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走紅的人造肉是個偽命題嗎?
產品引來用户瘋搶,相關股票一路飆升,眾多大佬持幣入坑,人造肉是新的發展風口,還是資本的噱頭?市場的高歌猛進和專家的不看好,到底信誰更靠譜?
1931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眾機械》雜誌上提出:“50年後,我們將不再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愚蠢地養一隻雞,我們會利用培養液,培育出這些食物。”這個言論讓他成了最早提出人造肉概念的人。不過,50年後的80年代,丘吉爾的人造肉設想依然是科幻式的空想,直到80多年後的今天……
最近,國內人造肉真是紅得發紫,不但幾個涉及相關概念的股票一路飆升,而且各大品牌紛紛推出人造肉產品,引來用户瘋搶。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商界大佬,也是人造肉的積極倡導者,他們還拿出真金白銀投資相關企業。人造肉裏裏外外似乎都透露着市場風口的氣息,甚至有人説10年前錯過了互聯網,現在不能錯過人造肉了。
不過也有專家發來預警説:“這是一場資本遊戲,人造肉就是個偽命題。”到底誰説的有道理?本文對人造肉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梳理,以探求這場喧囂背後的真相。
1
人造肉:老瓶裝新酒
《聖經》説上帝按自已的樣子造了人。此後,人開始用各種方法造出全世界,努力將自己變成上帝的樣子。人的創造力的確驚人,人類不斷按照自己的意志對這個世界進行優化和改良。我們改良出了更多產的糧食作物,馴化出對人類更友好、高產的動物,創造着這個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人類也沒有停止過“製造”自己。從人類第一個人體器官的培養液培養開始,人們開始嘗試將這種技術運用到食品領域,人造肉的實踐也就此展開。
近來,隨着全球原油價格大幅跌落,市場避險情緒嚴重,人造肉板塊開啓了一場逆風翻盤的操作。4月22日,人造肉概念股逆勢大漲,豐樂種業、雙塔食品漲停,京糧控股、農發種業漲幅均超9%。5月6日,在A股超千股跌停的情況下,人造肉概念股依然逆勢狂飆。
跟人造皮包、人造皮鞋帶給人們的低端產品印象不同,人造肉概念從一開始就帶着一種西方血統的高端感。
2013年,比爾蓋茨吃了一口Beyond Meat生產的人造雞肉卷,便成為了“人造肉”的頭號鼓吹者,開始不斷公開為人造肉站台。一年後,李嘉誠品嚐了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牛肉漢堡,也被成功圈粉。此後,谷歌的謝爾蓋·布林、維珍的理查德·布蘭森以及PayPal的彼得·泰爾,還有些影視明星,也持幣入坑,掀起了一股“人造肉”投資熱風。
這個讓資本大佬們痴迷的人造肉,到底長什麼樣?在説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對人造肉進行一個簡單的分類。人造肉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試管肉,就是提取了動物幹細胞之後,在試管和培養液中生長出來的“真肉”。不過,這種肉的成本高到令人難以想象。
2013年,世界首個“試管漢堡”在英國製成。這個漢堡由3000個米粒大小的人造肉製作而成,耗費33萬美元。有幸“嚐鮮”的是奧地利美食家漢妮·魯茲爾和齊希·舍恩瓦爾德,“接近肉,但不是那麼接近”,這是他吃過之後的感受。這個天價的人造肉漢堡,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買單”。
這種肉想要被推向大眾市場,需要兩個前提:一是生產過程必須高效,能比肩養殖豬牛羊的效率;二是味道和口感必須與現有肉類一模一樣,否則無法被消費者認同為“肉”。從美食家的評論不難看出,它的味道和口感要比肩真肉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對人造肉而言,更大的挑戰是效率和成本方面的。
比爾蓋茨和李嘉誠吃的其實是另外一種人造肉。它是用植物(大豆、豌豆等)通過配比組合而成的“假肉”,也就是植物肉。
根據Egbert和Borders報道,植物性肉包含:水(50%~80%)、紋理植物蛋白(10%~25%)、無紋理蛋白(4%~20%)、脂肪(0%~15%)、調味劑(3%~10%)、結合劑(1%~5%)和着色劑(0%~0.5%)。一般認為素肉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美國化學家波耶用豆粕製造素肉,1953年,他取得了發明專利。
很多中國人看到這裏,或許禁不住要笑出聲了。估計很多人,還對小時候吃過的“唐僧肉”記憶猶新。中國人吃素肉的歷史,甚至要幾倍於美國這個國家的歷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大臣陶谷在他的《清異錄》中,記載了以豆製品為原料,以素仿葷的飲食文化。不過要説素肉的高光時刻,確實還是一年前。
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63%,此後股價一度衝高到239.71美元。新興產業前期跑馬圈,技術研發投入、分銷店的鋪設,讓其上市前三年持續虧損——2016年虧損2515萬美元、2017年虧損3038萬美元、2018年虧損2988.60萬美元,但市場還是很買單。
“人造肉”的市場表現,招來各路食品與餐飲行業巨頭的關注。專注人造肉的Impossible Foods以及Memphis Meats公司雖未上市,但均獲得了大額融資。傳統肉類公司也通過投資等方式進入該行業,包括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和泰森食品公司等巨頭。雀巢也於2018年6月設立植物基食品領域的Garden Gourmet品牌。素肉開始以一種新的姿態,在市場上熠熠生輝。它跟我們之前吃的那些素肉“劃清了界限”,帶着西方的洋氣感與科技感重生。
人造肉的大多數企業仍然以大豆蛋白作為底料,極少數企業如美國的Beyond Meat和法國的Toreos採用了豆類蛋白分離物作為底料,然後添加椰子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來改善風味。有些企業還提取了植物中的血紅素來模擬肉中鮮腥和焦糖化的香氣,併為成品帶來類肉的色澤,另外添加魔芋膠、黃原膠、阿拉伯樹膠等,使其以假亂真。
2
人造肉:想説愛你不容易
人造肉的未來市場還是被看好的。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表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穩步增長,將從2018年的43.6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50億美元,2022年將超60億,到2023年將達到64.3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8%以上。
這片藍海市場吸引了眾多品牌加入。以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成功上市作為開端,麥當勞、賽百味等品牌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人造肉食品。
大品牌加入除了利益因素,還有對人類未來和命運的關心。以前中國的飲食結構中,肉類所佔比例較小。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很多人對肉的需求逐漸提升。今天的很多年輕人,已經是無肉不歡。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到2050年,人們對肉類的需求將會增加約70%。
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接近100億。消費者並不願意減少對肉類的消費,為支撐百億人口對肉類的需求,有可能消耗過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加劇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
從上圖不難看出,生產每千克大豆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為0.2千克,牛肉是其60倍為12千克,羊肉、豬肉、雞肉分別為6、1.7、1.2千克。每千克大豆所需水分為0.8立方米,牛肉是其5倍為4立方米,羊肉、豬肉、雞肉分別為2.6、1.6、0.9立方米。每千克大豆對土地的使用量為0.1平方米,牛肉和羊肉為其102倍,即10.2平方米,豬肉、雞肉分別為1.6、0.9平方米。這也是日常生活中牛羊肉賣得比較貴的原因。
除了環境不友好,肉類的安全,也不斷因為各種疾病,讓市場進入警戒狀態。而且這些肉類的價格波動也很大。最近大家感觸最為強烈的,應該是豬肉價格的波動,很多網友都呼喊自己吃不起豬肉了。除了疾病之外,由於生豬的生產沒有實現工業化和規模化,80%的散户養殖很容易形成盲目的生產擴張或退出,從而引來價格波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豆製品為主的“人造肉”,成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方式。
如果可以成功使用豆類,造出肉的口感,不但對環境來説是非常友好的,而且也相當於為肉類市場提供了一個緩衝地帶。而且,人造肉含水量低,便於長期貯存和遠距離運輸,對工業製造來説還是比較友好的。
但夢想和現實之間總是有距離的。每個人對肉的喜好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説,對人造肉比較一致的評價是,“跟真肉不一樣”。要百分百還原肉的味道和口感,目前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做到,很多“肉”帶着豆子的味道。另外,人造肉是否絕對安全,目前並沒有一個精確的結論。而且作為合成肉,這裏面涉及的原料非常多,讓產品安全隱患很大。很多人也並不想拿自己的身體當小白鼠,嚐鮮之後銷量增長是否可持續,需要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這種假肉不僅沒有真肉的口感,在安全和安心的心理因素層面也不佔優勢。但是它的價格卻非常高傲。大豆類人造肉的價格比同類肉價貴20%-50%。味道沒有真肉好,價格還這麼高,人造肉哪來的底氣挑戰真肉的地位?
健康牌,是人造肉敲開大眾食譜的利器。近20年來,由於過多食用動物性食物,導致膽固醇誘發的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肥胖症等多種“富貴病”遍地。這令很多人開始注重飲食的健康。而植物性食物因為不含膽固醇,不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肥胖症等問題,受到了很多注重健康人羣的歡迎。
對於食品領域最近颳起的健康之風,人造肉無疑乘上了這股東風。而且對於本來就存在的素食羣體,人造肉也是一個新的選擇。
2018年,人造肉佔據全球肉類市場(9457億美元)份額的0.02%,未來十年,人造肉場內的玩家,想要把這個數字提高到10%,那就是一個近千億美元的市場。
如果真的有減肥功效,對於很多人而言,那細微的口感差距還是可以被忽略的。畢竟減肥太痛苦了,減肥餐飲也太難吃了。但現實依然很骨感,Beyond Meat生產的4盎司“人造肉餅”(植物肉)含有270卡路里熱量,但同樣尺寸含80%傳統牛肉的肉餅含290卡路里熱量,兩者差距微乎其微。
味道沒有真肉好,價格還高高在上的人造肉,想要在十年之內,完成0.02%的市場份額到10%的近500倍提升,幾乎不可能實現。Markets and Markets得出的增長數據是比較理性的,即平均每年的漲幅大概為8%。但這種漲幅看上去,幾乎撐不起市場的瘋狂。
在成本和口味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消費者蜂擁嚐鮮的行為並不具備可持續性。而且隨着國內外企業的加碼,行業亂象會進一步增多,這也為還在襁褓中的人造肉市場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
3
人造肉:消費者買它的邏輯通順麼?
理論的擔憂終究是理論,現實中的人造肉似乎非常搶手。2019年,肯德基推出的人造肉漢堡瞬間銷售一空。2019年臨近中秋,珍肉與雙塔食品合作共同推出的首款人造肉月餅,3000盒也被瞬間搶空。2019年10月,金字火腿與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合作推出國內第二款植物肉餅,也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如今人造肉(植物肉)正在國內形成新一輪的熱潮。肯德基在北上廣三家門店測試了植物肉雞塊;星巴克則推出了四款添加植物肉的餐食產品;喜茶推出了首款植物肉漢堡;雙匯食品在天貓旗艦店上線了一款植物素肉產品;未食達Vesta與拉麪説合作推出了植物肉意麪;棒約翰上市國內首款植物肉比薩;百草味在年初推出了人造肉香腸零食;必勝客也將在6月正式推出植物肉漢堡套餐……
比吃人造肉的人更開心的,應該是資本市場。股市的瘋狂飆升,還是為很多相關企業罩上了一層光環。不過需要警惕的是,“人造肉”終究還是個小眾的商品,更多的適用於素食主義者和豐富食物多樣性,對於未來市場不應該盲目樂觀。
如何完善植物性肉的口感與質地,如何監管其安全性(例如是否具有轉基因成分),如何降低價格,如何延長貨架期,如何打破人們的心理戒備等,同樣是其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條的記者,就此事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副教授朱毅,他説,“2012年的時候,就很多媒體來採訪我(人造肉的問題)了,就説你看李嘉誠、比爾蓋茨都投資了3D打印人造肉!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當時熱火朝天的人造蛋,已基本退出江湖。現在又在説人造肉,我感覺更多的是資本的一個噱頭,沒有必要去追捧它。人造肉我感覺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認為,目前市場上一些企業採用的技術,並無特別多的創新。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表示,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在搶佔風口,實際生產的就是傳統素肉的改良版本。儘管在口味、形態上有所改變,但口感上達不到與肉類類似。國內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可以做出接近肉類的口感。
專家的態度雖然有些悲觀,但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人造肉可能確實沒有市場鼓吹的那麼快,那麼完美,那麼勢不可擋。
從邏輯上看,人們選擇人造肉的邏輯的確很不通順。一個“山寨肉”,口味只能算是個B貨,性能上也幾乎沒有什麼優越性,還要讓用户支付比“真品”更高的價格,這幾乎都是反市場邏輯的。除了嚐鮮和素食者之外,很難讓這條邏輯跑通。但嚐鮮不具備持續性,素食者的市場貢獻值又不夠。
要實現10%的市場份額,人造肉的目標受眾就不可能單獨的侷限在素食者身上。這就需要讓普通用户將人造肉,填進自己的食譜。而要真正走進大眾生活,要麼維持素食肉的高端身份,把口味也高端起來,要麼讓它親民起來,成為肉類真正的“山寨版”,具備山寨的生命力。讓人們選購人造肉從邏輯上至少是通順的,資本市場再狂歡也不遲。
4
結語
從環保的因素上來説,人造肉的確值得推崇。但是很難讓每一個用户,因為道德的崇高感去持續選擇某種食物。在食物的大戰中,最終獲勝的還是人類味蕾的征服者。這是一場假肉和真肉的較量。
隨着時間的推進,解決人們吃肉問題的,也許是人造肉,也許是新的養殖技術和養殖方法,也許有一天,牛羊可以像雞和豬一樣飼養,而不要那麼多的牧場、土壤甚至空氣,也許人們找到解決水、大氣、污染等問題的方法……
到底發展到哪一步,到底哪種方式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能贏得最終的市場,只能等時間來回答了。不過目前對人造肉來説,擺在第一位的事情還是先騙過人們的舌頭。
另外,比技術研發更難的是市場教育。很多人對“人造”的印象還是很負面的,社會上“人造”背後所帶有的負面情緒一時很難消除。現在有大企業、大資本的進入對行業來説,還是比較利好的。植物肉、素肉的説法也不斷湧現出來,未來它也許會逐漸被正名。
在筆者看來,人造肉未來一定會是消費者的某一種選擇,就跟午餐肉、火腿腸一樣,但是,短時間內,它不太可能扛起資本市場期待的重任。人造肉,依然是概念大於實際價值的物品。當然,這條賽道上未來一定會產生獲勝者,而且一定會是那些重視技術、重視品質、重視消費體驗和市場的,立志做“人造肉裏的華為”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