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放量大漲,證金減持或構築股價“天花板”?
“牛市旗手”中信證券(600030.SH)在5月14日帶領券商股放量大漲,讓人對A股反彈行情增加了一定的憧憬,這一輪牛市還能繼續麼?有市場人士認為,2015年後券商單日暴漲對後市並無明顯指示作用。
另一方面,中信證券等多家券商一季報顯示,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另一方面,龍頭券商們參與的證金公司專户大幅套現股票,市場人士認為這或許會讓券商股的反彈構成一定的“天花板”效應。
放量大漲背後,券商遭遇證金公司套現
“反彈或許可以持續一週,但之後就不好説了,證金公司既然減持這麼多,説明股價可能有壓力。”關於14日中信證券等券商股帶領大盤反彈,廣州某私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説,下週或許有一定的短線機會,但今年全年來看大方向依然不太樂觀。
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表示,14日券商指數大漲超過7%,引發市場關注。回測來看,2015年以後,券商指數單日漲幅超過6%的情況大約發生過13次,而後一週、兩週、一個月、一個季度的市場表現均無明顯規律。
一季報顯示,中信證券前十大股東名單中,證金公司已不見蹤影。
2020年年報顯示,2020年底證金公司持有中信證券3.62億股,持股比例為2.8%;一季報顯示,3月末公司第十大股東“中歐基金-農業銀行-中歐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持有1.4億股,持股比例為1.08%。由此可以計算得知證金公司減持了中信證券最少2.22億股,減持比例最少為1.92%。
不過證金公司對券商的減持並不僅僅在中信證券身上,一季報顯示,證金公司減持興業證券超3331萬股,持股比例縮減至2.46%;另外,證金公司陸續減持招商證券、方正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東方證券、國金證券、光大證券等多家券商。
儘管如此,中信證券卻獲得大股東投下的“信任票”。
4月初中信證券公告,今年3月22日至4月1日期間,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有限”)的母公司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股份”)合計增持上市公司1.56億股H股。增持完成後,中信股份(含中信有限)對於中信證券的持股比例合計提升至16.68%。
2月26日,中信證券發佈配股預案,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過1.5股的比例向全體A股、H股股東配售,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80億元,隨後3月1日中信證券一度大跌近6%。
“招商、中信和東方這幾家都這麼配股,剩下的券商股大家都會很害怕,説不定哪天哪家券商配股,又是上百億。中信證券被母公司增持,可能是為了配股順利進行的需要。券商股總體淨資產收益率太低,基本不符合我們價值投資的配置標準,週期股的情況也是類似。”深圳某公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信證券發佈2021年一季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63.97億元,同比增長27.58%;實現歸母淨利潤51.64億元,同比增長26.73%。
證金公司統一運作專户也套現
從一季度披露的情況來看,招商銀行、恆瑞醫藥等多家白馬股,也遭到了證金公司的減持,這在券商一季報上也有反映。
證金公司在第一季度減持了招行最少近6000萬股,減持比例最少為0.23%,按照招行第一季度在50元上下波動的情況來看,證金公司套現最少可能有30億元。恆瑞醫藥一季報的股東持倉也顯示,“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第一季度減持了3023.43萬股,一季度末持股還有4926.57萬股,佔總股本比例從2020年底的1.49%下降到0.92%。
中信證券一季報顯示,“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的大幅減少引人注目,從2020年底的166.36億元大幅下跌99%到1.66億元,對此中信證券解釋:“出售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所致”。
“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是投資方達不到重大影響,但不是像交易性金融資產那樣賺取差價,這是持有期限通常超過一年以上的金融資產,視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有註冊會計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而中信證券2020年年報顯示,“該項目為本公司與其他若干家證券公司投資於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證金公司’)統一運作的專户。根據相關合約,本公司與其他投資該專户的證券公司按投資比例分擔投資風險、分享投資收益,由證金公司進行統一運作與投資管理。本公司出於非交易性目的對該項投資進行管理。”中信證券這個專户投資成本為156.75億元。
2015年7月4日,21家證券公司召開會議,併發布了聯合公告,合計募資1200億元,統一交由證金公司操作;同年9月,50家券商再次公告稱,追加對證金公司專户的投資,第二次合計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元。
玄甲金融CEO林佳義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的大盤來看,長期收益率的迴歸,通過信貸窗口逐步關閉導致的均值迴歸,這種估值修正後面會繼續很猛烈,市場結構性機會不多,但把握住依舊可以穿越牛熊。
徐彪則表示,目前情況下,個股自下而上可能有機會並且也可能很活躍,但不宜對指數有過高的預期,繼續建議維持相對謹慎的倉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