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蘭爍 幸雯雯
編者按:
國家有關乎民生生計的大賬本,老百姓有記錄自家開支的小賬本。
聚焦2022年全國兩會,時代財經推出《“我”的賬本》系列報道:關注國家賬本新政策,剖析地方賬本新提法,發現企業賬本新亮點,講述百姓賬本新故事。
正是這一道道加減乘除,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賣保險”在大眾眼中與商品推銷無異,且多數時候會帶來人情的困擾。不過,隨着近幾年互聯網保險的興起、人們風險意識的提高,不少年輕人正主動向保險產品靠近。
保險意識的改變,與科技發展、理財意識,甚至工作壓力都有着密切聯繫,多名接受時代財經採訪的90後都表示,“這確實是一個需要保險的時代”。
站在買保險和賣保險的角度,保險分別有什麼樣的意義?年輕人選擇保險,是希望得到安心保障還是一種在嘗試新的理財方式?
“保險對普通家庭很重要”
上世紀90年代,正是保險“人情單”盛行的時候。
雲茜剛出生沒多久,她的母親便給她買了七八份理財型保險。保費雖然不多,但如今回想起來,不論是母親還是雲茜,都沒有清晰的概念。
“加起來一年一兩萬塊錢,錢是花出去了,但不知道買了什麼保障,早年的保險真的很混亂”,雲茜告訴時代財經,“有點像冤枉錢。”
90後的雲茜從事高壓的房地產行業。剛踏進入社會時,雲茜一位同事得重病去世,這件事情促使她重新認識保險的重要性。
“同事在銀行工作,保障很好,所以他沒給自己買任何保險產品。但到了30多歲,他的身體就出現問題了,高血脂、高血壓很嚴重,已經沒有適合的保險產品了”,雲茜聊起前同事時説,“所以我覺得,保險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説都很重要,只不過一直以來被部分素質低的代理人、或者傳統保險公司模式拖累了。”
在雲茜看來,保險產品是不會騙人的,騙人的是“保險代理人那張嘴”。
和雲茜一樣,張晴也十分認同保險對於家庭的重要性。
張晴今年27歲,在工作的第二年就開始買保險了。當時正值互聯網保險大熱,張晴針對支付寶裏好幾款熱門保險做了功課,還向身邊從事保險行業的朋友諮詢。
結合保額、保費和理賠範圍等,張晴給自己和父母分別買了醫療險和意外險,另外還給自己增加了一份定期壽險。
“我買的其實都是基礎款,錢不多,一年也就幾千塊”,張晴告訴時代財經,“因為見過太多人突然遭遇變故而飽受折磨,保險是一道抵禦風險的屏障。尤其是我們這種普通家庭,更需要多加考慮。”
張晴透露,前兩年她給母親買過一份重疾險,大約5000元/年,繳費期限是20年。由於母親年近50歲,針對重疾部分的保額不到20萬元。“不過後來她(母親)心臟不好住過一次院,這份保險就不能再續保了,之後再買就有很多限制。”
除了自己和家人,張晴和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一樣,給自己的寵物也買了保險。
大約一年前,張晴領養了一隻貓。貓長到6個月大的時候,她買了一款299元/年的寵物保險,免賠額1萬元。“我在豆瓣貓組學習了很多知識,看到很多養貓家庭都買了,覺得還是有必要的”,張晴表示,“貓平時生活用品都不貴,但是一旦生病,不誇張地説,比人看病都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保險電商第一股”慧擇(HUIZ.O)與奇點保險研究院發佈《慧擇2020保險消費指數報告》指出,青年羣體對商業保險的接受程度遠超父輩,對選購保險的偏好網感更強。
但同時,該報告數據亦顯示,無法標體承保(即健康體人羣,可以按照標準保險費率承保,也稱無條件承保)的用户已高達27%,想買保險卻因身體之前出現問題而不能實現。
當代理人變成經紀人
雲茜嘴裏説着“保代騙人”,但是她卻出乎意料地成了保險經紀人。
這兩年,雲茜在步入婚姻、生寶寶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增加保險種類。“經歷了我同事的事情以後,我當時馬上買了好幾份重疾險”,雲茜告訴時代財經,“不過因為缺乏瞭解,幾家大險司的產品都買了,目前每年保險費用支出大概2萬元,以保障為主,理財為輔。”
在研究保險產品的過程中,雲茜對行業的認識和興趣也逐漸加深。2021年,趁着休產假的時間,雲茜加入了一家保險經紀公司,成了一名兼職保險經紀人,並把她認為好的產品“安利”給身邊的朋友。
接觸保險近十年,從被保險人、投保人到保險經紀人,雲茜最大的感受是,這些年人們對保險的態度確實在發生轉變。
“以前很多人覺得保險是騙人的,交了不少錢,但需要的時候或許根本用不上。”雲茜説,“不過隨着醫療水平和行業的發展,加上互聯網保險產品的衝擊、保險經紀模式的傳入,一定程度上倒逼着傳統保險產品的形態升級。”
站在保險經紀人的角度,雲茜認為,相比以往,現在很多人對於自己“該買什麼”“買的是什麼”都有了比較清晰的概念,買保險並不是“花冤枉錢”。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另一名兼職保險經紀人王亮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也感觸頗深,“這兩年來諮詢保險的,有一部分是受到身邊親友突然重病或事故的觸動,另一部分是他們本身風險意識比較高。”
從事保險經紀這份職業大半年以來,王亮對於“賣保險”這件事有了更多思考。在他看來,保險和食品安全有着相似的特點——風險管理,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家庭,在經濟方面都是一個很好的風險管控工具。
“對個人來説,如果突然遭遇變故,這種打擊沒辦法一下子去接受,或者需要及時轉移損失或風險的話”,王亮告訴時代財經,“其實大部分人的需求還是想先把基本保障做好,所以我通常會幫他們搭配重疾、醫療險、意外險、壽險四個最基本的險種。”
根據王亮透露,目前在他手上成交的有7名客户,保費最高的是一份重疾險,17000元/年,符合特定條件,保額最高可達到90萬。
“保險經紀人,類似於買保險的人跟保險公司中間一個橋樑。我們手上可以有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幫客户做綜合配置,讓他們有更多選擇性”,王亮説,“經紀人是從客户的角度出發,而非傳統代理人一切為保險公司的利益考慮。”
“保險經紀人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個人認為是一種更適合保險行業的模式。”對比保險經紀人和傳統代理人,雲茜和王亮都不約而同説出了同樣的觀點。
從行業角度來看,保險公司的日子並不太平。保險公司利潤承壓、行業政策趨嚴,代理人增速放緩、互聯網保險競爭激烈,轉型壓力不言而喻。
2021年三季報顯示,中國人保(601319.SH)、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太保(601601.SH)、新華保險(601336.SH)等五家A股上市險企淨利潤集體下滑,其中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同比下滑超50%,中國人保、中國平安降幅超30%。
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國平安、中國人壽銷售代理人數量分別為70.6萬人、98萬人,同比減少31%、38%。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互聯網保險在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不過雲茜對此持保留意見。
“互聯網保險普及了很多保險概念,提升了大家的保險意識,且的確帶來了保障”,雲茜憤憤不平地説,“但它弱化了服務的作用,投保人需要自己聯繫客服、辦理理賠,遇上問題還得跟保險公司battle?明明是好產品,以前被代理人收割,現在被互聯網收割,太可氣了。”
除了雲茜提到的服務問題,互聯網保險還存在其他“痛點”,銀保監會已經將此納入嚴監管。
2021年10月,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嚴管互聯網保險出現的各種亂象,重點解決互聯網渠道不當創新、銷售誤導、惡性競爭、監管套利等消費者反映突出的問題。
此前2020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實施《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對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經營要求、營銷宣傳、售後服務和分類監管都作出了明確指示。
對於保障型的保險,大家的共識肯定不希望拿到保費,若不幸出現了萬一,保險是否能夠真正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大前提是投保人對所購買的保險產品有清晰的認識。其實,所有的保險也一樣。
(為保護隱私,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