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曉波:“十四五”規劃建議的3大信號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財經

CFIC導讀

◆不久前公佈的2021-2025年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在這洋洋灑灑兩萬多字的建議書中,出現了一些新名詞,其中有三個很值得我們關注。

在中國的宏觀經濟治理中有一個五年規劃,就是每隔一個五年的週期,我們都要對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走向進行預設,制定政策。

從“一五”計劃開始到今天,我們已經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雖然這一年不免讓人心驚肉跳,但我們仍然可以在臨近年終的時候提煉出一些值得銘記的關鍵詞。

比如“雙輪驅動”,它指的是“十三五”期間,我們在用科技和制度這“兩隻輪子”的創新來驅動經濟的前進。還有“產融結合”,意思是實體經濟要和金融市場相融合,比如通過融資、上市的途徑來壯大產業規模。

前不久公佈的2021-2025年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在這洋洋灑灑兩萬多字的建議書中,同樣出現了一些新名詞,其中有三個很值得我們關注。

安全發展

所謂安全,重點指的是守護人民的安全和經濟的安全。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中國以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為代價與病毒作鬥爭,努力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在經濟安全中,規劃重點指出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比如前段時間,我國匯率出現了大幅波動,人民幣如果升值過快,那麼就會削弱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針對這一問題,央行果斷下調外匯風險儲備金率,平抑外匯震盪,確保匯率在安全的範圍內波動,這就是將安全和發展結合在一起的例子。

重結構、重質量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淡化了經濟總量和增速的目標,反而着眼於兩個“重”——重產業結構調整、重發展質量。

有人看到可能會覺得奇怪,2020年的經濟可以説處在一個艱苦時段,我們第一季度的經濟總量甚至呈現負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在第三季度才出現首次正增長,為什麼在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書中,卻不將提升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設為重點呢?

我們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節點是在2010年,我們的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0年以後,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速基本維持在7%-8%左右。甚至在每次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我們都要保八、保七、保六。但是在未來五年內,GDP總量和增速變得模糊起來,取而代之的是產業發展的高科技含量,也就是從“重量”轉變為“重質”。

中國其實早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就已經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當時,我們國內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決策層和經濟學界對未來的經濟走向進行過探討,思考中國的經濟是繼續走外延式發展和重工業發展的道路,還是走一條高科技發展道路?

最終因為內外環境的種種因素,我們將重心放在了城市化建設上,之後又推進物美價廉的“Made in China戰略”,結果房地產行業迅速發展,21世紀初我們又成為了“世界工廠”,而對於高質量的科技創新計劃卻一直停留在口號上。

20多年後的今天以及十四五規劃後的未來,經濟發展路徑已然清晰,這樣的爭論似乎已經蕩然無存。

國內大循環

中國經濟的本輪崛起在很大意義上是全球化產能轉移的結果。“外向型經濟”和“買賣全世界”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戰略。

而在今天,新的逆全球化環境包圍了我們,這個戰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通過科技創新完善國內的產業供應鏈,以及刺激國內消費市場成為了既主動又被動的戰略選擇。

比如在2019年,我國的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57.8%,遠低於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怎麼才能提升內需中的消費比重,增加老百姓的消費呢?這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和產業改革。

比如,要增加新的消費場景和空間,對企業要通過降税減費來提高它的投資熱情和生產能力。對於居民利益,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比如醫療、教育、住房和養老等等,老百姓少了後顧之憂,消費自然提升。

結語

曾經,經濟學界關於五年規劃有過很大的爭論。有一些市場派的學者認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企業,憑什麼要國家來制定產業規劃呢?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第一個五年規劃制定於1953年。當時建國不久,剛剛打完朝鮮戰爭,國家出血嚴重,我們需要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中劈開一條生存道路,所以,“一五”計劃的重心放在了工業經濟建設上。

當時,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設了156個重工業項目,史稱“156工程”。1959年,工程完工後,我們幾乎扭轉了建國之初在重工業產品上一窮二白的景象。

“156工程”之一海珠橋恢復通車

圖源:《人民畫報》1951年03期

在今天看來,雖然我們搞的是市場經濟,但它仍然是一個大政府型的市場經濟。市場有規律,政府也有規則。

同時,在這個龐大的經濟轉盤中,我們還有一個體量碩大的國有經濟體系,它影響着整個國民經濟的走向,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它的背後,藴藏着國家對產業政策的導向和制定,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未來經濟市場的走向。

所以,五年規劃在現有的中國經濟治理結構中仍然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

總的來説,此次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書,是在安全發展這條大主線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依託,實現“兩輕”“兩重”發展的一次重要規劃。

在未來的5年內,規劃中出現的這些新名詞,它們背後意味着很多產業的拐點即將到來,很多制度創新的窗口也會打開。

作者:吳曉波

本文來源:吳曉波頻道

微信編輯:斯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