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連線Insight(ID: lxinsight),作者王古鋒,編輯黃依婷,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業績虧損、股價下跌、高管離職,2021年第一季度以來,以優刻得、青雲科技、金山雲等為代表的腰部雲廠商,不斷傳來負面消息。
一年前,優刻得、金山雲等廠商還沉浸在集體上市的狂歡裏,如今它們卻紛紛陷入困局。
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優刻得扣非後虧損3.56億元,金山雲2020年財報顯示虧損9.6億元。
優刻得2020年財務數據
另外,今年3月登陸科創板的青雲科技也連年虧損,究其原因,雲計算市場已經進入下半場,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巨頭大行價格戰,由此展開了對中小云廠商的圍剿。
以2017年華為雲BU成立為標誌,雲計算市場競爭進入深水區,市場跑馬圈地的戰爭全面加速。
當年,騰訊雲一元中標廈門政務、中國電信的天翼雲以一分錢拿下遼陽市政務雲引發熱議。
阿里雲也發起更加慘烈的價格競爭,對雲服務產品降價多次,降幅在30%以上,引得騰訊、華為等巨頭紛紛跟進。
巨頭大打價格戰,第二梯隊廠商受到殃及。
優刻得創始人季昕華在2020年曾講到,每一個創業公司都將面臨靈魂一問,如果公司業務BAT也在做,你該怎麼辦?
從過去部分雲廠商的生存路徑來看,優刻得、青雲科技走向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七牛雲、金山雲則選擇依賴巨頭,一個投向了阿里的懷抱,成為其雲計算子公司,一個依靠雷軍系搭建的業務生態,與小米深度合作。
但是總體來看,中小廠商面臨的狀況不容樂觀。雲計算在國內發展了近10年,寡頭效應越加顯著,巨頭集體圍剿之下,中小云廠商生存境遇如何?其出路在哪?
1、腰部雲廠商加速失血2020年1月20日,優刻得創始人季昕華身着紅色綢緞在上交所現場敲鐘,宣告了科創板中國雲計算第一股成立。
現場,季昕華激情澎湃地説道:“8年的時間裏,優刻得找到了一條差異化的道路,從最初幾百家創業雲計算公司中闖了出來……即使在中國互聯網有巨頭的情況下,創業公司也是有機會成長起來的。”
不成想,這樣的“高光”時刻,僅僅在一年之後就幻滅。
2021年2月,優刻得發佈了2020年業績快報,公告顯示其2020年扣非淨利潤虧損3.56億元,這也是其近四年來首次虧損。
國內另一家雲公司青雲科技,籌備一年多於今年3月16日正式登陸科創版,不過股價自發行後跌跌不休,從最高股價的98元/股,截止4月23日收盤已經跌至61.7元/股,市值蒸發37%。
青雲科技股價變化,圖源東方財富
從其近三年的財務數據來看,2017-2019年,青雲科技持續虧損0.96億元、1.49億元、1.91億元,虧損持續擴大,三年合計虧損4.36億元。
不僅是優刻得、青雲科技,美股上市的金山雲2020年財務表現也不及預期,全年虧損9.6億元。
作為國內典型的腰部雲廠商,優刻得、青雲科技、金山雲下滑的財務數據正透露出國內中小云廠商加速失血的局面。
內憂與外患,構成了當下中小云廠商的重重困境。
內憂來自於居高不下的成本。
以青雲科技為例,2017至2020年,其歷年職工薪酬佔總營收比重平均高達50%。這側面反映了在雲計算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凸顯,中小廠商為留住高端人才需付出巨大成本。
此外,高額的研發費用成為巨大的成本。2017至2020年1-6月,青雲科技研發費用從3067萬增長至3653萬,佔營收比重從12.82%上升至25.34%。
優刻得在2020年業績預告裏,同樣透露出高成本問題。
公司為吸引人才、提高薪酬,實施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導致2020年人力成本和股份支付合計較上年同期增加約1億元。
在產品方面,服務器更新換代以及疫情期間推出免費雲產品,均增加了公司成本負擔。
頂着“美股純雲概念第一股”頭銜的金山雲,更是飽受高昂的固定資產成本困擾。由於擁有大量的雲存儲設備,2017至2018年,其數據中心以及相應的折舊攤銷成本均超過當年營業收入,2019年以來,該部分成本佔營收比重亦有60%以上。
外患來自於巨頭的強勢競爭。
在雲業務上,阿里和騰訊等巨頭都已經下起了重注:
2020年4月,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麪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一個月後,騰訊亦宣佈,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元佈局新基建和產業互聯網,其中重點佈局雲計算。
中國電信也在今年3月擬登陸科創板的募資公告中提到,以天翼云為主,將投入507億元。
如此鉅額的資金投入,還只是巨頭們未來3-5年投入戰場的預備資金。對於歷年營收不過百億元的中小廠商來説,它們遠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
國金證券今年發佈的一份名為《雲計算行業研究報告:競爭進入下半場,行業形勢如何演變?》中提到,公有云行業技術壁壘高,需要巨大的資本開支和研發投入,對於阿里等頭部企業來説,開放計算能力並不會支出額外成本,規模效應顯著。
這也導致在營收增速上,頭部雲廠商明顯快於腰部及以下雲廠商。
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H1)跟蹤報告》顯示,頭部雲廠商的營收增速集中在50%以上,但中小云廠商的營收增速在20%左右。
以IaaS + PaaS市場為例,前十名雲廠商市場總額佔比從2019年上半年的89.8%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1.3%,以阿里云為首,騰訊雲、華為雲、天翼雲等位列其後,雲計算市場一超多強的格局進一步加強。
巨頭的重重圍剿,令中小廠商在成本高企的同時,還在不斷被奪取市場。加速失血成了其擺脱不了的宿命。
2、巨頭加速掠奪雲市場2010年,隨着阿里首席技術官王堅帶領阿里雲實現技術突破,國內雲戰爭一炮打響。而後,騰訊、百度、360等一眾互聯網巨頭進入,優刻得、青雲科技、七牛雲等雲公司也相繼成立。
雲計算領域引來諸多入局者,令市場戰況空前。
從“發家歷史”來看,初創型公司的起步十分不易,因為它們自出生之日起,就要與巨頭競爭。
以優刻得為例,在巨頭林立的雲計算市場,它不得不選擇一條“中立”路線:不從事下游客户的業務,不碰客户數據,不與客户的業務發生競爭,由此形成與客户的良性合作。
但這很快遭到阿里的“效仿”。
此前阿里雲在做雲計算全產業鏈時,會和很多下游客户產生競爭關係,使得許多廠商頗為忌憚。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阿里也開始放棄部分SaaS生意,不搶奪客户市場,以中立的態度與下游客户合作。
這讓阿里雲很快在市場上搶到客户。
與優刻得的“中立”策略相比,青雲科技選擇的是前瞻性佈局,如在2014年大部分雲廠商仍在酣戰公有云市場,青雲科技選擇進入私有云;當2018年許多雲廠商佈局私有云時,青雲科技又積極開發混合雲產品。
但阿里和騰訊的步伐很快跟上來了。在不同的雲業務上,阿里雲、騰訊雲近年紛紛發力私有云、混合雲市場,推出多樣化服務,逐漸削弱了青雲科技的先發優勢。
不僅是市場,巨頭還在競爭中爭奪高級人才。
過去,阿里云為應對優刻得曾成立“打U辦”,對其進行“挖牆腳”,高薪誘惑導致優刻得失去大量人才,2020年季昕華在接受採訪表示,“這明顯是故意的”。
季昕華還提到,像BAT這些公司,面對一些創業公司,很明顯的打法就是投資拉攏,“如果創業公司不接受投資,BAT的選擇就是投資你的對手。”
挖中小云廠商牆角的同時,巨頭還在掀起價格戰。
以2020年雙十一為例,騰訊雲服務器(類似百度雲,數據儲存在雲端)降價至88元/年;阿里雲發起的拼團優惠活動,其價格低至86元/年。
壓力之下,優刻得、金山雲不得不推出更低價的優惠活動來吸引客户。雙十一期間,兩者服務器價格分別達到了60元/年和81元/年。對原本就成本高企的中小廠商而言,這些低價或許對盈利造成了更大的負擔。
除此之外,巨頭正通過搭建雲生態,進一步擠壓其餘雲廠商的生存空間。
如騰訊雲配合騰訊旗下的文娛、遊戲等產業生態,成立雲遊戲平台,建立小程序雲開發;華為公佈“黑土地”戰略,搭建雲業務生態。
計算機行業分析師徐偉對連線Insight表示,“搭建生態迫使其他雲廠商做出更加艱難的選擇,如果要自立更生很可能會被排除在體系之外,而且很多事情要自己做,包括搭建廠房、跟進研發。”
換言之,通過建立雲生態,巨頭進一步集合了流量與品牌優勢,相比之下,沒有生態的雲廠商更像是單兵作戰,其面臨的市場壓力也會更大。
就連出海競爭這條路,也逐漸被巨頭堵住。
例如,阿里在2020年表示將進一步擴展印尼數據中心,加大東南亞市場的發展;華為則已經在新加坡、泰國等地搭建了本地團隊,拓展華為雲的應用市場。
今年4月騰訊雲國際資深副總裁楊寶樹表示:“今年,我們在全球的雲基礎設施投資將會有很大增長。我無法告訴你具體數字和時間表,照預計,數據中心的數量會增加30-50%。”
被巨頭圍剿的困境,正體現在優刻得、青雲科技等企業的財務數據上。
青雲科技財務數據,圖源青雲科技招股書
2020年,青雲科技營收4.29億,增速由2019年的33.74%下滑至13.74%,毛利率由12.51%下滑至10.76%。
在低價策略下,儘管2020年優刻得營收增速再次大增至62.79%,但這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2020年,優刻得淨利潤鉅虧3.56億元,正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3、未來要怎麼活?擺在優刻得、青雲科技等廠商面前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找尋一條合適的出路。
探索差異化路線是一個思路。
今年3月,青雲科技創始人黃允松在談及行業競爭時表達了一個積極的觀點:競爭基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三年內青雲科技可以實現盈利。
黃允松的信心來源於來自於其差異化的定位。黃允松表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等不同雲產品對傳統IT的滲透率不足10%,未來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這其中,巨頭多選擇在公有云市場廝殺,青雲科技則主攻私有云市場的一款超融合系統產品,可提供計算虛擬化、軟件定義存儲、數據庫、容器平台等諸多企業雲服務搭建所需要的功能。
根據IDC發佈的《中國軟件定義存儲及超融合市場跟蹤研究報告,2019Q4》,該款產品在超融合雲產品這一細分賽道的市場份額為3.4%,排名市場第六。
青雲科技細分產品市場佔比,圖源青雲科技招股書
在這一細分市場上,青雲科技的競爭對手主要是華為、新華三、深信服、聯想等硬件廠商,並沒有BAT,也沒TMD的身影,得以讓青雲科技避開互聯網巨頭的直接競爭。
豐富產品體系、走多元化路線則是另一種思路。
以優刻得為例,公有云作為雲計算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又是優刻得起步的領域,註定其將直面巨頭競爭。
為此,2019年,優刻得給自己定下的基本經營策略之一是開拓業務,拓展多元化產品,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種技術結合,推出綜合式產品。
根據2019年財報,優刻得已經有了80款產品,其產品覆蓋的企業用户也已過萬。
2020年,季昕華表示,優刻得正推行一種快捷雲主機,主打性價比,通過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性能來切入市場。
相比於優刻得、青雲科技的自我探索,選擇依靠互聯網巨頭也是一種方法。
以金山云為例,招股書顯示,金山集團為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53.8%,小米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15.8%,而金山集團和小米董事長均為雷軍。從業務上看,金山雲對小米的依賴不小,2017-2019年財務數據顯示,金山雲來自小米的關聯收入一直在15%以上。
在2019年4月的時候,金山雲就與小米簽訂框架協議,由金山雲將向小米提供硬件產品,擴大其雲產業的收入。
七牛雲則於2017年接受阿里雲和雲鋒基金領投的10億元人民幣,據《財經》雜誌報道,融資後阿里巴巴將成為七牛雲的前十大股東。
這也意味着,七牛雲將納入阿里雲的生態中,在流量、品牌方面,七牛雲也有望獲得阿里雲的扶持。
以上幾種路線,為中小云廠商在巨頭夾擊下生存提供了方向,但要真正闖出來並不容易。
當前的雲市場還在開拓早期,廠商在安全性、穩定性上面臨諸多技術難題。此前AWS、華為雲、阿里雲均發生過宕機事件,影響巨大。
由於宕機事件,客户後台管理登錄不上,業務系統受損,最終導致營收受到影響;對於消費者,其儲存在雲上的數據文件也存在丟失的可能。
出於技術與安全等多方面考慮,目前,多數客户傾向於選擇阿里和AWS等大品牌,中小品牌要想建立客户信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目前雲市場依然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根據中國通信院發佈的《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2019 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 1334 億元,截止2020年預計達到4000億元的市場規模,年增速超過30%.
在國金證券分析師羅露看來,雲廠商的盈利需要具備長期主義思維:“混合雲、多雲部署等市場可為國內第二梯隊的雲計算廠商提供成長空間”。
在巨頭混戰的雲市場,中小云廠商更需要在長期的市場增量中尋找機會。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