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激盪十年:主流投資機構王者歸來,渠道呈多元化趨勢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十年前,公募基金曾困於“增長乏力”和“階層固化”。

2012年,多位基金高管轉行,曾經引發行業震動。彼時,公募基金作為A股市場上曾經最為主流的機構投資者,正面臨“成長的煩惱”。諸多中小基金公司,也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

覆盤公募基金過去十年,可以發現其上演了“王者歸來”,佔A股流通比率再次進入上升通道。此外,中小基金公司“逆襲”案例漸多,行業再次充滿“走馬圈地”活力。

公募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亦發生了深遠變化。商業銀行失去了在基金銷售領域的統治地位,渠道多元化時代已悄然來臨。

公募迴歸主流

倘若搭乘時光機回到2012年,公募基金處於低谷。此時,公募元老轉行種菜、養豬、辦網站的新聞時常見諸於報端。

滬上某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當時行業人心浮動,不僅僅是因為薪酬屠刀,不少公募老人的失落源自於落差。數據顯示,2007年公募佔A股流通比率一度超過四分之一,此後佔比連續9年下降,一度佔比落到4%下方。

與其他金融子行業的飛速成長相比,公募基金徘徊不前。2012年,公募基金的流行詞是“突圍”。此時,銀行理財規模增長了2.5萬億元,信託規模增長了1.8萬億元。到了2013年,銀行理財規模再次增長了3.1萬億元,信託規模增長4萬億元,只有公募基金總規模始終在3萬億元之下。

公募基金低迷時刻,變革已經開始醖釀。2012年是公募第三方銷售元年,首批獨立銷售牌照發放。2012年10月,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拉開了基金子公司的歷史發展序幕。2013年6月,新基金法實施,資管行業由此開啓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公募基金激盪十年:主流投資機構王者歸來,渠道呈多元化趨勢

圖源:圖蟲創意

進入2014年,互聯網貨幣基金出現,讓公募基金進入了新的增長通道。而最關鍵的變化來自於2018年的“資管新規”。剛兑被打破之後,資產管理開始迴歸本源,作為最規範資管機構的公募基金,迎來了高度發展的時代。

資管新規成為各資管子行業發展的分水嶺。相關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銀行理財、信託和券商資管規模較2017年末分別下降2%、24%和51%,而公募基金規模則逆勢上升了121%。

經過十年風雨兼程,公募基金由2.8萬億元增長至逾26萬億元,總規模成為亞洲第一;複合增長率高於A股市值增速,亦遠遠高於GDP增速;產品數量從2011年底的914只增長至2022年6月底的10010只。

自2017年觸底之後,公募基金在A股的存在感迎來V型反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公募基金規模在A股的佔比達到最低點3.87%;之後緩慢回升,於2021年12月31日達到8.77%。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募基金規模在A股的佔比已達8.93%。銀河證券研報指出,最近幾年大力發展權益基金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也是公募基金作為市場主要機構投資者實力恢復的體現。

渠道走向多元化

過去十年,公募基金一個最大的變化是渠道變化。

2012年2月22日,證監會正式對基金第三方銷售開閘,4家銷售機構好買財富、眾祿投顧、諾亞正行、東方財富網獲得證監會首批第三方基金銷售牌照。

據某第三方基金銷售人士回憶,回到2012年,剛拿到牌照的獨立銷售機構,既有躋身正規軍的躊躇滿志,也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忐忑。彼時,商業銀行佔據了統治地位,談“顛覆”顯然極為奢侈。

基金第三方銷售發展,讓不少業內人士大跌眼鏡。經過早期各種模式試水之後,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開始有頭部機構脱穎而出。據中基協公佈各渠道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佔比數據顯示,2015至2019年,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從2.14%快速上升到11.03%,增長515%。

在公募基金最近一輪擴容中,頭部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的數據極為搶眼。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前100家機構中,螞蟻基金、天天基金、騰安基金、盈米基金、基煜基金、同花順基金、雪球基金均名列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二季末,螞蟻基金的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名列第一,達到11971億元;天天基金名列第三,達到6175億元。這意味着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已經成為基金的重要渠道。公募基金渠道從商業銀行的“一家獨大”,進入了“羣雄紛爭”的時代。

華安證券研報顯示,近 5 年以互聯網渠道為代表的第三方基金銷售佔比增長8.89%,大幅擠壓了其他渠道的代銷份額。不過,銀行在偏股型基金中仍佔據優勢,保有規模佔比高達45%(不剔除基金直銷)。

總體而言,三類基金代銷機構競爭激烈,各具優勢。以股混基金的保有量為例,2022年6月末銀行大類佔比高達61%,其中招商銀行排名第一,工農中建交均位列前十。招商銀行的優勢在於強大的財富管理生態圈;國有大行的特點是擁有龐大密集的線下網點,多年來積累的大行品牌。

在第三方銷售機構中,大多具有互聯網基因,擁有海量的線上用户。此外,不同於商業銀行與第三方銷售明顯的頭部集中現象,各證券公司代銷規模相近,競爭極其激烈。從數據來看,保有量前100的銷售機構中,證券公司佔比近半,其中多數排名在第20-第80名的區間。

結構趨於合理

過去十年中,公募基金產品結構也歷經幾輪調整。有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的規模增長,經歷了從“虛胖”到“強壯”的轉變。作為居民財富的蓄水池之一,公募基金背後承載了居民資產配置的功能。

公募基金一度是權益基金的天下。2011年末,股混基金佔比超過75%,債基和貨幣基金合計僅佔20%。對於公募基金而言,低風險資產的缺乏,讓公募行業的資管總規模與A股的波動高度相關,難以承載居民資產配置的功能。

自2014年起,貨幣基金高速擴容,公募行業發展也高度依賴貨幣基金。到了2018年,貨幣基金佔比一度超過63%。這意味着,大量資金堆積在短期市場,錯失了分享長期經濟增長紅利的可能。

自2019年以來,權益基金進入高速增長區間。公募基金的產品結構趨於合理,逐漸形成了當前固收、權益、貨幣類資產均衡發展,另類投資、QDII、FOF、REITs積極補充的格局。

從OECD國家來看,全球居民平均會拿出約三分之一的金融資產配置在現金和存款中,追求流動性和安全;約三分之一的金融資產配置在股權和投資基金中,主要用來增值;另有約三分之一的資產配置在養老金、壽險和年金中,追求養老與保障。

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未來如果中國居民的家庭資產配置結構與OECD國家居民趨同,國內公募基金已經完全可以勝任資產配置的功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0 字。

轉載請註明: 公募基金激盪十年:主流投資機構王者歸來,渠道呈多元化趨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