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已成我國工作重點之一。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要更大力度地發展和運用碳市場。
我國實現減碳目標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尋找發展方向?
既要大幅減排,又要保持經濟增速
財政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朱光耀説,歐洲的“碳達峯”時間大概在1990年,美國是在2000年,歐美等發達國家“碳中和”的目標則是2050年。“碳達峯”和“碳中和”之間,發達國家間隔期普遍有60-70年,最短也有50年。而中國要在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間隔只有30年。中國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還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要實現“十四五”目標,年均GDP增長要在5%左右,這期間還要單位GDP能耗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説,全世界範圍之內,各國對“碳中和”正在形成國際共識。但反觀各國國內,並沒有形成同樣的共識。比如美國總統拜登提出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對此存在巨大矛盾。同樣,“碳中和”在歐盟各國、韓國、日本國內都不存在廣泛共識。
在中國,對“碳中和”的努力還要有正確的認識,有些企業花費很大用於環保,但路徑選擇值得商榷。比如,一些煤炭企業非常重視“碳中和”,花費鉅額資金在礦山種樹,實際上礦山種樹的碳匯非常有限,最多隻能抵消12%。
建立新興綠色產業,明確行業“雙碳”指標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國務院參事謝伯陽説,實現減碳目標有賴於建立新興綠色產業。比如山西一家企業正在推進合成生物項目,用秸稈生產代替化纖的紡織用絲。原理簡單,技術創新含量很高。他們要通過技術手段使秸稈長期保存,一季生產、四季使用;生產的絲、纖維抗靜電,有很多新的內容。目前的綠色產業中,綠色電力、能源關注度高,綠色材料關注不夠,應把發展綠材放到重要的地位。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原副會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田會建議,各個行業推進碳排放、碳中和,必須有明晰的計量標準和指標。“雙碳”要求實際是社會成本向企業成本轉移,標準規範應該本着“急用先改”的原則,抓緊修改設計,着力推動能效的利用。將碳交易價計入投資和生產成本,或者直接約束能耗強度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重新審視新進入市場的建設項目,嚴控建設高碳排放項目。應該明晰各種能源利用場景及技術路線圖,特別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轉變為二次能源必然降低效率,應該減少二次能源的非必要場景應用。
此外,要狠抓工業、交通運輸部門工藝改造和挖潛,逐個工藝環節排查,逐個課題落實。推進與公路運輸部門的智能調度,降低公交車空駛率。大力推進煤炭井工開採的新工藝,解決煤層氣產出率低、大量排放問題。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變,支持煤炭的再利用。中央企業應穩步退出傳統能源,逐步進軍新能源領域,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防止中央企業戰略同質化。
人口老齡化趨勢有利如期實現“碳達峯”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認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實際上為減碳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到2030年實現“碳達峯”不是太大問題。
此前公佈的人口普查數據,到2030年,55-80歲的人口將達到5.5-5.6億人;65-80歲的人口將達到3.1億人。人口老齡化對各個領域都有影響。比如房地產領域,預計2030年建築活動的年度淨增加量將減少到今天的1/6,因此水泥、鋼材消耗也會衰減,碳排放自然會降低。到那時,住房的使用面積將減少34%以上,因為55-80歲人口對住房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原來住大別墅的人改住小公寓了,甚至很多人搬去養老院,或居家養老。這些狀態下,空置的房子使得空調、供熱等能耗都會降低。
另外,交通活躍度也會大幅度降低。到2030年,更多的老齡人口開不了汽車。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降低,上路的汽車數量也會減少。隨着人口向城市羣聚集,將來碳排放的不平衡問題可能成為中國的一大特點。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