆,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推動能源、工業材料和食品等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銅、鋁等商品價格一度創出近8年新高。
不過,居民物價指數相對温和。4月CPI同比上漲0.4%,環比下降0.5%。其中,刨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3月同比上漲0.3%,環比持平。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受春節後需求季節性回落影響,CPI環比由上月上漲0.6%轉為下降0.5%。3月食品價格環比下降3.6%,影響CPI下降約0.71個百分點,為拖累CPI上漲的主因。其中,隨着生豬生產持續恢復,3月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0.9%,降幅有所擴大。春節後消費需求有所回落,牛肉、羊肉、雞肉、鴨肉、水產品和鮮果價格均由漲轉降。
大宗商品漲價對終端消費最直接的影響在於出行,交通工具用燃料價格上漲。3月汽油和柴油價格環比上漲6.6%和7.3%。
周茂華表示,從3月物價來看,國內農產品供需保持平穩,豬肉價格成為物價拖累項,國內需求復甦滯後於供給,不少行業還在削價促銷。隨着國內經濟活動持續回暖,基數效應等有望推動物價温和走高。
周茂華表示,國內需要防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風險,但無需過度擔憂,國內物價整體有望保持基本穩定。下游終端消費品供給充足、品類較為豐富、可替代性較強,市場競爭較為充分,這就有效阻斷了輸入性通脹。同時,國內需求側處於復甦階段,並非需求過熱。
周茂華認為,由於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全球需求仍處於恢復期,目前大宗商品價格普遍處於高位,其中銅等工業原材料價格處於8年高位,目前全球需求難以繼續支持後續大幅上漲,預計PPI同比漲幅不會失控。但需要關注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利潤擠壓,以及對財政貨幣支持政策效果的削弱。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指出,金融委會議強調要保持物價穩定,央行核心關注在CPI同比增速而非PPI,需重點關注PPI上行是否傳導到CPI。在缺乏需求側刺激的前提下,今年PPI向CPI傳導力度較弱,總體預計2021年CPI同比增長1.4%,全年高點為2.5%,不會觸及3%的閾值。物價穩定並非今年的核心決策變量,難以觸發央行加息。
我國經濟復甦勢頭強勁 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定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稱,當前,比較明確的政策信號是貨幣調控放鬆的可能性非常小,很難回到之前降準降息的寬鬆狀態。中國貨幣政策將持續向正常化迴歸。一方面,經濟逐步向潛在增長水平迴歸,構成貨幣政策迴歸常態化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漲價,海外通脹預期升温,已引起有關部門關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金融委第五十次會議強調,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是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不過,在貨幣政策逐漸迴歸常態的同時,短期內,“不急轉彎”“穩字當頭”的定調不會有根本性變化。
首先,穩就業仍是首要目標。金融委會議再次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宏觀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就業和保市場主體。保就業需要經濟增長的支撐,這就決定了在就業形勢顯著改善之前,宏觀政策仍將提供必要支持。目前,就業市場仍存在不小壓力,結構性矛盾依然較為突出。
其次,消費復甦動力仍待增強。本輪經濟恢復過程中,消費復甦相對滯後。今後若消費復甦加快,則可能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反之,則可能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一大隱憂。
再者,債務風險需未雨綢繆。前期,極為充裕的流動性部分掩蓋了企業部門的債務風險等問題,而隨着“潮水退去”,可能會暴露更多問題。機構調查顯示,不少金融業人士認為信用風險是今年比較大的風險點。化解此類風險同樣需要適度的經濟增長,也需要適宜的貨幣條件。
此外,外部環境複雜性增強。過去幾年,外部環境出現深刻變化,有些問題不是短期的,而是具有必然性、長期性和複雜性。隨着全球疫情防控取得進展,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再次浮現。
這意味着,當前貨幣調控難放鬆,但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大幅收緊,放鬆或收緊都存在“邊界”,仍將穩字當頭、保持定力。
本週,我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將陸續發佈,對於一季度的經濟表現,業內諸多專家都認為將符合預期,但環比增速可能不高,經濟復甦態勢還需持續鞏固。這意味着調控政策不會驟然收緊,而是維持穩步迴歸常態的勢頭。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認為,除去基數原因,一季度經濟增長略好於預期。“主要原因在於一季度出口表現比市場預期更強勁,從而拉動工業生產持續走強。此外,旅遊、服務等消費逐步升温,帶動消費穩步回升。”顏色説。
“受低基數影響,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速將出現兩位數增長。”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強調,從環比看,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企業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一季度經濟環比增速不會太高,難有超預期表現。總體而言,一季度經濟保持穩定復甦態勢,符合市場預期。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PPI大幅上漲主要體現國際大宗商品漲價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但CPI與核心CPI仍然低迷。目前中國經濟內生動力不足,不支持貨幣政策快速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