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自英國《金融時報》 馬思潭 六安 , 韓樂 香港報道 ,編輯:嗷嗷豬
摘要:恆大汽車投入巨資構建電動汽車產能,但有些人對其造車計劃的真實性以及該計劃能否幫助其母公司緩解債務負擔抱有懷疑。
【OR--商業新媒體 】
地處華中的一家40億美元工廠,如今象徵着世界上債務負擔最重的房地產集團的“登月努力”:成為一個領先電動汽車品牌。
在有500萬人口的安徽省六安市,尚未建成的恆大汽車廠距離工地入口附近褪色廣告牌上描繪的那個未來派建築還很遙遠。
當記者在去年12月走訪該廠時,工地上只有一個鋼骨架。“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施工基本上就停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卡車司機在談到這個2019年9月宣佈的項目時表示。
母公司揹負約1200億美元債務的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Evergrande New Energy Vehicle Group),已投資數十億美元發展其電動汽車產能,因為該集團預計電動汽車行業將迎來繁榮。該集團發起這些努力之際,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壓力。
但是該項目遭遇了一些挫折,包括政府可能對其投資進行審查,該公司也尚未在商業基礎上向市場投放任何汽車。儘管在上海和廣州的另外兩家工廠即將竣工,但還有三家工廠施工進展緩慢。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去年11月下發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調查自2015年以來啓動的電動汽車項目的土地使用、投資和進展情況,在這份通知中,恆大被點名。《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是北京方面整體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整治該行業一窩蜂上馬項目的亂象。
恆大告訴記者,六安汽車廠的建設正在按計劃推進,該公司也尚未接到任何主管部門的任何問詢。國家發改委沒有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
與很多規模較小的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相比,恆大的電動汽車戰略不同尋常。恆大的許多競爭對手不願自主建廠,而寧願將生產外包給老牌汽車製造商。恆大則誓言要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投入300億元人民幣(合46億美元)構建產能。
獨立評論人士和經濟學家鄧浩志表示,恆大汽車的計劃之所以引起政府的懷疑,是因為它看起來像是“圈地”之舉。
他補充説,旨在限制房地產開發商激進擴張的政府政策,已經約束了土地出讓。鄧浩志相信,以生產電動汽車的名義拿地,使恆大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獲得土地,還可能有助於該集團談成圍繞鄰近地塊的其他交易,可在日後供其建造房產。
一些分析師對恆大造車計劃的真實性沒那麼懷疑。他們指出,恆大的技術實力不斷增強,例如它已收購英國組件製造商Protean Electric,還收購了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NEVS AB)的多數股權,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擁有薩博(Saab)生產的一款電動汽車的知識產權。
分析師們相信,恆大還可能受益於投資者對電動汽車行業的巨大興趣,美國電動汽車集團特斯拉(Tesla)以及蔚來(NIO)和小鵬(Xpeng)等中國競爭對手股價飛漲,就是投資者興趣的證明。
在香港上市的恆大汽車已從互聯網集團騰訊(Tencent)和打車平台滴滴出行(Didi Chuxing)等投資者處籌集數億美元。它還考慮在聚焦科技股的上海科創板(Star Market)進行二次上市。
北京方面急於讓中國的房地產業降温,為此在去年8月宣佈了被稱為“三條紅線”的新規,限制了開發商可以借入的資金數額。
這加大了負債累累的恆大在房地產業以外“跨界”探索新業務的動力。截至去年6月,該公司的總債務達到1200億美元;恆大在去年3月公佈一項計劃,擬每年減少1500億元人民幣債務,直到2022年,具體方式包括出售資產。
但是,香港諮詢公司GMT Research的分析師奈傑爾•史蒂文森(Nigel Stevenson)認為,恆大過去將不同業務相互騰挪的做法令人有理由謹慎。在去年8月更名之前,恆大汽車上市實體的名稱原本是恆大健康(Evergrande Health)。
“恆大讓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幾年前,他們在投資太陽能電池板。這些衍生業務都沒有為解決母公司的債務問題做出顯著貢獻。”他表示。
恆大汽車的虧損在不斷增加,2020年上半年達到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24%。
這可能會加大該公司向市場投放汽車的緊迫性。該公司的首款車型恆馳1 (Hengchi 1)計劃在2021年投入量產(比最初預期晚了大約一年),與特斯拉的高端Model S車型競爭。該公司正在開發14款恆馳品牌的車型。
延誤也是個問題。去年12月初,地處華南的恆大廣州工廠的一位車間技術人員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由於需要進行設備調試,該廠的試生產被推遲了。
恆大還將不得不應對人們對於中國市場已經充斥電動汽車的擔憂。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總銷量中,電動汽車仍然僅佔大約5%。
2009年至2017年期間,國家對電動汽車的約600億美元補貼(大部分補貼給消費者)催生了數百家新公司。許多企業尚未造出任何汽車就拿到了補貼。
2019年,政府取消了很大一部分補貼,導致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出現長達一年的低迷。
然而自那以來,在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車型——如特斯拉Model 3和小鵬P7——推動下,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銷量出現起色。
如今,恆大需要的是證明它有一個可以推銷的概念。“市場和機會太大,所以他們現在不會放棄投資。”諮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的創始人Tu Le表示。
Emma Zhou北京和Qianer Liu廣州補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