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市場火熱:政策護航下企業紛紛佈局 行業盈利困局仍待解

“(儲能)太火了。”


近日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多位產業人士對於儲能行業近年形勢不無感慨。


政策層面的支持與導向文件頻頻推出。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此前提出,新型儲能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到2025年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向貝殼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21年4月後儲能相關政策出台,提高行業發展預期,儲能指數全年表現超過了90%以上公募和私募基金的表現。


儲能之所以必要,取決於新能源發電的特性。相較傳統能源,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普遍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問題,與用電負荷並不匹配,因而需要儲能承擔削峯填谷、保障電網穩定的作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未來隨着新能源發電量佔比提高,為了維持電力供應穩定,對於配套儲能系統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預計屆時電力主要成本將集中在輸配側。


不過,在備受政策與市場關注的背後,儲能的商業模式尚待完善。未來,儲能降本之路怎麼走?


政策護航下儲能迎發展大年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方案》將新型儲能定位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


林伯強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在發電總量中佔比還較低,有其他能源可以提供支持,對於電網穩定性的要求相對不高,“隨着未來新能源的發電量佔比提高,為了維持電力供應穩定,對於配套儲能系統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


截至2021年,我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46GW,2021年當年新增裝機10.5GW,接近此前4年的新增裝機總量,可謂大提速。


儲能市場火熱:政策護航下企業紛紛佈局 行業盈利困局仍待解

來源:CNESA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向貝殼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21年4月後儲能相關政策出台,提高了行業發展預期,CNESA儲能指數全年表現超過了90%以上公募和私募基金的表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去年7月提出,新型儲能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到2025年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


林伯強預計,屆時目前由發電側佔據電力成本大頭的形勢將發生逆轉,電力主要成本將集中在輸配側。


光伏龍頭紛紛佈局,光伏+儲能會是好生意嗎


近年來,儲能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眾多資本“跨界”。其中不乏光伏企業。


晶科能源(688223.SH)數日前加碼儲能佈局。5月26日,晶科能源新增註冊成立一家企業江西晶科儲能有限公司,該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經營範圍包括儲能技術服務等。


有接近晶科的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晶科能源目前業務經營範圍暫無儲能,新註冊公司或是為未來做鋪墊。


在2021年年報中,晶科能源就公司儲能業務發展表述稱,2021年,晶科能源家庭户用及工商業儲能業務主流市場渠道已經逐步打開,涉及區域包括中國、中東非、東南亞、北美、澳洲與日本等。


晶科能源表示,目前公司已經與全球多家電力開發商、分銷商等簽訂儲能框架協議和分銷協議;同時,晶科能源與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及贛鋒鋰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光伏+儲能”的深入合作;對於大型地面電站儲能系統,晶科能源已經積極佈局並跟進關鍵項目


除晶科能源外,今年上半年,晶澳科技也規劃入局儲能。


3月,晶澳科技(002459.SZ)宣佈,與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博思創”)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優先探討成立合資公司,開展户用儲能系統及相關電力電子設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6月1日,晶澳科技回覆貝殼財經記者稱,目前雙方合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中。


作為晶澳科技的合作方,海博思創能夠提供儲能電站開發、設計、集成、運營等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


“利用儲能系統對能源進行儲存、調配,是符合能源使用趨勢的,光伏企業投資儲能,也是可以理解的投資行為。”有光伏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考慮到光伏企業的市場洞察能力與技術儲備,光伏企業發展儲能具備相對的產業優勢,不過在當下企業的投資還是從企業自身戰略出發。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部分光伏企業數年前已啓動儲能佈局。


陽光電源(300274.SZ)在採訪中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公司於2006年正式進入儲能領域,是國內最早涉足電力儲能的企業之一,儲能系統2021年全球發貨量3GWh。


2021年,陽光電源的儲能業務實現爆發式增長。年報顯示,陽光電源儲能板塊實現營收31.38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68.51%,佔整體營收的比重也從6.06%躍升至13%。


協鑫集成(002506.SZ)方面在採訪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儲能業務始於海外户用儲能,起步較早,不過目前規模還較小,主要集中於户用側,國內項目多為工商業儲能。


在2021年年報中,協鑫集成就2022年儲能業務的經營目標提出,將培育儲能材料、户用工商業儲能業務,實現業績正向貢獻。


盈利困局待解,儲能降本之路如何走?


政策護航與市場關注背後,儲能的商業模式尚待完善。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目前不同應用場景下,儲能系統的成本分擔主體不同。應用於用户側電費賬單管理的儲能系統,以及火儲聯調儲能系統的成本承擔主體主要是用户或火電廠,以及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綁定用户或火電廠的投資方;單純以獲得自身新能源指標而投建儲能系統的源側儲能,其承擔主體是新能源場站投資方。而目前共享儲能模式下,儲能系統的成本在一些省份中是由新能源場站、電網、用户等多個主體共同承擔。


“目前新能源側加儲能,屬於強配,沒有經濟性,儲能投資這塊由新能源業主承擔,實際上增加了新能源業主投資和回收期。”有從事光儲結合業務的企業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近期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也增加了成本投入。據CNESA數據,2021年至今,在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影響下,儲能電池設備成本上升超過20%。


海通證券在5月26日的研報中提出,隨着各地分時電價機制的調整,工商業儲能裝機效益繼續提升,用户側裝機空間隨之打開。然而儲能在發電側和電網側仍面臨着明顯的盈利困局,即投資收益率過低,這是阻礙行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我們不可能等到儲能價格足夠便宜再來配置,目前市場對於儲能的需要已經很強烈了。核心還是要找到能夠為大眾所接受的商業模式,只有進行大規模配置,儲能價格才能下降。”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預計未來真正能發揮效益的儲能還是靠近用户側。


“儲能作為靈活調節資源,可滿足容量充裕度、備用、削峯填谷、新能源消納等多種系統功能需求,其綜合價值,應通過多重收益渠道去體現。” 俞振華表示,國際自由化電力市場中,儲能的多重收益大多來自於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以及補貼等,多元化的收益渠道能夠降低儲能的投資風險,更好地疏導儲能的成本。


有儲能系統集成商也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為了便於電網調度,提高儲能利用率和價值,共享儲能和獨立儲能是未來的大趨勢。現在國內主要缺少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未來只有走現貨市場模式,提高各種輔助服務補償價格,完善商業模式,提高儲能收益,才能促進儲能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儲能自身尚存在降本空間。


就未來儲能的降本路徑,俞振華告訴記者,目前各類儲能技術都在持續推動降本的進程中,未來控制成本的途徑包括加強國內企業對全球鋰礦的佈局、提高鋰電產線的規模、提高國內鋰原材料提取、加工等工藝,降低成本,加強國內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賈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4 字。

轉載請註明: 儲能市場火熱:政策護航下企業紛紛佈局 行業盈利困局仍待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