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金公司舉辦2021宏觀策略年度展望媒體會。在會議上,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師王漢鋒回答了記者所關心的問題。
針對明年股市,王漢鋒的觀點是對A股謹慎樂觀,A股及港股市場重點在於把握階段性及結構性機會。
重點把握階段性及結構性機會
中金公司王漢鋒認為,2021年疫情影響將“漸行漸遠”,但增長修復與政策退出“一進一退”。在此背景下,團隊對股市整體持相對中性看法,對A股整體表現持謹慎樂觀態度。根據疫情影響、增長與政策節奏等重點把握階段性和結構性表現是關鍵。研究團隊看好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等結構性主線,中國仍是全球尋找中長線成長機會的重要平台。
王漢鋒表示,階段性來看,當前到未來一段時間,復甦深化仍是交易主線。待復甦預期反應更加充分、政策退出更加明確,市場指數整體表現可能受到抑制。中金公司估計這一時間點可能在明年上半年。
王漢鋒着重介紹了國內產業升級的內在邏輯,消費升級依靠收入增長,而提高收入則依靠產業升級。他認為中國產業升級有一個最大優勢,即規模化效應。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將成為全世界史無前例的最大消費市場,因為巨大的規模效應,與其它國家比較,成本可以降至更低以至最低,這是產業升級的基礎。
經濟增長在低基數上強勁反彈
針對明年經濟走勢的預測,研究團隊的邏輯有三個層面:盈利恢復到雙位數增長,市場有一定預期。宏觀流動性逐步中性偏緊,股市流動性可能仍有一定支持。“新、老”分化繼續,結構性趨勢值得關注。
首先是,明年疫情對中國及外部的經濟影響逐步減小,中金宏觀組判斷經濟增長將在低基數上反彈至9%左右,驅動上市公司收入擴張與利潤率擴張。自上而下預計A股盈利在2021年將增長15-20%。目前滬深300前向12個月市盈率12.6倍,市淨率1.3倍,均接近歷史均值,所隱含的風險溢價水平處於近年中低位,對增長復甦有一定預期。
其次是,在2020年的顯著信貸擴張後,2021年可能會迎來“緊信用”。受益於居民資產配置更多傾向金融資產、海外資金仍可能關注人民幣資產等趨勢,股市流動性仍有一定支持。A股市場正在繼續呈現“機構化”、機構“頭部化”、投資風格“基本面化”的特徵。
第三,數字化轉型加速,“新中國製造”初露崢嶸,“消費升級”異彩紛呈,“綠色發展”大行其道。十四五規劃第一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初現雛形,加速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全年來看,成長仍可能是制勝的關鍵。
從節奏上看,當前增長復甦仍是主導資產價格的交易主線,“新、老”更偏均衡,港股可能暫時優於A股。待增長預期更加充分、政策加快退出節奏,市場整體表現可能受到抑制,估計這個時間點可能會是在明年上半年。疫情影響雖然逐步消退,但節奏可能並不均衡。這也可能會影響不同時間點、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別資產價格的相對錶現。
企業盈利是牛市的前提
媒體發佈會現場,王漢鋒幽默地回答了記者們所關心的問題。
針對明年A股可能的走勢和時間點的變化,他笑着表示,把兩者都預測準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出錯概率是相當高的。有了前面的鋪墊,他説出了自己的預測:明年一季度末,因為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經濟下滑嚴重,明年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有望達到10%以上。疫情期間所出台的刺激政策很可能會擇機退出或發生變化。
有記者問,怎麼看待註冊制推出與A股牛市之間的關係,王漢鋒拋出了他的“鏡子論”。註冊制相當於一面照人的鏡子,之前這面鏡子是被扭曲的,目前正逐步迴歸常態;但一個人是不是很帥氣,不能靠鏡子,而要靠自身的長相,這個長相就是行業或者公司是否贏利。
説到境外新冠疫苗不久有可能面市,王漢鋒表示,新冠疫苗對全球市場影響大,對中國的影響則弱一些,因為今年我們對疫情控制的比較好,經濟恢復比較迅速,而海外疫情正面臨第二波的發展。新冠疫苗一旦面市,海外有可能出現大面積復工開工,也會給我們的出口帶來一定機會,不過增長幅度有可能不如目前。
新聞鏈接:2021年重回內生波動
昨天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彭文生主持了2021宏觀年度展望媒體會,回顧疫情以來各國政府的應對,中國和歐美有明顯的差異,後果也自然不同。
他指出,對於中國而言,美國明年利率曲線陡峭化的直接影響是中美利差可能會收窄,降低資金流入動能。即便沒有美國通脹的超預期上升,明年人民幣匯率可能也不會再持續今年的強勢。因為疫苗落地將有助於各國產能的加速修復,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國的貿易條件,造成匯率貶值壓力。
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一樣,中國的私人部門對外是淨負債者,尤其是對於房地產等外債規模相對較大的行業而言,貶值是一個信用緊縮含義,這意味着今年地產投資強勁的態勢可能會弱化,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問題明年也有可能暴露。
事實上,明年的債務風險不只是存在於地產部門。為了應對疫情,中國今年也較大幅度推動了貨幣擴張,從銀行體系資產端來看,這種擴張主要是通過非政府部門加槓桿實現的。根據宏觀團隊的研究,信貸大幅擴張後4-6個季度,企業還本付息壓力將觸底回升,將會出現“緊信用”的情況。宏觀團隊的估算還表明,這一次的債務週期中,私人部門的還本付息壓力高於前三次,而且還本付息佔新增信貸的比重近期似乎已經見底。
無論是緊縮開支,還是變賣資產去還債,一旦演變成債務人的羣體行為,都將導致債務可持續性進一步削弱。如此循環,難免走向違約。一旦大規模的違約出現,債權人對風險溢價補償的要求上升,將會緊縮融資條件,誘發金融動盪、衝擊實體經濟。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