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接招,作者方浩,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週五晚上中概股股價慘遭血洗,又讓人見證了一次歷史。
和年初相比,股價依然保持漲幅的中概股只是少數,不僅眾多小盤股遭遇腰斬再腰斬,就連阿里、拼多多這樣的大盤股跌幅都在50%以上。
與此同時,美國科技股一再突破股價新高。要是説像去年三月份美股熔斷那樣,暴跌不分國籍,大家的心態還不至於失衡。今年的問題是中概股跌跌不休,而美國科技股一路走高,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這週中概股暴跌,與兩個新規有關。一個來自中方,一個來自美方。
先是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隨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新規,其有權將無法向審計機構提供信息的外國公司從華爾街交易所摘牌。明眼人都知道,這裏所謂的外國公司主要是指中概股。
兩個新規的內容同時指向中概股。當然,滴滴宣佈退市並回歸港股,成了引爆市場的導火索。
現在有一種擔心,就是已經上市的中概股會不會都要從美國退市,以及還未上市的公司是否無法前往美國上市。
先來説説中國的新規。
《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的核心內容,主要是禁止證券公司為監管套利等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便利,包括不得為違規資產出表、資金騰挪或者規避信息披露、投資範圍、交易限制、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行為提供服務或向他人出借或變相出借交易商資質。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主要目的不是針對中概股本身,而是資本非法外流。
所謂收益互換,説白了就是一直以來有些人打着私募基金的名義,把人民幣質押給境外券商,然後這些券商再把等值的美元打到私募基金的境外賬户供其炒股,最後雙方進行收益分成。
前段時間有關部門對某些境外券商的金融風險提出警告,與收益互換的操作有很大關係。但總體上看,收益互換產生的外溢資本規模,在整個中概股的流動性中佔比並不是很高,因為很多時候收益互換的目的是把錢挪出去,而不是長期炒股。
所以,中方的這個新規無論是對美股還是中概股,影響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而美方的新規,才是真正的殺傷力。
按照美國證監會的規定,如果中概股無法應邀提供完整的審計底稿,就有退市的可能,期限是三年。這個新規來自於去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當時就被媒體指出主要是為中概股“量身打造”。
事實上,中美兩國的監管機構對於中國公司赴美上市以及審計底稿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秉持“不爭論”的精神,但是,今年滴滴強行IPO打破了這種默契,把信息數據安全推到了必須明確的監管地帶。隨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目的是強化監管,而不是阻斷國內科技公司的境外上市。
問題是,現在美國把中國強化監管的舉措等同於阻礙科技公司赴美上市,不惜使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狠招。
眾所周知,中概股從國內一級市場到美國二級市場,一路都是美國資本加持。在上市前,中概股公司主要是靠美元基金的持續投資;在上市後,流通股大部分又被華爾街金融機構買走。
也就是説,中概股的主要股東都是美國資本。如果中概股不得不低價清倉、退市走人,損失最大的其實是美國人。
那麼,美國方面為什麼對自己人都這麼狠呢?
就在前幾天,有外媒報道説中國正計劃禁止企業通過VIE結構在海外上市,證監會當天就闢謠:消息不實。
應該説,對這則傳聞最恐懼的就是一級市場的美元基金和二級市場的華爾街大鱷。一旦具有VIE結構的中概股去不了美股,美國資本就無法實現投資閉環。
所以,美國證交會這次把矛頭指向中概股,表面上是打壓,實質不妨看作是“逼宮”,即以中概股為“人質”,以審計底稿為口實,全力保證由美元基金支持的中概股退出機制的暢通無阻。美國保的不是中概股,而是美元資產。
今年以來,中國有關方面對互聯網巨頭實施的反壟斷調查、信息安全監管等措施,也一直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歐美髮達國家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沒必要上綱上線。
退一萬步講,如果在美國上市的幾百家中概股全部退市,哪個資本市場接得住?
港股每天的交易規模不到200億美元,美股的交易規模是幾千億美元,如果中概股都跑到港股,那就相當於鱷魚進了養魚池,不僅自身的流動性大受影響,還會殃及生在港股的眾多小盤股。可能會有贏家,但絕對只是少數。
A股雖然每天的交易額有1000多億美元,但一個核心問題是,以互聯網公司居多的中概股現在回來還有什麼意義?
無論在美股還是港股,互聯網公司一般被稱作科技公司,但這些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主要是流量變現,或者是通過更有效率的技術手段進行流量變現,萬變不離其宗。
但通過今年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財報就可以看出,無論是用户增速還是營收增速,都出現了明顯的放緩步伐,根本原因在於流量紅利早就吃乾抹淨,並進入了嚴重內卷的階段。
現在國內資本市場的主題是什麼?是產業升級。新能源、高端製造、生物醫藥以及專精特新才是未來。無論是科創板還是北交所的設立,都是圍繞產業升級做文章。
這個時候幾百家龐大體量的、以玩流量為主的互聯網公司組團回國上市,這不是救國,這是砸場子,必將造成流動性的低效分配。
中國互聯網天生就有“硅谷基因”,從模式到產品再到資本甚至人才,西海岸成就了中國互聯網的上半場;如今東海岸的華爾街成了繞中國互聯網繞不過去的結,科技問題變為金融問題。美國資本當年用VIE模式解決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準生證問題,現在快成了離婚證問題。但解鈴還需繫鈴人,既然西海岸負責開局,那麼東海岸也得負責終局。中概股沒有退路。
無論是美國資本還是美國政府,本質上都是生意人;生意人總要討價還價。而VIE結構和所謂的審計底稿,不過是問題的一體兩面。問題很多,但辦法一定比問題多。畢竟,規則都是人設計出來的,都可以商量着來嘛。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