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公司躺着融資已成過去式!“活下去”成衡量企業好壞新標準

智通財經APP獲悉,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風險投資公司和其他投資者都急於向生物技術初創公司注資,希望為下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藥物提供資金。但如今,在整體環境惡化的背景下,初出茅廬的製藥商花在説服投資者他們有足夠現金來維持公司生存的時間,與他們花在開發有前景的治療方法上的時間一樣多。

據Praxis Precision Medicines Inc.首席執行官Marcio Souza稱,在與投資者的每一次交流中,生物技術公司高管都會被問及現金問題。

高管們表示,如今的投資者都想知道公司有多少錢,這些錢能維持多久,以及他們計劃如何使用這些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2023年尤為重要,因為包括生物技術股等風險資產都面臨着艱難環境,數百家公司正尋求籌集新的資金以維持業務。

對於一個在疫情之前和期間習慣了大量資本湧入的行業來説,這是一個嚴峻的轉折點。硅谷銀行母公司SVB的數據顯示,2021年,風投公司在美國、英國和歐盟的生物製藥公司投資了創紀錄的366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281%。但在2022年,私人投資同比下降19%,至295億美元。這一下滑表明投資者對生物技術行業的短期前景愈發不確定。

生物技術公司躺着融資已成過去式!“活下去”成衡量企業好壞新標準

所有這些資金每年催生了數百家新的生物技術公司。根據SVB對美國和歐洲種子和A輪融資交易的分析顯示,2021年的融資高峯為357筆,高於2017年的202筆。這種繁榮蔓延至股市,僅在2021年就有100多家生物技術公司上市,其中包括那些向投資者兜售夢想而不是數據的公司。

而去年,股市的急劇逆轉基本上關閉了IPO的窗口,讓後起之秀紛紛尋找其他渠道的現金。投資銀行Torreya Partners表示,未來18個月內,將有300多家上市公司需要籌集新的資金。SVB醫療保健業務董事總經理Jonathan Norris表示,不斷變化的形勢迫使企業重新考慮其融資策略或重點。

過去,在舊金山舉行的摩根大通醫療保健會議上,生物技術公司高管通常會大談他們最有前途的藥物。但在本月早些時候的會議上,他們花了幾乎同樣多的時間詳細説明他們擁有多少錢,以此向投資者保證他們是一個安全的押注。

Mirati Therapeutics Inc.首席執行官David Meek展示了描述公司財務狀況的幻燈片,向與會者保證公司有足夠的現金支付未來兩年所需的資金。Meek表示:“我們在如何部署資金方面極為自律,並以數據為導向,我們明白,將資本部署到對患者和整體業務回報最高的投資上是多麼重要。”相比之下,去年他在演講中一次也沒有提到“現金”這個詞。

安永健康科學和健康領域的美洲行業市場負責人Arda Ural表示,隨着估值帶來的短暫刺激結束後,生物技術公司正在考慮採取任何方法來維持經營。一些公司將重點縮小到成功可能性最大的實驗性藥物上,裁員並尋找大型製藥公司的合作伙伴以幫助支付研發成本。

例如,基因編輯領域的先驅Editas Medicine Inc.(EDIT.US)在發佈會議報告之前表示,將裁減約20%的員工,並將重點放在血液疾病而非眼部疾病上。該公司預計裁員將使其現金流延續到2025年。

拜耳公司(BAYRY.US)製藥部門業務開發和許可主管Marianne De Backer表示,不久前還嘲笑放棄對自己想法的部分控制權的生物技術公司正在向製藥巨頭尋求幫助。拜耳的團隊在會議期間會見了大約300家公司,他們表示,這比往常要多。“情況已經完全改變了,”De Backer表示。

BridgeBio Pharma Inc.(BBIO.US)是在摩根大通會議上尋求合作伙伴的公司之一。這家生物技術公司一直在削減開支,出售藥物或尋求合作伙伴來籌集資金。此前,該公司針對一種可能致命的心臟病的實驗性療法在晚期臨牀試驗中失敗。BridgeBio首席執行官Neil Kumar表示:“當股市低迷時,與製藥公司的合作開始成為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可以擴展我們正在努力做的大量工作。”

在這一趨勢下,抗癌藥物公司Seagen Inc.(SGEN.US)新任首席執行官David Epstein計劃利用小公司的資金短缺為自己謀取利益。在加入Seagen之前,Epstein曾在風險投資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 Inc.工作,他親身體會到年輕公司的處境有多糟糕,這可以幫助Seagen這樣財力雄厚的大公司説服他們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尚未完工的藥物。Epstein稱:“在過去五年中,公司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這些公司中的絕大多數都找不到(額外的)資金,但他們確實花了錢,開發了一些東西,而我們恰好處於有利地位,能夠成為進行和啓動額外臨牀試驗的合適公司。”

但許多製藥巨頭正在重新評估他們願意為交易支付的費用,因為美國出台了一項旨在遏制藥品價格的新法律,這可能會損害收入。這項法律規定,藥品的某些價格將在9年後進行談判,生物製劑的某些價格將在13年後進行談判,這比預期更早地限制利潤。安永的Ural表示,這為該行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這是一個不同的劇本,”他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60 字。

轉載請註明: 生物技術公司躺着融資已成過去式!“活下去”成衡量企業好壞新標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