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股的頻繁波動,為ETF這類工具型產品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環境。Wind數據顯示,按成立日計算,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來已發行271只ETF,發行規模達到1876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不過,在ETF新發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一些存續產品卻在流動性欠缺等因素的影響下,淪為迷你基金甚至被迫清盤,ETF市場的優勝劣汰正愈演愈烈。
今年可謂ETF的“發行大年”,創新型產品層出不窮。比如,今年6月科創創業50指數發佈後,就有諸多基金公司爭相佈局雙創50ETF;10月,華夏、南方、易方達、匯添富四家頭部公司發行了首批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11月,首批增強型ETF也已面世。
然而,儘管ETF發行如火如荼,“叢林法則”卻越發嚴酷。數據顯示,今年ETF平均首發規模僅為6.9億元,觸及近9年來的同期最低值。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共有192只ETF首發規模低於5億元,佔新發產品的七成以上。
此外,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共有210只ETF是規模低於2億元的迷你基金,其中130只規模不足1億元。與快速新發對應的是,“末位淘汰”也在延續。今年以來,共有21只ETF由於觸發合同終止條款或因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被清盤。
“大型基金公司無論是在ETF創新型產品的申報上,還是在發行後的後續運營上,都具有更大的優勢。中小基金公司在寬基類ETF領域基本已經沒有什麼競爭力,即便是在一些細分領域,市場空間也已經被一些先入場的產品牢牢佔據。在ETF這類被動型產品上,馬太效應是很難逆轉的。”某中小基金公司指數型基金經理説。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熱門賽道的產品發行尤為擁擠,比如新能源、低碳類ETF發行了約20只,但這些產品的規模卻千差萬別,在一些產品規模雪球越滾越大的時候,另一些產品已經淪為規模不足2億元的迷你基金。
在上述基金經理看來,國內市場雖然ETF數量多,但是扎堆發行的現象明顯,部分產品流動性也不足,所以面臨規模不振的問題。不過,若能率先佈局一些尚不擁擠的優質細分賽道,再等待時機出擊,仍是贏得競爭的“無上法門”。
證監會最新公佈的數據也顯示,目前有不少尚未發行過的細分賽道ETF產品正在申報中,包括風能、核能、航運等ETF。
值得注意的是,發行時機有時也會決定一款細分賽道ETF的“成敗”。“ETF基金的發行上,賽道選擇固然很重要,但這類被動產品的建倉時點也會影響投資者的獲得感。以醫藥行業為例,儘管經歷了近半年的大幅調整,但由於賽道較為優質,其中的細分領域ETF若在近期的低位啓動發行,會更利於產品未來打開市場。”光大保德信基金經理陶曙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