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與其他行業的一些朋友聊天,每當話題談及加密數字貨幣時,他們往往會不解地問道:“比特幣的價值來源於何處?”對於這個困惑,我相信不少行業內的人士也困惑不已,要麼以“目前的經濟學理論尚無法解釋”搪塞,要麼説“比特幣的價值來源於共識”這類似是而非的話。
實際上,這非常類似於經濟學領域的一個經典問題:現代法定貨幣大多不是靠黃金或外幣支持的,為什麼人們會接受它?
傳統經濟學家的典型回答是:你會接受這些法定貨幣,是因為你知道別人也會接受它,這個原理即著名的“仙子效應”。然而,這種解釋依賴於“無限追溯”理論:Bob接受一種貨幣是因為他認為Alice也會接受,Alice接受這種貨幣是因為她認為Georgia也會接受。當然,如果溯及源頭,我們會發現, “法定貨幣”即意味着政府將接受紙幣作為償還債務和繳納税款。因此,現代法定貨幣的基礎是政府信用,由政府税收作為擔保。
對於加密數字貨幣而言,我們也可以用“仙子效應”解釋部分原因,前文的“價值來源於共識”即“仙子效應”的另一種表述形式,但令人沮喪的是,我們卻很難像法定貨幣一樣溯及源頭。這也是常常令各界人士困惑的地方。
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則另闢蹊徑,他認為比特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敍事上的成功。作為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席勒,在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領域都有諸多貢獻。當然,其最為社會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是財經類暢銷書《非理性繁榮》的作者。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席勒在新經濟理論領域造詣頗多,而“敍事經濟學”則是席勒最新開創的經濟理論。
在席勒看來,“敍事”一詞的含義不止於故事或者講述,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在解釋或者説明一個社會、一個時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而信念一旦形成,則潛移默化或者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經濟行為。正是這些特性,使敍事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變化機制和關鍵預測變量。
回到本文的核心---比特幣的價值來源於何處?換句話説,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認為加密貨幣具有價值或深信其他人也認為其具有價值?從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因為比特幣在“敍事”上取得了成功,在全球傳播上獲得了深遠的影響力,由此形成的一種大眾思維。
那麼比特幣的敍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又具有什麼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比特幣的經濟敍事包含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與最近流行的現代貨幣理論(MMT)一樣,比特幣經濟敍事的成功,離不開近十年越來越反常識的經濟變化。在過去,“負油價”,“負利率”,“無限量化寬鬆”都只存在於理論層面,而如今卻變得越來越普遍。
比特幣首要的敍事成功,與近十年來動盪的世界經濟局勢緊緊聯繫在一起---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各國就開始大量超發貨幣,稀釋了人們手中的貨幣購買力。可以説,比特幣的發行就代表着一羣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實驗”:建立一種具有固定總量的、非政府部門主導的貨幣系統。以至於一談起比特幣,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中本聰在創造比特幣時的那個著名故事: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有趣的是,在創世區塊中被寫入了一段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當時正值英國財政大臣被迫考慮第二次出手解救陷入危機的銀行,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新聞。中本聰將這一事件在比特幣創世區塊中永久保留下來,既是對區塊產生時間的證明,也是對金融危機下銀行系統脆弱的嘲諷。”
(比特幣創世區塊與當天泰晤士報頭版)
其次,比特幣敍事的成功還體現在“財富”、“先進信息技術”,“未來經濟的通行證”等熱門話題上。對於大多數而言,或許並不瞭解“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什麼”,甚至“數字簽名算法”也不曾聽過。但提起比特幣,人們往往將其與“令人矚目的造富效應”、“金融科技的前沿與未來”等關鍵詞掛鈎。顯然,比特幣成功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面向未來”的新事物。
很多時候,人們購買比特幣不僅僅是因為希望參與新事物,還在於它深層次的故事---“財富”,“未來”,“前沿技術”。對於很多人而言,即使攻讀計算機科學或者經濟金融博士學位,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成功,因為我們照樣有可能做着低級別程序員的無趣工作,或者作為一個底層搬磚的金融民工。然而比特幣作為一門金融與信息技術的交叉學科案例,成功地烙上了“財富”、“前沿科技”等標籤。對於很多人而言,只要購買一些比特幣,就可以輕鬆快速地開啓一扇通向未來成功的大門。這種“參與未來”,“改變未來”的敍事方式使得比特幣極為成功。
(2)敍事組合比單一敍事更具有影響力
在席勒看來,加密貨幣背後是一個由許多單一敍事組成的敍事星座(敍事組合),其中有多個重要敍事(如中本聰在創世區塊對銀行業的嘲諷),還有數千個與之相關的小敍事。
截止2020年,全球一共有數千種加密貨幣與比特幣成為競爭對手,但在敍事傳播上比特幣卻成為眾多加密貨幣的總代表。每一種加密貨幣的背後都是一個創業故事(如被稱為世紀天才的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一個開發人員靈光一現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很多小敍事往往能強化比特幣原有的敍事標籤,幫助比特幣的敍事繼續傳播。
這類敍事案例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比特幣披薩”故事,在2010年比特幣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時,一個程序員花了一萬枚比特幣換取了兩份價值40美元的披薩,即每枚比特幣的價格僅僅為0.004美元,而如今這一萬枚比特幣的總價值已經高達九千萬美元。同樣地,流行歌手Lily Allen在2009年拒絕了一次邀請她登台表演並給予比特幣酬勞的提議。這些敍事都有一個令人難忘的點睛之筆:如果這些人在當時都選擇持有/接受比特幣,那麼現在他們都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
(目前披薩節已經成為比特幣世界的傳統節日)
這類敍事往往能夠激起人們對自己未能發現這一投資機遇的懊惱和遺憾之情,並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這一敍事範疇,從而有助於維持比特幣的敍事和價格增長趨勢。
(3)比特幣的敍事大行其道依賴於其人情味和身份認同
在席勒看來,經濟敍事通過依靠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得以傳播,因為人類深受這類故事的吸引。當一個特定身份的人物與一則敍事產生關聯時,人們往往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張面孔,從而降低遺忘率。誰要是渴望創造一則成功的敍事,在挑選名人時務必要精挑細選,因為只有在目標受眾認識並認同這個名人時,敍事才能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和許多經濟敍事一樣,比特幣也有自己的名人主角中本聰,他構成了比特幣的核心人文故事,而另一則神秘故事又進一步增添了比特幣敍事的浪漫色彩,那就是誰也不知道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誰。自比特幣創立之初,中本聰就僅僅用電子郵件與比特幣社區的其他成員聯繫,從不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並於2010年底退出比特幣社區。2015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金融學教授Bhagwan Chowdhry提名中本聰為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引起了世界媒體的興趣。然而眾多媒體經過大海撈針也無法確認中本聰到底是誰。
人們喜歡神秘故事,喜歡解開神秘面紗。中本聰隱瞞自己真實身份,這種無私精神和對個人隱私的追求,常常會引發許多理想主義者的共鳴。比特幣的神秘故事被人一再提起,尤其是每當偵探們發現某個人可能是中本聰時,就會掀起一陣浪潮。如果沒有對神秘謎團的反覆宣傳,比特幣的敍事傳播率也不會如此之高。
因此,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之所以願意接受比特幣,比特幣具有價值,很大程度來源於其敍事上的成功,並由此產生“仙子效應”;而比特幣敍事的成功,又與其包含大量社會熱點、眾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以及特有的人情味和身份認同有關。當然,這只是從席勒的敍事經濟學角度做出的分析。目前加密貨幣領域最具有挑戰的問題即其定價問題,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優秀的理論來對相關問題做出解釋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