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佳儒
2022年第一件離奇的事情,由獐子島貢獻。
1月18日,獐子島開盤3分鐘衝擊漲停,隨後震盪回落。10:03分,獐子島再次啓動,4分鐘後再次封漲停。截至發文,獐子島報價4.26元,漲10.08%,總市值30.29億元。
最近3個交易日,獐子島收穫2個漲停,漲幅25%。第一個漲停是因為預製菜概念。
獐子島曾表示,公司產品包括鮮活海珍品、凍鮮調理食品(魚貝蝦蟹蛤等冷凍食材及預製品菜等)、營養食品(參鮑魚子醬等)、休閒食品(貝蝦等海洋零食)。
其中,具有即食、即烹、即熱、即配等特點的預製品菜產品已經陸續上市了蒜蓉粉絲貝、裹粉魚排、鮮+扇貝、黑椒三文魚、龍筋佛跳牆等系列產品。
今天,預製菜概念熄火,獐子島第二次漲停,有點讓人摸不到頭腦。消息面上,網傳湯加火山爆發導致大量太平洋扇貝湧入獐子島,今年收益或將增長100%+。
對此,獐子島回應稱:“尚不清楚上述情況”,“如有重大情況,公司會第一時間進行披露”。
有股民認為,這件事情不可思議,就是編故事,但有資金真的來炒作,他們表示可笑又可怕。
在投資者社區,有股民表示,“不會吧,這種玩笑也值一個漲停?你們玩真的?”“火山爆發,扇貝跑回來了,這也能炒,活到老學到老。”
還有股民認真考證起來,“湯加距離中國大約1萬公里,就是汽車都要路面走10天,讓一個扇貝游泳?比蝸牛快不了多少,後邊又會説,扇貝路上累死了”。
在尺度獐子島股東羣,有股民表示,“扇貝跑不跑過來,不重要,低位只要有故事,假的也無所謂”,“外國扇貝沒做48小時內的核酸,很可能顆粒無收”。
股民關注獐子島扇貝,是有原因的。最近10年,獐子島的扇貝曾多次“跑路”。
2014年10月,獐子島公告稱,“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穫期的蝦夷扇貝絕收。”
2017年年報中,獐子公告稱,因海洋災害導致扇貝瘦死,虧損7.23億元。
2019年一季報中,獐子公告稱,受2018年海洋牧場災害影響,公司於2016年、2017年底播的蝦夷扇貝可收穫資源總量減少。
2019年11月,獐子島公告,公司正常情況一畝產20到30公斤的底播蝦夷扇貝,可能畝產只剩下不到4公斤,賬面價值損失或達3億元。
面對扇貝連續出事,投資者質疑,到底扇貝是下鍋的,還是為業績虧損背鍋的?
後來,證監會藉助衞星定位數據,對27條採捕船隻數百萬條海上航行定位數據進行分析,認定獐子島財務造假、信披違規。
證監會指出,獐子島公司在2014年、2015年已連續兩年虧損的情況下,客觀上利用海底庫存及採捕情況難發現、難調查、難核實的特點,不以實際採捕海域為依據進行成本結轉,導致財務報告嚴重失真。
2016年通過少記錄成本、營業外支出的方法將利潤由虧損披露為盈利,2017年將以前年度已採捕海域列入核銷海域或減值海域,誇大虧損幅度。
此外,獐子島還涉及《年終盤點報告》和《核銷公告》披露不真實、秋測披露不真實、不及時披露業績變化情況等多項違法事實。
對此,證監會依法對獐子島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作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決定,對獐子島公司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15名責任人員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對4名主要責任人採取5年至終身市場禁入。
如今,獐子島被傳“扇貝回來了”,這條消息還助力股票上演漲停大戲,也算是奇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