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黃金十年,耗盡孫正義所有運氣。
作者|肖邦
排版|佘宇翔
軟銀再次遭遇血虧。
根據 2021 年的三季報數據顯示,軟銀鉅虧 354 億人民幣。這是軟銀成立以來,虧損幅度最大的一個季度,相當於每天虧損 3.85 億。孫正義每天從牀上睡醒,就有 3.85 億消失。
這虧錢的速度比騰訊集團賺錢還要快。軟銀因此成為全日本有史以來最能虧錢的企業。
孫正義和軟銀的投資神話正在崩塌,可這種崩塌其實早就已有預兆。阿里成了軟銀的救命稻草
對軟銀而言,阿里就是一頭現金奶牛。
每當軟銀出現重大虧損時,軟銀只需拋售極少數阿里股票,就能彌補很大一筆虧空。在 2019 財年第四季報中,軟銀遭遇史上第一次鉅虧,一個季度虧損金額高達 1.44 萬億日元。全年下來,軟銀願景基金鉅虧 1.9 萬億日元。
在 2019 財年中,軟銀集團淨虧損 1.4381 萬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 956 億,平均每天虧 2.8 億。
這是軟銀集團首次遭遇重大虧損。為了彌補虧空,扭轉業績,軟銀集團在 2020 年 4 月和 5 月期間,通過與銀行簽署預付式遠期合同,出售阿里股票套現 115 億美元。在 2020 年上半年,軟銀就累計賣出阿里股票套現 137 億美元。
這也是軟銀集團第一次為了自救而出售阿里股票。
在 2020 年 5 月時,阿里總市值超過 5600 億。根據孫正義在 2 月份時曾自稱,軟銀投資阿里帶來的投資回報超過 1500 億美元。像軟銀所遭遇的這種史詩級虧損,僅投資阿里所賺到的錢,就可以再救軟銀 10 次以上。
馬雲説 996 是員工的福報,可阿里才真的是軟銀最大的福報。
阿里就像一頭超級現金奶牛。每當軟銀不行的時候,阿里都能給軟銀奶上一口,幫軟銀回一大口血。
而此次,軟銀的虧損再次創造新的記錄,將日本企業的虧損額度又創造了新高。這一次,誰能救軟銀於水火?唯有阿里。
出售阿里股票,提現取奶,就是最簡單又最實用的操作。經 ZAKER 新聞查詢,在阿里巴巴大股東榜單中,軟銀仍然貴為阿里第一大股東,但持股比例已經下滑至 24.8?相比於軟銀持股阿里最高峯的 39.6?軟銀已經賣掉了 14.8??阿里股份。
為什麼在成功投資阿里後,軟銀投資會接連遭遇重大失敗?成也阿里,敗也阿里
ZAKER 新聞曾出品一篇文章《締造萬億資本版圖,軟銀離不開中國》。在該文中,ZAKER 新聞曾梳理過一次軟銀在中國的投資版圖。我們發現,軟銀的失敗並非沒有理由。
孫正義將軟銀定義為:"21 世紀信息革命的資本提供者。"
但從軟銀的投資版圖來看,軟銀更像是 "21 世紀互聯網產業的資本提供者。"
信息革命包羅萬象,它既包括阿里這樣的互聯網電商集團,也包括華為這樣的通信設備提供商,更包括蘋果、特斯拉這樣的智能設備開創者。
可是,軟銀對 " 信息革命 " 的理解,太過侷限於 " 互聯網 "。軟銀在成功投出一個阿里之後,所投資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彷彿在復刻下一個阿里。在阿里身上的成功,讓軟銀過分地迷信阿里模式。
阿里模式是一種典型的互聯網模式。它最大的特徵是,通過前期虧損燒錢,完成用户沉澱,並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形成壟斷型平台,做到行業內贏家通吃的那條最大的魚。
相比於依靠技術優勢取得市場,軟銀更鐘意於依靠規模優勢取得市場的阿里模式。因為一個企業要打造核心技術,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週期,期間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依靠規模優勢奪取市場,只需持續燒錢,把對手燒死,最終活下來的就一定是勝者。
恰恰軟銀最不缺錢,軟銀願景基金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基金。這是一條清晰的、具備確定性的、經過市場驗證可行的商業路徑。阿里模式的成功,讓軟銀開始迷信資本的力量。
事實證明,軟銀這套投資邏輯確實能夠培養出一堆的行業壟斷性平台。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國優步、中國滴滴、美國 WeWork、韓國 CouPang 等,這些得到軟銀資本支持的企業,全都衝到了行業內第一。
然而,軟銀在這些企業上的投資全部遭遇血虧!
各國政府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趨嚴,固然有其因素。但監管不是讓軟銀虧損的核心因素,市場形勢的變化才是讓軟銀虧損的根本原因。優步、滴滴、Wework、CouPang 以及 DoorDash 等公司,全部興起於移動互聯網。
可是,而今,全球移動互聯網的紅利都已經到頂了,沒有增長的預期了。在資本市場,為什麼特斯拉的銷量不及大眾、豐田的 1/10,但市值卻能超過 3 個豐田、7 個大眾?
直接原因就是,特斯拉所處的新能源賽道仍然有高速增長的預期。當移動互聯網沒有增長的預期時,軟銀所投資的一系列興起於移動互聯網的企業,也就都沒有增長的預期了。
軟銀不是敗於監管,而是敗於移動互聯網正在走入尾聲。
當軟銀在移動互聯網賽道中,重金押注時,另一條新能源賽道卻在悄無聲息中勃然興起。可是,軟銀錯過了新能源。軟銀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都被打翻了
在投資界有一條大家都默認的潛規則: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
可被譽為 " 投資之神 " 的孫正義,卻把絕大部分雞蛋都放在了一個籃子裏。這個籃子叫:" 移動互聯網 "。
在今天,互聯網技術越來越下沉到智能製造領域中的大背景下,軟銀仍然在 " 移動互聯網 " 的軟件領域中掙扎,深陷其中。
我們扒開軟銀的全球投資版圖,就能發現,軟銀不想做 "21 世紀信息革命的資本提供者 ",軟銀只想做 " 互聯網革命的資本提供者 "。軟銀把 " 信息革命 " 理解得過於狹隘了。
軟銀不投資芯片製造、不投資智能硬件設備、不投資新能源汽車等重資產的製造行業。軟銀只喜歡投資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而且,在移動互聯網賽道,軟銀極其熱衷於將中國模式,復刻到全球。這就導致,軟銀的投資絕大部分都集中在移動互聯網這一條賽道上。
也就是説,軟銀的雞蛋大部分都放在移動互聯網這個籃子裏了。
在出行領域,軟銀在美國投資了優步、在中國投資了滴滴和摩拜、在印度投資了 Ola、在東南亞投資了 Grab 等。
在外賣領域,軟銀在美國投資了 DoorDash、在中國投資了餓了麼、在印度投資了 Swiggy、在拉美投資了 Rappi 等。
在支付領域,軟銀在尼日利亞投資了 Opay、在德國投資了 Wirecard、在墨西哥投資了 Clip、在中東投資了 Wpay 等。
在房產中介領域,軟銀在美國投資了 Wework 和 Compass、在中國投資了貝殼找房和自如、在越南投資了 ProPzy、在印度投資了 Housing 等。
......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到,軟銀重金投資的這些企業,幾乎都是在復刻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軌跡。但凡在中國取得成功的互聯網企業,軟銀就會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對應的投資標的,迅速實現全球複製和全球擴張。
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輕資產、高成長、易複製、低技術門檻、能夠依託資金優勢迅速取得市場規模優勢。軟銀終究還是太想賺快錢了,沒有耐心在硬核技術創新領域紮根。
在過去十年,恰恰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這就導致,軟銀的絕大部分投資都集中於全球移動互聯網這條單一的賽道。
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最怕的就是籃子爛了,雞蛋都摔了。軟銀為什麼會一再創造虧損記錄?根源就在於,移動互聯網走到盡頭了,產業紅利走到盡頭了。
軟銀的大額虧損幾乎都來自於移動互聯網企業。如 Wework、優步、滴滴、CouPang 等已經上市的移動互聯網獨角獸,恰恰是對軟銀造成最大虧損的投資標的。那些尚未上市的移動互聯網投資標的,盈利預期更是堪憂。
對軟銀而言,這不是對某一家企業投資的失敗,而是對移動互聯網投資的集體性大潰敗。軟銀看起來投資版圖很大,可投資賽道卻很窄。
回顧軟銀的投資歷史,阿里模式只創造了一個阿里。軟銀在阿里身上的成功,為軟銀贏得了過多的光環。這種光環讓軟銀過於迷信互聯網模式在規模上的成功,而忽視了底層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也忽視了開闢全新賽道的重要性。
軟銀之成,成於阿里。軟銀之敗,敗於移動互聯網。
這真應了那句俗語:憑運氣賺到的錢,憑本事虧掉。
可惜的是,遇到馬雲,投中阿里,就已經耗盡了孫正義和軟銀的絕大部分運氣。褪去阿里的光環,孫正義也就成了凡人,軟銀和其他投資機構相比,不僅不成功,還顯得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