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
高級筆記達人 | 微笑天使
內容來源:2020年12月27日,由營創學院舉辦的2020年終“營銷華山論劍”特訓營。
分享嘉賓:王賽,CEO增長戰略顧問,《增長五線》作者。
商業思維
筆記君邀您閲讀前,先思考:
營銷增長的核心是什麼?
如何用好增長五線?
一、營銷增長的核心
1.什麼是市場的“五大驗證”
在營銷學中,需求=慾望+購買力,這是微觀,理解消費者行為;而中觀是要理解市場機會何在,這是市場戰略。
營銷的增長核心,是解決人的動機與能力,以及機會與系統的有效性。
我提出新興公司的“五大驗證”:產品-市場驗證、商業模式驗證、競爭優勢驗證、增長五線驗證,以及組織能力驗證。
我們看待一個新業務、或者佈局一個新業務,需要一項一項來驗證。
首先,驗證產品與市場是否匹配、然後驗證商業模式、驗證競爭優勢,之後才是增長、組織能力。商業在實踐中,需將知識融合貫通。
比如瑞幸咖啡,產品-市場驗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商業模式驗證值得打問號——瑞幸本身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傳統企業,過去盲目燒錢擴張,又形成不了互聯網的網絡結構,本質還是馬,而不是鹿。
即使商業模式驗證後,再需驗證瑞幸比競爭對手是不是有優勢。
產品-市場匹配了、商業模式驗證了、競爭優勢有了,才能到增長的設計。增長需要進行有效結構的設計。
我在業界提出過“增長五線”,五線的核心是結構。
所謂結構,就是將元素組合在一起,在一種有序的排列中,指向一種必然。
增長五線的驗證,是驗證企業是否具備增長的區間,以及區間的穩定性、擴展性。
2.是機會,還是鴻溝?
2020年,可能是未來10年當中最好的一年。
當今的宏觀環境,有很多外部的高度不確定性因素。同在一個環境中,每個企業表現都不一樣,經濟增速的上漲或下跌,而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微觀的作為。
這一年宏觀環境的經濟呈現降速趨勢,但數字化在高速增長,其中有幾個關鍵詞:全球化VS內循環、外部低增速VS數字化高增長、組織增長的對數效應VS市場增長的指數性效應。
目前,大量企業,比如可口可樂、Nike、聯合利華都在做撤退精簡,砍掉自己的不盈利卻佔大量資源的業務。
而同樣在行業中,頭部效應極其明顯。比如小鵬、蔚來等新能源車企,去年銷量、股價都有巨大的增長。
同時,中國的很多品牌隨着新基建和新消費興起,如今新經濟的高估值開始落在了消費品市場。
任何時代,哪怕經濟衰退時候,都有偉大的企業、熱門賽道、樂觀的經濟學家,而重要的是操盤者如何操盤,我們不能改變宏觀的環境,但是可以擁有微觀的作為。
二、增長與結構
1.什麼是增長?
我將增長設計轉化為一個公式:增長區間=宏觀經濟增長紅利+產業增長紅利+模式增長紅利+運營增長紅利。
① 宏觀經濟
之所以會有大部分企業在新冠疫情間出現了問題,是因為曾經他們過去都是“坐電梯”上去的。
電梯,就是宏觀經濟的增速。一旦外部宏觀增速出現問題,企業增長受到巨大制約。
② 產業
如何選擇一個產業吸引力,這是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回答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不同產業的增長速度差別巨大,也就是大量投資人首先要看“賽道”的邏輯。
③ 模式
模式,即商業模式,是商業元素之間的重組,即外部條件一樣,產品也一樣,但組合不同,增長速度也不同。比如同樣地段中,既可以做出五星級酒店,也可以做出經濟型酒店。
而模式給我們的啓示,正如李敖的一句名言——“厲害的人生,不在於擁有一手王牌,而在於把一手差牌還能打得有聲有色。”這就是要素重組。
④ 運營
運營可以是把企業所有的價值環節分解出來,一項一項改善。上面四項要素形成一個有效的組合,不同行業的企業,增長設計的重心不一樣。
2.什麼是增長的商業機會?
① 橫軸:基礎設施的遷移
機會的橫軸是基礎設施的遷移。
比如以前的商業基礎設施都在線下,所以國美蘇寧佔據線下流量,增長就很厲害,後來到PC時代,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遷移,就成為了電商、移動電商的天下,國美的市場就被京東、阿里和字節跳動分割。
因此,你需要洞見你所在的行業,基礎設施是否發生重大遷移,這是第一根軸。
② 縱軸:消費者的遷移
縱軸是消費者的遷移。
很早以前,阿里數據中顯示有一款冰淇淋賣得特別好,增長很快,但是品牌當時在大眾市場並不是很出名。
如今很多人才知道,數據中的冰淇淋品牌是鍾薛高。如果你能比別人提前看到、並理解這些數據,早期投資該項目的話,回報率是巨大的。
而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在於消費者之間的遷移。
現在提到新國潮,新國潮品牌是新經濟、新消費的必然產物。
每五年是一代人,每十年是一大代人。每代人的成長,都建立在“對上一代人的某種否定上”,所以必然會有價值觀的變化,而價值觀的變化必然指向的消費理念的變化,品牌就會變化。
價值觀每五年有一次遷徙,會造成消費者的巨大遷移,這是另一種品牌增長機會。
80後的消費者有最大的成就動機,證明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所以,耐克,Just do it,會對中國的80後人羣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而現在數據顯示,養生的主流羣體不僅是50後、60後了,00後都開始加入佛系養生了,這是價值觀帶來的機會,所以lululemon這些品牌超速崛起。
回顧一下,橫軸是基礎設施的遷移,縱軸是消費者的遷移。若基礎設施遷移比較大,消費者遷移比較大,就是增長的風口。
這才是小米、字節跳動、快手超速度發展背後最重要的,增長必然結構。
而基礎設施遷移大,消費者遷移不大,是增長浪口。比如陌生人社交,最近比較流行的CP,它們有部分用户遷移,但潛在容量肯定比不上微信、抖音。
第三種是基礎設施遷移不大,消費者遷移大。那就是新品牌的機會。新國潮品牌,比如完美日記、花西子都在這個區間。今天諸多企業在研究Z時代的價值觀,要找到新價值觀下,新的品牌機會。
最後一種是屬於基礎設施遷移比較小、消費者遷移比較小,即PK現有的存量市場,比如成年人的白酒市場,那核心就在於競爭,對消費者錢包份額的競爭。
因此,每個企業的增長區間不一樣,市場營銷驅動增長的方法就不一樣。這正如大師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仿我者死”。
三、增長五線
1.增長五線
① 撤退線
偏偏在新冠疫情下,很多企業想撤退,卻不知如何撤退。
日本的戰略諮詢之父大前研一説,好企業要有敏捷性結構,在台風來時可以迅速躲避、風險對沖。如今,很多企業才知道,公司的客户羣應該做得越大越好,而組織可能卻越小越好。
② 底線
底線是保證業務死不了。
2008年,中國一堆企業家在美國去見巴菲特,問巴老投資成功的原因。巴老説他有三個秘訣:第一個秘訣叫不要失敗、第二個秘訣是不要失敗、第三個秘訣叫還是不要失敗。
中西智慧其實相通,《孫子兵法》中有句話叫做“未戰先勝”。講兵法的核心是要做到如何不失敗,而不是先考慮如何打贏競爭對手。
先不失敗,才是底線。所以尋找護城河尤其關鍵。
③ 增長線
增長線是要形成一張增長地圖。
很多企業有願景,也有戰略規劃,但是下一步幹什麼就不知道了。但若將其轉換成一張增長地圖,企業方向、路徑、戰法就會清晰起來。這也是很多企業容易忽視的地方。
④ 爆發線
今天的數字化和社交媒體市場中,爆發線可以迅速打爆你的業務。比如抖音、小紅書、完美日記、餓了麼,都是“數字化+社交裂變”的方式。
爆發線的背後是有規律的。
⑤ 天際線
天際線,就是公司業務發展的極值在哪,也即企業增長的天花板在哪兒。
2.利用五線進行企業市場增長設計
① 撤退線
撤退線是在增長道路中找到最好的售除、退出、和轉移的點。撤退線也是考慮在最壞條件當中如何佈局。
如果兩家新興公司共同開發市場,同時現金流壓力都比較大,最好是這兩家公司換股,或者合併之後再融資上市。這已變成現在風險投資當中很重要一條法則——撤退轉進。
如何精簡,可以把公司業務一般分為四個類型。
第一種叫做白粉型業務,即業務週轉率高、利潤率高的業務。
地產是這種類型的業務。如果要增長,可以提升週轉率、或利潤率。
碧桂園的楊董事長桌上放着兩本書,一本是《麥當勞精神》,他研究如何將房地產做得像漢堡一樣可複製性的快。另一本是《山姆沃頓精神》,即思考地產如何像零售業一樣把利潤降到最低。
第二種叫做原子彈型業務,即週轉率低、利潤率高的業務。
這種業務要麼不開張,要麼開張吃好多年。一般情況下,我會建議這種業務,要將自己做稀缺,不要做簡單的速度週轉,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溢價權,將自己做成傳奇。
你要去優化原子彈型的業務增長,就要把利潤提高,將其包裝成一個永遠無法複製的傳奇,而不是隻做簡單的品牌定位。
第三種叫做可樂型的業務,週轉率高、利潤率低。
小米的新零售就是這個模式,所以坪效非常高。
第四種叫做自殺性的業務。即週轉率低、利潤率低。
説完業務的四種類型後,我再講需求。
別人給你撤退的機會,是因為你有價值。這個價值也許是技術價值,也許是需求價值,但是放到市場當中才有價值,所以需求是第一性。所有的市場營銷都始於需求。若你的需求無法設定,就需要撤退。
2013年我為TCL做市場戰略顧問時,發現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創維。
創維當時推出了一款可以一家三代人坐在一起觀看的電視。讓三代人通過戴上不一樣的眼鏡,看到畫面不同,想解決三代同堂的問題。
我當時判斷這是“偽需求”,因為需求的挖掘,需要建立在“市場細分”之上,
只有細分人羣,才會看到真正用户需求。而創維當時的做法是“反市場細分”的,結果我去年去創維,果然,CEO告訴我這是一款非常失敗的產品。
需求的本質是幫助客户解決什麼問題。
② 底線
底線,即生死線。這根線,可以保護你公司業務的生死,併為你向其他地方擴展提供養分。
從如今的新冠疫情來看,很多公司在重要的時刻,才發現是沒有底線的。
貝索斯曾經回顧説,為什麼亞馬遜能夠發展到今天,是因為它有三個很重要的東西:亞馬遜的電商平台、AWS雲、超級會員。
很多企業還沒搞清楚亞馬遜的底線,就已經美其名曰“亞馬遜模式”了。孫子兵法又講,唯有穩如泰山,才能侵略如火。
亞馬遜在全球有超過1億超級會員,會員每年付會員費129美金,會員是非會員消費的4-5倍。穩如泰山下,亞馬遜進行各領域的增長擴張。
但亞馬遜這麼厲害,還是在去年宣佈電商退出中國。於是我就要解剖亞馬遜的底線與護城河。護城河就好比企業城堡在此,敵人要進軍我,還沒有渡過河之前,我在城堡上彎弓射箭,射死他一半兵力。
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説,面對護城河,健康競爭有害健康。
巴菲特卻説,優質產品不是護城河,管理也不是。護城河只是一種競爭結構,護城河比CEO還重要。
晨星公司認為,護城河有四種模型:
第一種是無形資產,是指你的專利、知識產權,有定價權的品牌,比如茅台。
第二種是超級低的生產成本。
第三種是網絡優勢,簡稱梅特卡夫定律。瑞幸的問題,就在於其並不是互聯網公司,不具備網絡效應,而純粹照搬互聯網公司燒錢“閃電型擴張”的打法。結構不對,燒錢擴張就沒有意義,自損極大。
第四種是轉換成本,即業務進入後用户難以離開。我説,好的公司,就是競爭對手進不來,客户離開不了。
護城河的這四種其實都可以歸納為一種:轉化成本。
剛才談到亞馬遜一個多億的超級會員,以及超級會員的確定性消費,形成了其護城河的結構,而根據數據披露,亞馬遜的超級會員在中國市場並沒有做成功,這才是其退出中國電商的背後結構。
在會員系統下,企業可以進行“鎖銷”,鎖定未來的銷售,在洞察客户的銷售週期的基礎中,提前與客户去鎖定交易的可能性。
當你可以具備鎖銷的可能性,做好客户運營,數據化客户的週期和喜好,就可以使其完全變成數據驅動客户,企業也變成客户資產管理型的公司——判斷企業增長邏輯的背後,根本不是門店的多少,而是擁有多少的會員、以及可估量的會員消費被鎖定,這才是新經濟。
實際上,新經濟在1932年就發生過,操盤人是台灣當年的首富王永慶。
王永慶16歲做米店,從最基層做起,他發現台灣嘉義市場上,人們都到終端去買米,他意識到這個模式不對。
今天,有人給出新零售的公式,即客流量乘以轉化率乘以客單價。這個思維是不對的,是門店邏輯,還達不到王永慶80年前創業的思維高度。
王永慶説,若要開一個店光看客流量,會很死得很慘。我們應該是把店看成整個市場當中的一個經營體。我們不是看客户怎麼流進去,而是看這個店怎麼去攻佔旁邊所有的人羣。
就拿賣米來説,當你上門服務用户時,詢問家裏有幾口人、每天吃多少,做一個簡單的記錄和計算,於是可以推算用户的消費週期,大米什麼時候吃完。
在數據的基礎上,王永慶提供免費送米上門。隨後,根據不同類型的米提供給不同類型的客户,從供應鏈變成需求鏈管理。
他經營的不是入店的流量和轉換了,他經營的整個片區的客户需求,從“坐商”變成“行商”,從“經營產品”進化為“經營客户”,經營客户的終身價值。這不就是今天新經濟的底牌麼?
這套模式的底牌可以應用到很多行業,包括B2B行業。設計好自己的增長底線,可以建立持續交易的基礎。
還有一種護城河叫品牌。品牌遠遠不僅是定位。
耐克説“Just do it”,從來不説我“銷量遙遙領先”。阿迪達斯説“一切皆有可能”,也從未説過自己是運動行業第一品牌。
定位,就是一箭穿腦,讓別人認識你;品牌,是一箭穿心,讓別人偏好你。
定位,是品牌當中一個點,在數字時代應該形成一張網和鏈路。品牌除了定位,也要有核心價值,即到底為客户創造何種價值。
哈雷摩托的定位是“高端摩托車首選”,但僅僅有定位遠遠不夠,還得有消費者價值,所以哈雷的品牌核心價值有“品位”“社羣”“自由”“個性”。
拿其中的“社羣”來説,我們經常聽到,美國很多老年人去世時寫遺囑,希望這個車跟他一起下葬,哈雷變成品牌傳奇,這些品牌信息是對應哈雷的“社羣”品牌核心價值。
現在信息網的時代,而公司的大量傳播觸點活動,是在其中展開的,要回歸到價值網絡中去。
定位是點,品牌是面,價值是網。
定位是“一箭穿腦”,建立認知,讓客户更好認知;品牌是“一鍵穿心”,讓客户形成偏好,“價值觀營銷”最高,叫“一鍵穿魂”,讓客户形成共鳴、形成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版的信念。僅僅定位,是形成不了品牌、護城河的。
③ 增長線
阿里有句話,叫做公司全員不用都懂戰略。但是,戰略不等於地圖。增長線的核心是形成公司統一共識的地圖。
二戰時有五支軍隊,進入風雪交加的峽谷。結果不知道怎麼出去,唯一有個部隊拿一張地圖去了,其餘沒有地圖的隊伍全軍覆沒。出去之後,軍官跟下士説:把你地圖拿給我看一看,結果發現是另外一座山的地圖。
這既是“比利牛斯山地圖的故事”,雖然很荒謬,但是給我們兩個啓示:地圖很重要,可以統一方向;其次,一張錯誤的地圖就如此之有效,何況一張正確的地圖?
因此,公司的戰略未必需要執行層來指點和參與,但是公司全員要形成自己和組織的地圖。
上下同欲、上下同利,還得上下同圖!
有增長地圖,才有好戰略,才能真正把戰略做實。比如未來五年做到10個億,這種戰略到處可以看到,這是規劃,它不是地圖。
地圖把公司所有的增長結構化,我給大量CEO做顧問,我發現公司最大的窘境是,大量的戰略研討會時,沒有形成結構。
其實,畫地圖是把增長一層一層細化,比如提升GMV的增長地圖,可以從兩個方向,一個叫結構化增長、一個叫戰略性增長。
結構化增長,就是要獲取更多的用户,要鎖定更多的用户,增加單個客户的購買價值。而獲取更多的用户,又可細化為增加新區域,增加新客羣,增加新的推廣方式等等。
當你層層細化、結構化後,才會有很多細緻決策的內容,才把戰略微觀化,微觀才會有洞察。
美團當時在外賣市場的增長,就是進入下沉市場,獲取更多用户。
攜程當年在機場和車站堅持髮卡,一發就是15年,發了最後自己絕望了,才從這個渠道退出。
所有關於增長的建議,可以結構化後,形成一個增長可進可退的市場地圖。
增長地圖和戰略不一樣。增長地圖可以幫你把戰略能夠做實,並幫你把市場營銷給做到高格局,戰略與市場營銷,兩者之間有機融合。
整個公司面對未來增長有地圖,能去預估到變化,在競爭中進行切換。
在今天的市場競爭中,你下一顆棋,你的競爭對手馬上會跟隨你下一顆棋。但若你手上的牌足夠多,你可以迅速調整你的棋局,形成相互推演。
我去年年初從南極回來,幫一家辦公地產的企業,按照增長地圖來進行結構推演,將價值創造,分解為辦公租賃面積乘以價格,辦公租賃面積,又分解為新客户租賃加上老客户續租,新客户租賃,又分解為客户池乘以到達數,乘以轉換率。不斷分解,最後把整個企業的增長邏輯,做成了一套算法。
這套算法邏輯,有點像公司金融中著名的“杜邦分析法”,但是這套算法是針對市場增長的。實施三個月後,這家辦公地產在全行業40%的空置率背景下,接近滿租。
增長地圖,是讓市場戰略算法化,把不確定,趨向於確定。
④ 爆發線
市場爆發,一定跟數字化相關。今天的新增長模式,本質上是與客户連接的數字化模式,同時加上產品+市場營銷的社交化裂變。
數字化浪潮下,現在只有三種類型的公司:
第一個叫原生態互聯網公司,像谷歌、百度。
第二種叫再生型互聯網公司,比如滴滴、本來是個傳統公司,後進行的數字化嫁接。
第三種叫採取營銷數字化的公司。
目前數字化有幾種境界:
第一,把數字化作為營銷方法;第二,把數字化作為改善公司效益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改造公司的增長結構,這會直接改變估值。
數字化可以帶來指數級效應。同時,也可以帶來橫向型的社交裂變。若你的公司中用這兩種機制形成混合,它才會趨向形成指數級的爆發。
淘寶是垂直性的結構,社交性不強。淘寶做這麼多年才有4個億的用户,拼多多三年時間就趕上了。因為拼多多需要你拼團,形成社交橫向型結構。
內容在互聯網中不斷地被轉發和傳播,這叫做互聯網信息邏輯,而不是簡單粗暴投廣告。你把信息給消費者,刺激消費者之間轉發,像病毒一樣瘋傳,這才叫做互聯網的社交媒體邏輯。它才具備裂變、爆發性、橫向性的邏輯。
這也叫做“信息的社交貨幣”,定位是傳統邏輯,而社交貨幣具有傳染性邏輯。你從內心裏面認可他,轉發信息,這才是好的品牌。
好的爆發線邏輯,都可以從產品上回歸到抖音模型,從傳播上回歸到當年硅谷的冰桶實驗模型。
但是也有很多爆發線是在意外中產生的。
《前任3》電影上線時,一女生在院線哭得很傷心,被抖音記錄下來,有男子在下面點評上寫了“姑娘你別哭了,要不我來做你的男朋友吧”,立馬超過十萬+點贊和轉發,於是華誼兄弟開始主動去拍攝這些“真我時刻”,把小視頻丟到社交媒體中去,通過社交信息鏈的裂變,將這款電影從預計票房六個億,帶到十九個億。
因此,在數字時代,要把意外的東西反向融合到必然性當中去,變成你的爆發增長。
⑤ 天際線
真正偉大的公司都在做天際線。
特斯拉説自己不是汽車公司,而是能源公司。UBER(優步)也不説自己是網約車公司,而是解決十億人以上位置移動的公司,天際線決定你公司的一個天花板,和增長的極值。
偉大的企業家,是不斷突破天際線的,偉大的企業家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而頂級的CEO諮詢顧問,是幫助企業家,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今天的商業戰略,宏觀但缺乏微觀算法,而傳統的市場營銷,又缺乏宏觀的高度與視野,增長五線試圖將其融合,在今天這個黑天鵝滿天飛的世界裏,去尋求到公司面向未來的,算法與解法。
謝謝大家,我的分享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