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月經濟運行數據即將揭曉。一系列先行指標和宏觀數據顯示,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的效果逐步開始顯現,經濟平穩開局可望可及。
專家認為,經濟運行恢復向好的信號正陸續出現,但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各方信心,逆週期和跨週期的調節還應穩固加力,財政貨幣政策存在加碼空間,同時應加強政策協調聯動,充分展現“組合拳”的威力。
先行指標釋放暖意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率先傳遞出經濟平穩開局的積極信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製造業PMI為50.1%,連續3個月穩定在50%以上。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等均出現環比回升。“PMI仍保持在榮枯線上,表明經濟繼續呈全面恢復態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研究員張立羣表示。
物流、工程機械開工率等相關指標也折射出經濟平穩向好信號。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日前發佈,1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1.1%,繼續保持在景氣區間。從行業看,鐵路運輸業和郵政快遞業業務量和新訂單指數明顯上行。
挖掘機銷量、開工率、開工小時數等是反映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變化的先行指標。近日公佈的“央視財經挖掘機指數”顯示,1月我國各類工程機械開工率均維持高位。
高頻數據展現工業生產保持韌性。1月高爐開工率超過七成,南方八省電廠日均耗煤仍處於較高水平。截至1月第三週,焦化企業開工率為76.2%,相較去年12月末的54.3%顯著回暖。中鋼協最新數據顯示,1月下旬,重點鋼企粗鋼日均產量為201.36萬噸,環比上升1.32%。
專家表示,年初以來,穩增長政策進一步細化落實,市場主體的預期指標出現環比回升。在政策支持、預期樂觀的組合下,經濟動能有望加速恢復。
多方面開局良好
除先行指標外,1月金融、央企主要經濟指標、吸收外資數據以“開門紅”形式共同繪就開年經濟“熱力圖”。
央行數據顯示,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98萬億元,新增社融6.17萬億元,雙雙創出單月曆史新高。同時,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9.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0.4個百分點。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1月社融數據明顯高於預期,體現了年初政策提前發力,寬信用穩增長的政策效果。
國資委數據顯示,1月,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實現利潤總額1852.7億元,同比增長11.3%;實現淨利潤1423.8億元,同比增長10.2%;上繳税費3521.6億元,同比增長18.2%,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兩位數增長。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中央企業運行開局平穩,為我國全局穩健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為下一步經濟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繼去年全年引資首次突破萬億元后,商務部數據顯示,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22.8億元,同比增長11.6%。
專家表示,這主要得益於我國開放紅利持續釋放、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政策效果不斷顯現、企業預期和信心穩定。
調控需長短相濟再加力
一系列先行指標和宏觀數據預示,經濟平穩開局可望可及。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PMI連續3個月處於景氣水平,經濟回暖、信貸企穩的前瞻信號已經出現,今年一季度經濟表現將超市場預期。
但也要看到,當前經濟形勢更加嚴峻複雜,穩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和挑戰。向外看,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再調整;海外通脹居高不下,主要經濟體寬鬆政策加快退出,全球金融市場面臨新考驗。向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運行處於爬坡過坎的關口。
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政策還需長短相濟、持續發力。
財政政策方面,專家建議,適度加快預算內投資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投資進度;加大就業、民生等領域財政支出強度,繼續為小微企業減税降費,提高政策針對性、可持續性。充分發揮財政支出直達機制效用,確保財政支出資金及時到位,推動重點建設項目、民生工程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多措並舉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
貨幣政策方面,業內人士認為,應把握好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前的時間窗口,繼續用好總量和結構手段,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適時採取降準、降息、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等方式,進一步提振總需求,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同時,在維持合意融資環境前提下,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的多重均衡,更好應對“三重壓力”。
此外,專家指出,應讓宏觀調控“工具箱”更為豐富靈活。例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投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起跑映照全程,開局啓示未來。面對挑戰和壓力,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大逆週期調節和跨週期調節力度,必將繼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