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社交種草平台搜索“百合康”,你會看到不同類型的產品推薦,比如葡萄籽、維生素片、葉黃素、蛋白粉等。這些產品都屬於百合股份旗下,靠着這些產品,公司兩度衝擊IPO,並在2022年初成功上市,成為當年第一家登陸上交所主板的企業。
站在資本市場窗口,百合股份的更多面被暴露在公眾視野。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當八成收入都來自代工時,這家營養保健食品研發生產商要如何在行業站穩腳跟。
靠代工撐業績
近日,百合股份披露了上半年的業績報告,營收同比增長36.55%至4.48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6%至9746.4萬元。單看這組數據,這份“成績單”不算差,但表面的美好並經不起推敲,百合股份同樣如此。
根據公開信息,百合股份主營業務為營養保健食品的研發銷售,至今已取得855個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及備案憑證,產品覆蓋骨骼健康、基礎營養(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心腦血管健康等維度。
今年上半年,上述主營業務為公司帶來了約4.46億元的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到99.5%。
這部分收入來自兩個渠道,一是以“百合康”、“福仔”、“鴻洋神”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它們貢獻營收約0.78億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佔比為17%左右;另一個渠道是合同生產,來自這部分的營收規模是3.68億元,佔比約83%。
吳典攝
什麼是合同生產?百合股份給出的解釋是,“公司根據客户需求特點,通過系統的市場調研與研發,向客户提供產品定位、配方研究、生產審批及成品生產等全流程服務。”簡而言之,公司在這一模式下扮演的是代工角色。
這也是百合股份的主要業績來源。對比往年來看,該公司202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億元,其中合同生產模式所帶來的收入佔比達到81%左右,自主品牌佔比為19%。
研發跟不上
用代工撐起的業績不免令外界質疑百合股份的研發能力。在保健品賽道,這項能力頗為重要,它可為公司築起更高的護城河,提升核心競爭力。
對於這一方面,《國際金融報》記者致電百合股份,後者稱公司主要優勢在生產端和研發端,合同生產是一種戰略選擇,並正在逐步加大研發投入。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統計來看,近年來百合股份一直將研發投入比精準把控在3%-4%之間。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2.75%至1424.34萬元,對應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為3.18%,與去年同期的3.04%基本持平,低於2021年中期的4.17%。若以完整年度來看,根據東財Choice數據,過去三年(2020年-2022年),該指標分別為3.59%、3.64%、3.1%。
從研發人員的學歷結構來看,百合股份的高學歷人才佔比並不高。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總計擁有134名研發人員,學歷最高的為研究生,僅有9名,佔比6.7%;而同期行業內湯臣倍健的研發人員中,研究生佔比約為25%。
此外,當年上市時,百合股份實際募得資金為6.02億元。按原計劃,這部分資金中的8371.72萬元將用於研發中心升級建設,但公司後續變更募資用途,將原募投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和“營銷區域中心建設項目”變更為“總部辦公及運營配套建設項目”。
今年4月,該公司又公告表示,擬使用不超3億元的募集資金購買投資產品,佔截至一季度尚未投入使用的4億元募集資金的75%左右。
截至6月末,百合股份“新型海洋功能成分飲料、口服液智能工廠項目”投入進度為87.85%、“補充流動資金項目”進度100%,但“總部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至今未有進展,加之“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被砍,這也意味着公司上市所募資金超7成未用於主營業務,與去年上市時宣傳的募資6億加碼主業嚴重背離。
對於這其中的考量及如何保證自身競爭力,《國際金融報》記者曾向百合股份發函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迴音。
成長放緩
在研發跟不上節奏、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百合股份的業績增速也在不斷放緩,甚至已經在去年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跡象。
記者注意到,2020年至2022年期間,該公司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5.74%、14.45%、9.59%,對應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則分別71%、16.46%、-6.89%。今年上半年,公司雖取得了營收、歸母淨利潤雙增長,但與背後的銷售投入相比仍難言樂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合股份銷售費用同比增長57.89%至3978萬元,其中的市場宣傳費同比增長106%至1705萬元,二者的同比增幅遠高於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增速。
這也意味着銷售費用暴漲並未帶來業績的同等轉化,反而會進一步吞噬利潤水平。疊加管理費用、營業成本等增長,該公司上半年營業總成本達到3.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45億元增長超38%。
於百合股份而言,如何控制成本,將廣告投入有效轉化為經營業績、保持成長恐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數日前,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向公司董秘提問:感覺行業已經飽和、公司市場滲透率也達到高峯,未來的業績增長點在哪裏。
彼時百合股份方面回應稱,公司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體系,及時根據終端的消費需求調整自身產品結構,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兜兜轉轉,公司將“球”又傳回了研發……
記者:吳典 見習記者:劉星雨
編輯: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