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MSCI半年度審議將公佈!北向資金最新動向 這些重倉股調倉力度居前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財經

  MSCI將在當地時間5月12日發佈其2020年5月份半年度指數審議結果。短期內,外資方面關注兩大事件,除了5月12日MSCI半年度評審結果,另一個則是6月20日富時羅素擴容的第二步實施。MSCI本次審議僅是調整,並不出現大的變化和擴容,對資金整體層面影響較小。

  東吳證券認為,MSCI不進一步提升A 股納入因子的決策,將對5 月後的外資流入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全年A股市場可能需要更多依賴國內投資者的力量,而非海外的資金流入。

  之前也有機構認為,對於A股的前瞻性指引不及預期等事件,可能引發市場“利空”解讀,部分重倉股出現多殺多,引發市場再次探底,不過近期來看,這種擔憂似乎多餘。

  數據顯示,5月以來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28.57億元。

  4月外資淨流入超過530億元,今年以來累計淨流入超過350億元。從資金流向來看,中小板、創業板和中證500指數成分的資金流入傾向較高,分別淨流入110億、68億、94億。

  按申萬二級行業標準,飲料製造、化學制藥、白色家電持股北向資金持股金額相對節前增幅最大,分別達到81.84億元、27.22億元和21.35億元。共有68個二級行業持股金額上升。

  專用設備、汽車零部件、醫療服務、互聯網傳媒、食品加工、光學光電子、稀有金屬、計算機應用、醫療器械、汽車整車、通信設備、其他電子、電源設備、元件等行業持股金額相對節前增加超過10億元。

  保險銀行、機場、房地產開發、畜禽養殖等北向資金持股金額相對節前下降居前,保險銀行、機場相對節前分別下降21.87億元、18.36億元和13.99億元。共有31個二級行業持股金額出現下降。

  從個股來看,移遠通信拉夏貝爾新疆火炬旭升股份鋭科激光大族激光永冠新材貴研鉑業順絡電子明陽智能水晶光電中科曙光掌閲科技神州數碼濰柴動力強力新材眾生藥業等近3個交易日持股比例上升超過1%。

  在陸股通持股比例超過3%的個股中,150只個股獲得北向資金增持,124只個股外資出現減倉,賽輪輪胎賽騰股份丸美股份志邦家居白雲機場等外資持股比例下降超過1%。

  在陸股通持股比例前100的個股中,60只近3日獲得外資加倉,37只外資減倉,華測檢測索菲亞密爾克衞生物股份方正證券雲南白藥美的集團格力電器韋爾股份老闆電器中國國旅匯川技術安琪酵母濰柴動力中炬高新鋭科激光藥明康德珀萊雅恆瑞醫藥雙匯發展華宇軟件邁瑞醫療等近3日外資出現加倉。

  泰格醫藥上海機場東方雨虹廣聯達啓明星辰迪安診斷深南電路益豐藥房國瓷材料紅旗連鎖一心堂伊利股份海螺水泥海爾智家國電南瑞等重倉股在近3個交易日北向資金持股比例有所下降。

  國盛證券認為,外資入場仍在初級階段,2017-2019年,A股先後迎來MSCI、富時羅素、道瓊斯三大國際指數的納入及擴容,這3年內北上年累計淨流入分別達到1997億、2942億、3517億。至2019年底,外資持股市值佔比(流通市值)已超過4%,日均成交佔比接近10%。但作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A股外資持股比例相較於美國、日本仍然處於初期階段;外資交易佔比方面,也遠落後於中國台灣、韓國。當前全球疫情不確定性仍較高,國內金融資產在全球具備極高的配置價值,外資入場仍在初期階段的長趨勢大邏輯不變。

  摩根士丹近期利表示,“其他因素不足以動搖對中國股票的超配評級,MSCI 中國的相對錶現將繼續好於其他新興市場;與美國存託憑證(ADR)相比,建議超配A 股。中國經濟復甦態勢明確、主權償債能力更強,而且線上經濟佔比較高,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狀態下更有韌性。摩根士丹利維持基準預測下MSCI 中國2020 年盈利同比下滑2%、滬深300 盈利持平的預測,遠好於新興市場13%的預計下滑幅度。”

  興業證券認為,全球進入“負利率”時代,全球資本面臨再配置。1)中國經濟體量佔全球20%,而外資配置A 股僅2000 餘億美元,這將使得A 股在全球資本再配置中最為受益。同時,2)十年不漲、估值底部、安全性價比的中國區優質資產極具吸引力。3)金融開放,投資中國從無門到大門敞開,“制度紅利”、開放的紅利,將使得全球資本具備投資可能性。4)借鑑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的經驗,開放的紅利,將使股、債、匯、房等中國優質資產價值長期得到支撐,其中最為受益的是股市。A 股以100%完全納入MSCI 後,通過MSCI 跟蹤A 股的資金規模將超過4000 億美元,其中約860 億美元為被動型資金。這將為A 股引來另一股“活水”,也將進一步提升外資在A 股市場中的話語權。

  廣發證券認為 ,A股“漸入佳境”,配置由“免疫”全面轉向“修復”,增配可選消費。A股從“業績減記 寬鬆加碼”轉向“盈利修復 維持寬鬆”的組合,歷史經驗表明這是權益市場最友好組合,即使外部環境變化有所擾動也不會構成主要影響。建議配置從“免疫”全面轉向“修復”,由“業績相對優勢”的必需消費/線上科技階段性轉向增長預期驅動的可選消費/線下科技:(1)受益“風險溢價頂”且全球疫情逐步可控的線下科技成長(消費電子/新能源車/IDC);(2)景氣觸底且絕對和相對估值優勢顯現的可選消費(乘用車/空調/休閒服務);(3)逆週期政策促基建鏈擴張(建材/電氣設備)。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