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論壇2021年春季會議舉行 如何實現全球經濟綠色復甦

疫情之下,可持續金融、氣候變化、公共衞生、貿易投資及國際合作成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話題。在近日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21年春季會議上,與會嘉賓圍繞這些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全球治理呼喚變革

在後疫情時代,以國際合作破解現實難題正在成為一種廣泛共識。疫情面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有團結才能夠發展,才可以應對當下的種種挑戰。否則,沒有人會是贏家。

國際金融論壇(IFF)大會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小川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鑑於此,本次會議圍繞“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這一主題開展研討,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新開發銀行行長馬科斯·特羅約表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E7國家(即中國、印度、俄羅斯、印尼、巴西、墨西哥、土耳其)GDP為53萬億美元,已經超越G7國家(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的GDP(40萬億美元)。這意味着,新興國家正在崛起,這個趨勢在後疫情時代將延續下去,全球治理應反映出這種變化。

在後疫情時代,以國際合作破解現實難題正在成為一種廣泛共識。IFF聯合主席、比利時前首相範龍佩説,疫情面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人們必須要意識到,只有團結才能夠發展,才可以應對當下的種種挑戰。否則,沒有人會是贏家。

第12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演講中表示,抗疫過程中的“中國模板”對於世界都有啓示作用,“對公共衞生以及醫療領域的投資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它不僅可以挽救人們的生命,還可以節約資金,推動經濟增長。中國迅速從疫情中復甦,便是最佳的榜樣。所以,應當鼓勵國際金融機構與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其他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以確保所有國家都能獲得專業知識和包括疫苗在內的必要醫療資源”。

聯合國工業和發展組織總幹事李勇認為,疫情造成了破壞,也提供了機會。數字化解決方案在各國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大大改變了各種金融服務的形式。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表示:“全球的治理要想做得好,要保證所有國家遵守國際治理,而且要有一種契約精神。全球治理需要進一步加強,而且要採取更有紀律性的措施。”

如何進一步深化新形勢下的國際合作,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全球貨幣政策在寬鬆的基調下加速分化,西方發達經濟體政策寬鬆幅度前所未有,決策的獨立性明顯下降,而且產生了巨大的外溢效應,推高了全球債務規模,推升金融市場泡沫和通脹預期。在發達經濟體堅持低利率政策的同時,近期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宣佈加息,可能引起全球金融資產重新定價,甚至造成資產泡沫的破滅。對此,梁濤建議,應該深化抗疫合作,加強政策協調。

綠色復甦勢在必行

氣候問題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現實。雖然《巴黎協定》得以在2015年的全球氣候大會上通過,目前已有約200個國家和地區批准簽署了該協議,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有缺口待彌補。

後疫情時代,各國除了要共同應對疫情造成的問題,還面臨着可持續發展及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全球經濟應如何實現“綠色復甦”?

IFF聯合主席、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國前總理韓昇洙表示,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現實。雖然《巴黎協定》得以在2015年的全球氣候大會上通過,目前已有約200個國家和地區批准簽署了該協議,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有缺口待彌補。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劉燕華認為,主要缺口有3個,分別為承諾缺口、技術缺口和資金缺口。尤其是資金缺口,他認為目前掌握的資金不足以支持各類行動的需求。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他認為,目前全球資金配置並沒有與氣候變化危急程度相匹配,雖然疫情中的部分資金的確用到了正確的地方,但仍有一些經濟體並沒有給予綠色發展足夠的重視,“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他認為,必須將更多的研發力量、更多的投資投入到綠色發展領域。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艾哈邁德·賽義德也認為,綠色復甦將是有韌性的復甦,將令所有人受益。他表示,全球的問題需要全球解決方案,全球解決方案需要全球合作。

論壇上,與會嘉賓積極評價中國在“綠色復甦”方面作出的努力與貢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展現了重要的領導作用,也突顯了在這方面達成的全球共識。IMF研究表明,開展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實行碳定價,可以使全球GDP在未來15年內每年提高0.7%,同時還能創造數百萬就業機會。金融部門將在這一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抓住碳中和機遇

氣候投資正在成為一門“好生意”。碳中和是一條“又長又寬的賽道”。面對這樣的機遇,各方要有長遠目光、做長遠規劃。目前,業界已經形成共識,碳中和投資方向將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建築、工業和綠色農業等領域。

與會者普遍認為,推動碳中和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性變革,將孕育大量創新、創業和投資機會。

在IFF理事、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看來,氣候投資正在成為一門“好生意”。“最好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去年,它的股票飆升了740%,其市值已經超過通用汽車。中國將成為氣候商業熱潮的核心,不僅因為中國的排放規模創造了機會,而且還因為中國正在成為創新綠色金融和清潔技術的領導者。”

IFF副主席、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認為,碳中和是一條“又長又寬的賽道”,很可能像數字化一樣讓整個中國各個領域煥然一新。面對這樣的機遇,投資機構要有長遠目光、做長遠規劃。

目前,很多先行者已經在加緊探索這個“賽道”。絲路基金總經理王燕之説,要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就必須要看到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對於各國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要加大對碳中和領域的投資佈局,更加重視發揮股權投資的作用。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碳定價機制牽涉到世界不同國家的協調。在這個問題上,綠色溢價可能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能體現效率和公平。

目前,業界已經形成一個普遍共識,碳中和未來的投資方向將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建築、工業和綠色農業等方面。要抓住歷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深入這些領域,尋找下一個風口。

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顧問、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建議人們更多關注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公司治理以及技術導向方面的趨勢,中歐正在聯合制定《全球綠色投資指南》,為將來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餘紅輝以近年來的多個案例説明,應對新發展格局下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科技創新將起到關鍵作用。要通過擴大綠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零碳效用規模化,進而引領區域綠色轉型。

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部門總監翟永平認為,碳中和包含碳強度下降、碳達峯、碳中和“三部曲”,這需要技術創新、商務模式創新和金融創新來支持,金融創新能夠帶來更多技術創新,再通過商務模式創新使其應用落地。中美綠色基金首席投資官吳竺也認為,金融行業應該更好地推介科研成果,推動技術商業化落地和實施,引領中國綠色轉型發展。

TPG德太投資聯合COO喬納森·加芬克則表示,當前世界正處於氣候變化的重要時刻,而中國是這一方面的引領者,這也是眾多國際企業希望抓住中國機遇的原因所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徐 胥 孫昌嶽 )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0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金融論壇2021年春季會議舉行 如何實現全球經濟綠色復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