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李代姣
“臨西軸承,讓世界轉動得更美好。”走進位於臨西縣的中國國際軸承展示中心,這行醒目的標語立刻映入眼簾。
臨西,素有“中國軸承之鄉”的美譽,建有軸承生產及配套企業486家,年產3000多個型號的軸承產品7.52億套。在我國,每10個軸承中就有1個產自臨西。
隨着當地軸承產業不斷向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現代化邁進,臨西軸承“朋友圈”已遍佈世界,遠銷東南亞、非洲、歐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臨西縣一家軸承企業,工作人員正在操控智能化生產設備。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轉型升級 從“製造”向“智造”邁進
日前,在河北飛龍軸承有限公司投資8000餘萬元建設的全密封無塵智能車間裏,6條生產線忙碌地運轉。產線上生產的高端精密靜音球軸承將被應用在高精度機牀上,產品一上市便供不應求。
8000萬元,對於一家民營企業來説,是一筆不小的投資,這背後,不僅需要對市場的清晰研判,更藴含着軸承企業轉型升級的堅定決心。
“原本我們生產的是應用於電機和水泵的中低端軸承產品,2016年前後,同類競爭加大,利潤空間更小,企業遇到了發展‘瓶頸’。要麼轉型升級,要麼坐以待斃。”該公司總經理黨軍成説。
要發展,就要轉型。但向哪裏轉?
“河北省軸承產業研究院的專家多次到企業指導,結合市場需求,提出了生產高端精密靜音球軸承的發展方向。同時,政府給予轉型升級的軸承企業很多扶持政策,給我們吃下了定心丸!”
推進軸承企業轉型升級,臨西縣先後出台了《臨西縣關於大力推進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臨西縣2020年科技躍升工作推進方案》《臨西縣關於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列支專項資金1000萬元獎勵企業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真金白銀支持軸承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
飛龍軸承的全密封無塵智能車間。資料圖
有了金剛鑽,就攬得下瓷器活。“如今,我們高端產品的附加值是低端產品的10倍,但價格只是進口產品的50%。”黨軍成告訴記者,從正式投產到現在僅半年時間,該公司已生產高端精密靜音球軸承30餘萬套,實現產值2000餘萬元。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臨西軸承不斷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產業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實施“兩化融合”製造工程,鼓勵支持軸承企業實施新一輪智能化技改,推進“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提高軸承生產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實現軸承“製造”向“智造”的轉變。
創新研發 核心技術變身拳頭產品
走進河北鑫泰軸承鍛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箱箱封裝完畢的軸承整齊碼放,這批產品即將漂洋過海前往瑞士,成為國際高端機械上的重要“關節”。
“全球排名前八位的軸承企業,我們已經與其中的5家建立了合作關係。今年1-6月,我們對SKF公司的出口額比去年同期增長20%,整體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5.6%。”鑫泰軸承總經理李金貴告訴記者。
獲得多家國際頂級合作伙伴的青睞,秘訣是什麼?
“堅持技術改造與創新研發。”李金貴説,國外高端客户對於產品品質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批次產品,只要有一個出現瑕疵,就會被全部退回。“必須保證產品質量100%達到甚至超過客户要求,這就倒逼企業不斷改良生產工藝與產品性能,提升精度及穩定性。”
鑫泰軸承生產車間,技術人員全神貫注操作,對軸承產品品質精益求精。長城網記者 劉瀟 攝
創新,離不開高端產業人才。為引導企業提質增效,臨西縣制定出台了《關於打造高標準人才生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引導企業引進院士、專家等各類高層次人才,對引進人才在建站設院、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給予經濟補貼。同時,完善獎勵政策,出台推進科技創新的獎勵辦法,對企業在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品牌創建等多方面給予激勵扶持。
“2019年,我們全年投入研發經費941萬元,獲得有關部門各類專項經費扶持就有將近500萬元,引進高端人才,政府也給予了資金補貼。背後有了強大的支持,我們就敢邁開步子搞創新!”李金貴説,近年來,該公司完成技術攻關項目200多項,研發項目30餘項,兩次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技術研發能力已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臨西縣委書記王海軍介紹,為推動軸承產業創新,臨西縣鼓勵和支持軸承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戰略合作,建立產業共享技術平台,並給予財政獎勵,不斷提升企業研發能力。目前,該縣軸承企業已與清華大學等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建成院士、博士後工作站3家,30多家規上企業建立了產業技術聯盟和研發機構。同時,強化高端人才支撐,“外引”“內育”相結合,以人才集聚的濃度提升產品創新熱度。今年以來,該縣共幫助企業招引大學生1300餘名,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10名。
如今,臨西縣每年研發軸承新產品達百餘種,越來越多的前沿核心科學技術轉變為軸承生產企業“專精特新”的拳頭產品,從“技術盆景”變身“產品風景”。
在臨西,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標語,彰顯着臨西軸承走向世界、改變人們生活的目標。長城網記者 劉瀟 攝
科學應變 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今年3-4月份,受疫情影響,我們歐美客户的訂單鋭減,比往年下降了30%。”河北海藍軸承製造有限公司生產廠長段新峯提起幾個月前的情況仍然記憶猶新。
海藍軸承是臨西縣最大的出口軸承生產企業,出口產品佔企業總產量的90%,但疫情帶來的市場波動,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企業的經營策略。
“不能把雞蛋都裝在一個籃子裏。”5月起,海藍軸承快速調整策略。一方面,參加“線上廣交會”,通過老總帶貨、線上直播等形式,與海外客商“屏對屏交流”,拓展海外銷售渠道,實現客從“雲”上來。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國內市場,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對接國內意向客户。目前,海藍軸承已與多家國內客户達成合作意向,國內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0%。
“來自國內的訂單,有效對沖了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到7月底,我們的產銷量已與去年同期持平。”段新峯説。
海藍軸承如今已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今年初,河北億泰克軸承有限公司也面臨了與海藍軸承相似的困境。“國際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品升級,利潤率也更高,但同時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影響,造成市場波動。”該公司企管部部長李永亮説,基於此,億泰克重新規劃了市場佈局,計劃最終達到內銷、外貿產品各佔總銷量50%。目前,他們根據國內企業實際需求開發研製新產品,通過省農機協會牽線搭橋,已與4家國內知名農機生產企業達成供貨協議,國內銷售量已由疫情前的10%提升到目前的32%。
立足國內大循環、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面對疫情考驗,臨西縣引導軸承企業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臨西縣擁有外貿自營軸承出口企業47家,產品出口東南亞、非洲、歐美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以來,針對疫情期間外貿企業面臨的履約接單困難、物流運輸受阻等問題,我縣貫徹落實‘六穩’‘六保’要求,推動軸承出口企業在外貿環境嚴峻複雜的情況下逆勢上揚。”王海軍説,該縣依託國內最大的軸承產業全鏈條智慧服務平台——找軸網,為外貿企業在原材料採購、物流配送、金融融資、開拓國內外銷售渠道等方面開展集約服務,成立服務專班,“一對一”指導企業出口向低風險國家轉移。同時,通過對接各類工業製造業協會,指導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降低經營風險。
按照“補鏈、增鏈、強鏈”的原則,臨西緊抓國外優秀軸承企業在中國實行本土化發展戰略,盯緊國內優秀軸承企業異地建廠或對外兼併發展的機會,運用產業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手段,着力引進一批高端軸承生產企業落户臨西,推動軸承產業提檔升級。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把建設軸承製造強縣作為全縣這一階段發展軸承產業的主要目標,堅持把質量優先、效益優先作為建設軸承製造強縣的發展路徑,堅持‘以畝產論英雄’的評定標準,着力培育一批高質量、高效益的優秀企業,助推建成軸承製造強縣。”王海軍表示,到2030年,該縣軸承產業集羣全部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將達到10%以上,成為國內重要的中高端軸承生產基地之一,進入全國軸承製造強縣行列。
記者手記:
“一般需要四五個月才能辦完的各項經營手續,在臨西只用了20天。”從無錫來到臨西的中達(河北)軸承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索恩康由衷為“臨西態度”點贊,他直言:“臨西,來對了!”
索恩康(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為“臨西態度”點贊。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兩年前,在推進光明工廠化食用菌項目的過程中,臨西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形成“臨西態度”。項目一期從立項到投產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被譽為“臨西態度”成就了“光明速度”。兩年來,該縣推動“臨西態度”持續升温,形成“112”服務項目、企業工作法——備好一塊“標準地”、簽訂一份項目建設“承諾書”、選好營商和幫扶兩個專員,全力打造審批最快、流程最優、見面最少、效率最高的營商環境。
今年,按照“標準地”要求,臨西為15個項目獨立供地,為在建及投產項目和企業解決用地、融資、證件辦理等問題170多個。實行“兩員”制度、開展“三送”活動,遴選20名營商專員和18名幫服專員投入企業項目一線,共蒐集各類問題百餘件並已全部解決。
“臨西態度”,正吸引和聚集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裏投資興業,助推當地軸承特色產業“轉”出發展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