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3月,我國現存的KTV企業剩6.4萬家,註銷或吊銷的企業多達4萬家,幾乎相當於現存數量的2/3。同巔峯時12萬家相比,這個數據堪稱腰斬。僅2016年,傳統KTV數量斷崖式減少近60%。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疊加影響,KTV行業整體客流量下降了70%-80%。(北京青年報)
KTV的式微,早就有跡可循,可看到斷崖式腰斬的數據,還是不免令人吃驚。作為一項“年輕”的娛樂產業,其過氣之快、衰退勢頭之猛,遠超市場此前的預判。
事後覆盤,KTV崩盤式的敗退,當然可以很容易找到很多現成的解釋。從源頭來説,這是由全社會的音樂審美品味的變化,以及整體音樂產業的沒落決定的。KTV最流行的那些年份,也是熱歌金曲傳唱大街南北的時代,很多歌人盡皆知、耳熟能詳——共同的文化認受、情緒共鳴,決定了“一起嗨歌”的情感基礎。而新世代的音樂消費,則是圈子化的、內向度的,各自混各自的飯圈、各自打投着自己的愛豆,這決定了他們對“親朋好友齊聚嗨唱”,提不起太多興趣。
後全民偶像時代,“愛豆”“網紅”“流量明星”,各自跑馬圈地、彼此山頭林立,這反倒使得具備廣泛滲透度和感召力的音樂作品變得稀缺。於是乎,所謂的KTV產業,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某種意義上説,KTV只是“老一代人”的娛樂方式,他們有着“集體生活”的基因,在文化審美上有着較大的公約數。他們願意在人前展露,願意放飛自我。而如今,他們被事業家庭所累,想唱也唱不動了。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娛樂方式,KTV無可奈何花落去,新世代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卻並不乏味。那麼,又何必介懷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