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大製造業應對風險挑戰――訪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2021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8.1%,名義GDP從101萬億元到114萬億元,增量約13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綜合實力都上了一個大台階,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讓全世界由此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楊偉民委員看來,中國經濟韌性的一個重要支撐在於製造業。“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快於8.1%的GDP增長,製造業的GDP佔比也有所提高,這主要得益於我國製造業門類齊全,製造能力、配套能力都非常強。”楊偉民委員表示,據統計,2021年第三季度,我國製造業佔全世界的比重提高到了27.6%,這個數值比北美地區高了8.2個百分點,比歐洲地區高了5.4個百分點。

“2021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其背後的原因就是我國強大的製造能力。”楊偉民委員表示,而且我國出口不再以服裝、玩具這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2021年出口當中,工業製成品出口大幅提升,出口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偉民委員認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推動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首先,過去10年我國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服務業比重迅速提高,製造業比重下滑,而且下滑的速度有點快,所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其次,是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需要。楊偉民委員表示,我國要提高創新能力,而創新的載體、創新的依託主要在於製造業,製造業是硬科技創新的載體,也是技術迭代和進步的載體。

再次,是大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美、日、德和其他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但這些國家和我國國情不同,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要有強大的製造業來吸引我國龐大人口的就業。

最後,是應對外在衝擊的需要。楊偉民委員説,這次世紀疫情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啓示,就是發展經濟必須要有強大的製造業。疫情對服務業,特別是餐飲、電影院等面對面的服務業衝擊最大。外在衝擊下,我國仍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靠的是製造業。如果沒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就難以在國際疫情蔓延時滿足國外的需求,經濟增長速度就不會這麼快。去年我國進出口帶動經濟增長了一個百分點,如果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不會有8.1%這樣的經濟增長。

如何進一步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楊偉民委員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作了很多部署,比如大規模減税退税、支持科技創新等,這些都是繼續鞏固和提升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措施。此外,當前我國製造業普遍缺乏技術工人,怎樣增強制造業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將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和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問題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問題。(經濟日報記者 李華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6 字。

轉載請註明: 以強大製造業應對風險挑戰――訪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