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輕人消費觀這一話題再度引發熱議。有媒體走近“95後”“00後”,發現如今年輕人的“買買買”有些讓人看不懂:他們一邊不惜花大價錢購買絕版球鞋、奢侈美妝,一邊又對幾元錢的配送費“斤斤計較”、能省就省;他們一邊愛着旅行、休閒、下午茶,一邊又樂此不疲地在互聯網上拼單、砍價,“薅羊毛”成為消費小樂趣。
這並非媒體首次聚焦年輕人消費觀。此前亦有媒體關注過年輕人這種似乎“自相矛盾”的消費行為:超市購物300元,購物袋0.2元嫌貴不買;在外吃飯上千元可以,外賣沒有湊夠滿減不行;18元奶茶説喝就喝,15元一個月的視頻會員賬號求了30個人借……有人將這種消費觀總結為“一千可以花,十元必須省”。這種“該花就花,能省則省”的消費觀在現實中還出現了一些“變種”,如“摳組”。“摳組”成員以前多為“月光族”,因為生活發生轉變等原因開始反思“花”,並將“省”發揮至極致。
這種神奇消費觀,確實不同於“70後”“80後”年輕時,也難怪有圍觀者表示“看不懂”。看不懂沒有關係,只要不輕易給他們貼標籤就好。對於年輕人消費觀這類話題,我們很容易陷入標籤化思維中。所謂標籤化思維,就是僅憑藉對某一羣體的刻板印象,就習慣性為其貼標籤。如在標籤化思維看來,老年人羣體是“勤儉節約”的,中年人羣體是“實力雄厚”的,而年輕人羣體則屬於掙得不多還花錢大手大腳的,並因此被貼上了“超前消費”“精緻窮”“啃老買奢侈品”等種種標籤。只有突破這種標籤化思維,我們才能對年輕人消費觀多一些理解。其實,無論是花上千元買一身漢服,還是在“摳組”中分享如何0.9元解決一頓午飯,背後隱藏的都是一種社交需求。在這些互聯網“原住民”眼中,消費即社交。
而理解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首先,當然是要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此外,還要完善從家庭到學校,從小學到大學的“財商”教育,幫助現在及未來的年輕人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而當年輕人有了自己的正確判斷,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消費選擇。
(胡俊)
作者:胡俊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