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知識並不等於行動

經典的價值投資原理簡單易懂,在很多投資者心中早已有了萌芽,但面對每天的交易終端、新聞報道、海量信息,久而久之投資者的行為模式卻又更像一名交易者,知易行難似乎是這個行業的常態,正如巴菲特所言,即使將價值投資所有奧秘都刊登在報紙上,真正願意照做的人也寥寥無幾。知識並不必然導致行為的改變,即使作為專業投資者,要踐行價值投資做到知行合一,面對的困難也遠比想象的多。
避免信息過載
信息越多越好的想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畢竟經過篩選的無用信息可以忽略,看起來並無損失。於是我們的信息來源從公開財務數據、公告擴展到調研、專家訪談、數據諮詢服務等等,每天在各種電話會議呼叫聲中疲於奔命,生怕漏掉了某個“邊際變化”。這種看似忙碌的工作狀態實則效率低下,時間是投資人最寶貴的資源,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傾聽噪音上,擠佔了真正思考的時間,得不償失。信息過載其實是一種電影院現象,前排的人站起來迫使後排的人也必須站起來,避免自己處於某種信息劣勢,試圖抓住每一次行情波動,這種焦慮感使我們離價值投資內核漸行漸遠。
警惕投資多動症
持有期過短是投資人行為趨於短視的重要原因,在一年的時間跨度內,所獲取的收益大部分來自估值的變化,只需要1-2個季度盈利景氣向上即可,無需深究長期創造價值還是毀滅價值。持有期短意味着換手率高,對機會頻率要求也相應提高,但市場上好機會是有限的,為了滿足換手只能放低標準,價值投資的標尺逐漸被拋到腦後了。對於這種投資上的多動症,巴菲特給出了“20個打孔位”的藥方,限定一年中的出手次數,迫使每一次投資決策都足夠慎重,把選股門檻重新拉回應有的標準。好好把握少數幾個看準的機會,比永遠假裝什麼都懂好得多。其實投資上的多動症非常普遍,投資者本能地每天都想“做些什麼”,保羅薩繆爾森説過“投資應該是枯燥的,投資更像是等候油漆變幹,看着小草生長”,專業投資者應該明白“無所事事”的價值。
等待最佳擊球點
想要賺快錢是人的本能,設定投資紀律可以幫助抵禦誘惑,是一種被動但有效的方式,有助於提高勝率。但要進一步變被動為主動,就需要更多的耐心作為武器,在沒有機會時按兵不動,等待一個最佳擊球點。巴菲特的整個投資生涯中有過好幾次最佳擊球點的完美揮杆,都是勝率和賠率雙高的經典案例。中國資本市場不同於歐美成熟市場的發展階段,行業自身的波動性、估值的波動性都更強,只要足夠耐心大概率能等到這種最佳擊球點,關鍵是在機會面前能否清醒地識別並且下重注。本傑明格雷厄姆曾經説過:“成為一個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並不需要天分,需要的是第一,適度的聰明,第二,穩健的操作原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堅定的品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6 字。

轉載請註明: 價值投資,知識並不等於行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