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歐洲經濟的衝擊是巨大的,但在疫情下歐盟出台了規模達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展現了歐盟的團結,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在新一年即將到來,而疫情尚未退去的形勢下,未來的歐盟經濟前景如何呢?
根據歐盟委員會2020年11月發佈的秋季經濟展望報告,2020年歐盟經濟預計衰退7.4%,幅度遠遠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的衰退。未來的經濟復甦,很大程度上也將取決於疫情的走勢。如果歐洲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各國對社會經濟活動的限制就不可避免,經濟自然也就難以恢復。
從歐洲的政治體制和決策機制,以及近一年來歐洲抗疫的實際情況來看,要通過嚴格的社會管制來控制疫情很難成為現實選擇,更大的可能是要依賴疫苗。雖然國際社會在疫苗研發上取得了新進展,但到大規模的應用仍需一段時間,而且歐洲民眾對疫苗的接受度仍是未知數。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近期也認為,“疫苗不會立即對經濟產生影響”。
這意味着,至少在中短期內,在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導致歐洲經濟持續下行的基本面因素仍然存在。
接下來的問題是,歐盟在疫情下出台的“復甦計劃”能否發揮作用,把經濟帶出泥潭呢?
發揮作用還需耐心
首先必須肯定歐盟在“復甦基金”問題上取得的成就。這一基金規模達7500億歐元,其中3900億是贈款,無須受援助國家償還。這一成就是歷史性的,其實質是歐盟國家間財政上的轉移支付,歐債危機期間也沒能做到這一點,顯示出歐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為共克時艱增強了內部團結。
同時,這一基金的目標還不僅限於應對當前疫情的負面衝擊,還有意藉機引領戰略產業發展,比如資金的相當一部分明確用於支持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顯示出歐盟欲化危為機,為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這一基金很重要,自開始醖釀就備受關注,也被寄予厚望。但實際上,其對經濟發揮直接作用,還需要些耐心。
11月中旬,“復甦基金”作為歐盟2021~2027年預算的一部分,被波蘭和匈牙利否決,兩國的理由是預算不應與法治問題掛鈎,而歐盟機構堅持,使用這筆資金必須以“遵守歐盟的基本價值觀”為前提。根據歐盟的決策程序,預算需要所有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批准才能執行,波蘭和匈牙利的反對令“復甦基金”不得不暫時擱置。目前歐盟內部正進行緊急磋商,用歐盟官員的話講,“我們又回到了危機”。
當前歐盟國家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迫切需要基金支持,“復甦基金”不僅能否執行、何時執行面臨變數,而且即便能夠獲得通過,其申領和使用程序也較為複雜,需要遵循“一國一議、一事一議”的原則,由需要使用資金的國家提出申請,經由歐盟逐一審批,而且不同條件下申請條件不一,審批機構也不同,審批流程複雜,勢必導致費時費力。
參考此前意大利危機下遲遲得不到歐盟救助的情況,未來複蘇基金執行效率與受援國急切期待之間也可能存在差距。加上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本就在民主、法治、價值觀方面與歐盟存在分歧,這些矛盾不排除在復甦基金實際運轉時再次出現。
一筆並不存在的錢
當我們談到“復甦基金”時,有一種感覺,似乎是這是“天上掉下來的一筆錢”,可供歐盟在危機下使用。但實際上這筆錢目前還並不存在,需要歐盟機構未來從金融市場融資,然後再由歐盟國家來償還。
既然是融資,就必須要考慮市場的接受程度問題。目前來看,由於歐洲央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歐洲國家國債收益率普遍較低,甚至是負利率,這給歐盟機構融資提供了便利條件,但這並不代表未來。
從貨幣政策上來看,歐洲央行的首要政策目標是抑制通脹,目標是“接近但不高於2%”,只有在和這一目標不相牴觸的情況下,才能支持其他政策目標。2020年11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的通脹率為-0.3%,遠遠低於政策目標,因而疫情以來採取的資產購買計劃等寬鬆政策可以維持。
但未來,如果通脹水平發生變化,比如能源價格上漲導致通脹上升,到時歐洲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很可能會引起爭論,因為歐元區內部一直存在反對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聲音,如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如果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寬鬆力度縮減,不排除國債收益率會上升,屆時歐委會從金融市場發債融資的難度也會上升,因為歐洲國家的財政狀況在疫情下急劇惡化。
11月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負責經濟事務的歐委會委員保羅·真蒂洛尼(右)在新聞發佈會上講話。歐盟委員會5日發佈秋季經濟預測説,由於第二波新冠疫情打斷經濟復甦步伐,歐委會被迫下調明年經濟增長預期。新華社發
根據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要求,成員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3%,公共債務比例不得超過60%,但實際上多數國家都超過了上述限制,在歐債危機期間也品嚐到了“苦果”。債務危機後,歐盟吸取教訓,大規模降低財政赤字水平,也取得了實際成效,2019年歐元區平均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已經降到了0.6%,實屬不易。但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各國不得不大規模增加財政支出,財政赤字佔GDP比例預計飆升至8.8%,未來如何消化是個嚴重問題。
在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的情況下,如果再失去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持,歐盟的“復甦基金”融資難度不能低估。
7月16日,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總部,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中)出席新聞發佈會。新華社發
經濟基本面難言樂觀
此外,從中長期看,歐盟的經濟前景並非是由新冠肺炎疫情或者“復甦基金”決定的,而是取決於經濟的基本面,但歐洲經濟的基本面卻難言樂觀,受到諸多結構性因素的限制。
一是人口老齡化加劇。歐洲老齡化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當前歐洲人口平均年齡約為45歲,大幅高於北美的40歲、亞洲的35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34歲。歐洲人口占全球的比重1900年為5%,1960年為11%,2015年為6%,2060年將下降到4%,人口相對較少也勢必降低經濟活力。
這是影響歐洲經濟的結構性因素,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英國脱歐等動態性事件的衝擊下,這一因素似乎被忽視了。而且,面對人均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的不利形勢,歐洲似乎找不到解決辦法。引進年輕、受教育程度高的移民通常對改善人口結構有幫助,但難民危機過後,引入移民在政治上變得十分敏感和複雜。
7月22日,人們在法國南部度假勝地尼斯的海邊休閒
二是福利制度拖累。歐洲的福利體制改革舉步維艱、阻力巨大,以致一直有“誰改革、誰下台”之説。馬克龍上任後曾一度試圖“大刀闊斧”搞改革,但受制於民眾阻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當前改革已停滯。未來,在歐洲的選舉體制以及多黨政治下,在決策層面難有足夠的改革魄力,預計改革仍難見實質性成效。
三是創新活力不足。由於缺乏鼓勵風險投資的機制、平台和有效的產業戰略等因素,歐洲缺乏鼓勵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歐盟設定的每年研發投入佔GDP比例的目標為3%,但從過去10年的情況看,這一數字徘徊在2%的水平。全球15大科技企業中,美、日、韓分別有8家、3家和2家,歐洲一家也沒有。
“復甦基金”有意支持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但從歐洲的經濟體制和過去的實踐經驗來看,企業競爭力主要取決於市場環境,不管是成員國層面還是歐盟層面,過去也都有過類似的規劃和指導,但截至目前效果有限。尤其在疫情嚴峻的形勢下發展綠色經濟,至少在短期內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歐洲為彌補本土企業競爭力受損,不得不對其他地區企業徵收“碳税”,這可能引發國際經濟摩擦。目前還看不出,歐洲已經找到了同時實現氣候變化和經濟增長目標的有效路徑。
總體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歐洲經濟不論是從近期還是從中長期看,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復甦基金”給了人們一些信心和希望,但歐洲要恢復經濟活力,依然任重道遠。(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