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專家預計短期趨勢不變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包興安

5月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據對全國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顯示,2021年4月下旬與4月中旬相比,螺紋鋼、電解銅、苯乙烯、汽油、焦炭、豆粕、農藥、天然橡膠等34種產品價格上漲,12種下降,4種持平。專家表示,受到供給端收縮影響而大幅漲價的大宗商品短期內仍將趨勢性上漲,建議更多通過增加供給的方式對沖。

多因素推動漲價

今年以來,煤炭、鋼鐵、有色、石化等行業的主要產品價格延續去年年底上漲的態勢,呈現快速上漲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下旬與4月中旬相比,價格漲幅最高的是焦炭(二級冶金焦),每噸漲176.7元,上漲9.1%;其次是苯乙烯(一級品),每噸漲791.3元,上漲8.5%。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本輪國內大宗商品上漲受到流動性充裕和需求復甦的推動,但年初以來大宗商品持續暴漲的根本原因在於供給端的收縮。

“具體來看,一是疫情長尾效應直接衝擊生產及運輸,如近期智利、巴西、印度疫情反覆,一方面使得全球交通航運持續受到干擾。另一方面對全球大宗商品產生供給衝擊,並使得大宗商品價格對需求的變動更為敏感;二是國內為落實‘碳達峯、碳中和’承諾以及執行環保要求,鋼鐵等高耗能、高碳排放量的行業開啓去產能‘回頭看’,執行態度及力度都相對較強,工信部提出今年鋼鐵產量要負增長;三是全球經貿再平衡加劇大宗商品上漲的複雜性。2020年受疫情衝擊以及全球性貿易摩擦引發各國對產業鏈安全性的重視,各國正出台各類政策加速產業迴流、限制原材料出口,進一步擾動全球生產的恢復。”羅志恆説。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工業生產迅速回復,工業產能得以集中釋放,導致原料供應與需求之間產生短暫失衡,進而形成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漲,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普漲現象。另外,由於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屬性,而目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經濟預期向好等因素為金融市場利用期貨交易進行炒作提供了温牀,這也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相關上市公司受益

隨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相關上市公司受益。如,首鋼股份一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9.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28.16%。公司稱主要受鋼材價格上漲所致。

宋向清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是資源類上游企業,即大宗商品生產和運行類企業,這類企業因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利潤空間增加。但是多數實體經濟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成本將會增加,從而壓縮利潤空間。

談及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對A股市場的影響,羅志恆認為,歷史上股市均先於大宗商品6個月至8個月開啓上漲週期,同時領先於大宗商品見頂回落,因此,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時期表現為先漲後跌。具體分行業看,採掘、有色金屬、鋼鐵等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直接相關的行業漲幅較高,同時受利率邊際上行影響,銀行板塊漲幅也位居前列。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走高,預計A股將進入震盪階段。伴隨全球流動性見頂,利率中樞緩慢抬升,利空前期高估值抱團股票,股價更多的是盈利分子端與利率分母端賽跑。預計採掘、有色金屬、鋼鐵、銀行等順週期、低估值板塊跑贏大盤。”羅志恆説。

價格全面持續上漲動能不足

“總體來看,大宗商品牛市尚未結束,但大宗商品價格全面持續上漲動能有限,不同品種走勢將分化。”羅志恆説,前期受到流動性推動的部分大宗商品上漲動能有限,受到供給端收縮影響,而大幅漲價的大宗商品短期內仍將趨勢性上漲,但斜率或將放緩。

宋向清表示,由於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並沒有完全得到遏制,世界經濟復甦還存在不確定性,大宗商品供需兩端失衡狀態的修復和調整仍具有較大變數,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基礎和動能不足,預計這輪上漲不具有長期性和可持續性,且其維持上升狀態的長短,會隨主要經濟體財政對實體經濟扶持的強度變化而出現震盪和反覆。

羅志恆認為,穩定大宗商品價格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應該更多地通過增加供給的方式避免大宗商品持續上漲擠壓制造業利潤以及滯脹風險。建議通過技術進步、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有序地、可持續地替換高碳產業。同時,可通過大幅增加進口、降低進口關税等方式增加國內大宗商品供給。此外,從短期來看,應加快兼併重組以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組建採購聯盟提高議價能力、提高廢鋼利用比例增加國內供應。從長期來看,需要在海外建立長期高效的穩定鐵礦石基地,增加權益礦對華供應,改變當前部分國家壟斷鐵礦石供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