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新聞網 美國長端國債收益率自2020年末持續抬升,步入2021年呈現加速上漲趨勢。截至2021年3月31日,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行至1.75%,創一年來最高水平。同時,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更加陡峭化,10年期與2年期國債收益率利差由80個基點擴大至148個基點,為2015年末以來最高水平。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趙雪情認為,近期美國長端國債收益率快速上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美國經濟復甦前景改善。2021年以來,美國疫情形勢有所好轉,新增確診病例與新增死亡人數持續回落,疫苗研發與接種進程推進,疫情有望得到實質性控制。新一輪財政救助政策呼之欲出,美國經濟復甦前景趨於樂觀。2021年1月,美國零售銷售環比增長5.3%,創2020年6月以來新高;製造業產出指數連續9個月保持環比正增長,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達58.7,進一步強化市場對於美國經濟復甦的信心。美國經濟基本面預期改善,致使資金實際回報率與期限溢價上升,推動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歷史經驗顯示,2000年以來,美國經濟復甦預期帶動美國國債收益率抬升約70~120個基點。
美國通脹上行擔憂加劇。通脹水平直接影響國債名義收益率。2021年2月美國CPI同比增長1.7%,ISM製造業物價指數達86,創2008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2021年3月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4.9,創一年來新高。2021年,美國經濟復甦形勢改善,疊加歷史規模的貨幣投放與財政刺激,將顯著加劇美國通脹水平上行預期。與此同時,國際原油價格回升,與美國北極寒潮偶發事件共振,直接帶動美國通脹指標短期內抬升。預計2021年美國通脹指標將突破2%目標水平,進而推動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
美聯儲貨幣政策提前轉向預期升温。美國經濟復甦與通脹上行預期,致使市場判斷美聯儲將提前調整貨幣政策,即使仍將保持近零利率不變,但可能提前縮減QE。2020年12月美聯儲FOMC會議紀要首次提及縮減QE,市場擔憂2013年“縮減恐慌”或將再現,進而切換投資風格,調整投資策略,10年期國債需求減少,空頭頭寸增加。儘管近期美聯儲多次重申沒有緊縮計劃,但市場憂慮並未緩和,美國國債收益率依然呈現上行態勢。2021年3月26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隨着美國經濟復甦和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美聯儲將減少債券購買,此番鷹派表態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憂慮與波動。
美聯儲補充槓桿率(SLR)豁免政策到期加劇美債空頭壓力。SLR豁免政策至2021年3月末到期,並且不再續延。在此背景下,美國大型銀行減持國債,將從需求端帶動國債購買規模整體下降,進一步加劇國債價格下跌與收益率上行壓力。同時,美國大型銀行是中長端國債的重要購買方和做市商。從期限結構來看,SLR政策不延期,對中長端國債的壓力更大,將進一步加劇收益率曲線陡峭化態勢。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鄒子昂分析,由於多重因素疊加,美債收益率仍存在上行空間。
未來一段時期,美國解除封鎖與經濟反彈的前景將愈加明朗,財政支出與政府債務仍將大規模擴張,國債收益率上行由通脹驅動轉向復甦驅動。多重因素疊加下,美國國債收益率仍存在上行空間。
從供需兩端來看,美國國債供過於求的局面可能持續。疫情暴發以來,美國財政政策思路發生重大調整,拋棄了週期性預算平衡的傳統方針,開始更為激進的財政擴張,1.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落地,逾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宣佈執行。加税可以部分抵消支出擴張,但仍需要大規模舉債予以維持。2021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2.3萬億美元,在供給端進一步加大國債發行壓力。但是,在需求端,美國大型銀行以及外國投資者的美債需求卻趨於下降。過去半個月,5年期、7年期、30年期美國國債拍賣倍數分別降至2.02、1.86和1.86,處於歷史低位。
從收益率角度來看,美國國債收益率趨於上行。隨着疫情形勢好轉,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與TGA縮減,美國經濟可能超預期復甦。根據彭博經濟學家最新調查數據,2021年美國GDP增速或將達5.5%,實際回報率改善將帶動美債收益率上行。同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與TIPS國債收益率已持續處於2%上方。2021年3月26日,美國10年期TIPS損益平衡通脹率上行逾5個基點,刷新2013年4月以來高位至2.37%。美國短期通脹超預期上行的風險依然存在,這將助推期限溢價與名義收益率上行。
從貨幣政策來看,美聯儲在困境中艱難平衡。一方面,美聯儲較容忍美債收益率上行,實現變相加息,在支撐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促使金融體系調整與穩定。另一方面,如果美債收益率上行超過風險閾值,美聯儲或將啓用扭曲操作等工具。預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上行至1.75%,在微觀交易結構變化的作用下短期內存在踩踏、突破2%的可能性。未來一段時期,全球疫情防控、經濟復甦以及政策刺激步入關鍵時期,主要國家經濟增速與通脹指標均將迎來高點,二者互動角力,牽引利差與預期變化。美聯儲貨幣政策在困境中艱難平衡,國際金融市場將在經濟復甦與通脹上行之間博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