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0 日,弘陽地產(01996.HK)如期召開了線上業績發佈會,董事局主席曾煥沙帶領着執行董事兼總裁袁春、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雷偉彬、首席財務官申廣平出席會議。不過相較往年,主席台上少了些熟悉的面孔。
而就在業績會當天,弘陽地產被曝出裁員 30% 的消息:多個業務條線高管離職,引多部門震盪;多個部門需在 3 月 31 日前確定優化名單,完成流程。且此次裁員的主因,直指弘陽因盈利乏力導致的降本增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弘陽地產方面進行核實,對方對裁員傳聞予以否認。
弘陽地產 2020 年交出一份比較亮眼的業績:營收同比增長約 32.9%,毛利同比增長約 18.2%,淨利潤同比增加 13.4%,歸母淨利同比增長 13.2%。此外,合同銷售同比增長 32.8%,繼續創歷史新高。
不過,弘陽地產的毛利率較 2019 年下降了約 2.7 個百分點,淨利率也較 2019 年的 10.78% 下降至 9.2%。記者查詢發現,弘陽地產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兩項目指標均已連續 4 年下降。
袁春在業績會上也表示,未來更需要苦練內功,來提升弘陽地產的盈利能力。
"千億"計劃擱淺
但看似亮眼的業績背後卻有不少隱憂。
2017 年,曾煥沙定下的"三年千億"計劃,但在 2020 年收官時,銷售額定格在了 865 億元,與"千億"目標仍有相當距離。
其中,長三角貢獻了弘陽 80% 的銷量,僅江蘇的銷售就達到 459 億元。從城市量級能級來看,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銷售佔比 82.5%,這也帶動了弘陽銷售均價的同比上升(增長 10% 至 14622 元 / 平方米)。
或許因為 2020 年銷售增長不如預期,管理層並沒有主動提及 2021 年的銷售目標。如果按照弘陽地產 2021 年可售貨源 1400 億元、行業平均去化率 60% 計算,弘陽地產的銷售額或許可能達到 840 億元左右。
但前提是,需要保證簽約回款率 88% 及以上,一旦回款率下降,目前貨值能結轉出的銷售額也會降低,弘陽地產或面臨銷售下滑的尷尬。
在過去三年複合增長率達 30% 的情況下,弘陽卻仍未能踏入"千億"門檻。不過在業績會上,弘陽地產管理層似乎對於規模發展的看法有了變化。
"在房地產行業盈利和規模有所迴歸的背景下,盈利能力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袁春在業績會上表示,對於現在的弘陽來説,規模不是首位的。一定的規模有必要,但面對當前行業格局,沒有利潤,企業做得再大也沒有意義。
毛利率和淨利率 4 連降
誠然,利潤才是企業的核心意義,這也是弘陽地產面臨的最大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2017~2020 年弘陽地產的毛利率分別為 40.58%、31.25%、25.14%、22.36%,連續 4 年下降;淨利率分別為 19.47%、14.32%、10.78%、9.2%,2020 年已經降至個位數,且遠低於 2019 年 50 家典型上市房企 14.29% 的淨利率均值。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弘陽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過去三年快速擴張,拿了不少高成本地塊,一方面放大槓桿高歌猛進,為了新增貨值犧牲了利潤,導致報表結轉的核心利潤偏低。
回顧可見,弘陽地產從 2018 年開始擴張,彼時限地價、限房價的政策變化已現,房企銷售去化速度放緩,加之財務成本增加,進一步吞噬利潤。
" 2020 年以後,在‘三道紅線’融資新規之下,房企需要短時間降下槓桿,以免經營持續惡化。對於弘陽地產而言更需降壓,因為它的負債規模和槓桿使用已經接近極致。"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商業遲遲無法展開
商業被很多房企視為提振利潤的手段,弘陽也大力提出"商業一輪",而商業賣場出身的弘陽地產似乎有這樣的基因。
但現實卻是,弘陽對住宅開發業務的依賴從來沒有減少過。年報顯示,2020 年弘陽地產營業收入 201.59 億元,其中地產開發 196.16 億元,佔比超過 97%。
事實上,早在 2019 年業績會上,弘陽管理層還特別提及了商業計劃。但在 2020 年的業績會上,已經幾乎沒有提及重資產商業地產的部分。
"商業淡出的主要原因是運營質量不高。"一位知情人士告《每日經濟新聞》訴記者,弘陽做商業的原因離不開與住宅聯動拿地。弘陽廣場、家居博覽中心等商業,實際運營質量並不高。
"商業要運營好,首先必須要有強大的品牌,IP 足夠強才有勾地的資本。弘陽想學新城、萬達和紅星美凱龍,但始終不到位。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現金流不夠充足,融資成本不夠低,一方面則是品牌溢價、產品標準化不夠,無法在強手林立的城市立足。"上述知情人士直言,目前普通企業靠商業勾地已經很困難了,弘陽又不敢下沉,在二三線城市的強大對手面前也並無太大優勢。
因此,擺在弘陽地產面對只有一條路:下沉、深耕。弘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曾煥沙在業績會上將 2021 年的發展策略定位為"做透大江蘇,深耕都市圈,做強中心城"。
未來注重有質量增長
深耕與做透,考驗公司精細化管理能力。這是靠高週轉、高槓杆做起來的弘陽的弱勢。
58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規模邏輯行不通了,房企要降負債,調整資產負債表,必定要改變思路,精細化運營,是必然選擇。
但回到製造業邏輯,小房企的精細化管理,即降本增效很難短時間大幅提升。因為房地產不是技術行業,房企也沒有太多技術投入,所以只能在"降本"上下功夫。
"弘陽在業績會當天傳出了裁員 30% 的消息,我不覺得意外,降低成本,必然引發裁員、費用管控的動作。"張波直言,靠這種"硬着陸"的方式降本,試圖提高收益,是不長遠的。
記者注意到,自去年底以來,弘陽高管變動頻繁,執行總裁張良、行政總裁何捷捷、總裁蔣達強、資金管理中心總經理韓存磊等高管已相繼離職。
在張波看來,弘陽地產要改變投資思路,不能只守着二三線城市,下沉可能還可以逼出一些貨地比和利潤,同時也要加強勾地和收併購。另外除了主業,還要做機會性投資,保證利潤率。此外,專注自己的航道,在產品上做溢價、做差異化,這些才是長久之道,也是弘陽的當務之急。
袁春在業績會上也表示,"弘陽已經進入到行業 50 強的階段,未來有質量的增長更為重要。接下來關注核心競爭力和穩健有質量的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