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姿股份(002612.SZ)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致行動人擬清倉減持。受此消息拖累,公司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遭遇一字跌停,市值縮水53億元。
然而即便如此,年初至今公司股價也已漲超100%,2020年2月4日至2021年6月1日,股價更是從6.81元/股上漲至最高71.6元/股,漲幅超過10倍。截至截稿,朗姿股份(002612,股吧)股價報51.56億元,跌停板上仍有28.42萬手封單,這意味着,朗姿股份或許還將迎來第三次跌停。
高位清倉引發大跌
6月4日晚間朗姿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申炳雲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等方式減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1987.6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49%。
對於減持原因,朗姿股份表示,申炳雲年事已高,本次減持系其本人生活安排和資產規劃的需要。
據悉,申炳雲系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申東日及實際控制人申今花之父,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致行動人。截至2021年一季報,申炳雲持有公司股票共計1987.69萬股,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換言之,這是一場“清倉式”的減持。
減持公告發布的次日,朗姿股份股價一字跌停,跌停板中出現大量封單。股吧中更是哀嚎一片,有投資者喊出:清倉式減持,韭菜就是這麼割的;也有投資者認為還會出現更多跌停板,呼籲停牌。
打開APP 閲讀最新報道
公開資料顯示,朗姿股份成立於2006年11月,主業是高端女裝。2014年,公司將產業拓展至嬰童領域,2016年公司宣佈進軍醫美領域。目前,朗姿股份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分別為時尚女裝、醫療美容和綠色童裝,其中時尚女裝營收佔比最大,但醫療美容的營收佔比和對淨利潤貢獻正在不斷增長。
2020年年報顯示,朗姿股份的營業收入為28.76億元,同比下降4.35%,歸母淨利潤卻同比增長141.65%,達到1.42億元。形成這一數字反差的原因,正是因其醫美業務收入增長較快,利潤貢獻最高,而主業服裝收入卻不達預期,導致毛利率下滑。
具體來看,公司女裝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3.29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13.29%;營業利潤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分別降低77.23%和78.79%。三大主營之一的綠色童裝業務也是如此,阿卡邦實現營業收入7.33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7.87%,營業利潤虧損1086.84萬元,屬於上市公司淨利潤虧損190.23萬元。
另一方面,2020年朗姿的醫療美容業務卻實現營業收入8.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25%;歸母淨利潤6886.79 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43%。2021年一季度,朗姿醫療美容業務繼續發力,實現營業收入2.59億元,同比增長92.03%。
朗姿股份跨界醫美,主要靠的是外延式併購。在韓國全資子公司朗姿韓國有限公司於2016年4月先行投資參股了韓國著名醫美機構夢想整形醫院後,朗姿在國內先後收購了位於成都、西安、深圳、重慶和長沙地區的醫美品牌“米蘭柏羽”和“晶膚醫美”旗下的全部6家醫療機構。
截至2020年末,朗姿股份已擁有19家醫療美容機構,參股並受託管理機構1家,其中醫院4家、門診或診所16家。
與此同時,朗姿股份還設立醫美股權併購基金,通過股權投資的形式投資於醫療美容領域及其相關產業的未上市公司股權。
同為醫美板塊,服務端和產品端大有不同
不論從醫美業務利潤貢獻的佔比增速,還是從公司的“買買買”戰略來看,朗姿股份似乎都已已經是妥妥的醫美概念股,而多家主流機構對醫美板塊都十分看好。為何減持還能引發多個跌停,且跌勢絲毫不減?或許要從增長邏輯説起。
醫美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原材料廠商、中游醫美產品生產商、下游醫美服務機構和終端消費者。
具體來看,醫美產品生產商具備較高技術和資質壁壘,強議價權保障下,頭部企業盈利能力突出,毛利率在85%以上、淨利率在50%以上。考慮到醫美產品從前期市場洞察和產品研發(通常5年以上)、註冊申報資質審批(1年以上)到產品推廣(機構醫生認可+消費者形成認知,上市到放量還需2~3年),整體週期漫長,客觀上也構築了優質醫美產品的核心競爭壁壘。
再看服務端,與美容院、SPA會館等生活美容相比,醫療美容經營許可要求更高,必須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註明相應美容科目才能營業,且大型手術器械具有重資產屬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與五官科、腦外科等普通醫療相比,醫療美容門檻則比較低,回報期更短、也更注重渠道營銷。
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目前頭部上市連鎖醫美機構收入8億~9億 元,佔市場規模不足1%,單體頭部醫美機構收入體量2億~4億元,盈利不穩定導致連鎖化率進程緩慢。醫美行業發展初期欠規範導致運營費用高,其中人員成本佔比超30%、獲客費用佔比15%~50%、物資耗材成本15%~20%。
“醫美診所高毛利的微整和整形服務都很依賴醫生,不同的醫生會展現出不同的整形效果,因此許多的剩餘利潤其實都支付給了醫生,導致很多醫美診所掙扎在盈虧平衡線上。” 匯豐晉信醫療先鋒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駱瑩對記者表示,考慮到醫美服務端高昂的獲客成本,診所盈利能力提升會更為困難。“我更看好醫器耗材相關的企業,研發審批銷售的壁壘都更高。”
興業證券社服、商貿零售首席分析師劉嘉仁告訴記者,不能將醫美服務機構與眼科和齒科類機構進行簡單對比。眼科和齒科都有客觀病理作為判定的標準,而醫美卻是以主觀審美做判定。此外,從消費邏輯上,醫美的邏輯更接近於奢侈品,除了對產品質量有更高訴求外,也更重視服務體系。
“這些更大程度上都是定製化的、屬於非標內容。” 劉嘉仁稱,在如此多非標因素之下尋求標準化,本身技術門檻就非常高,加之不斷增加的醫護團隊成本和獲客成本,維持收益增長並不容易。
因此綜合來看,處於醫美產業鏈下游的朗姿股份,其增長邏輯是否配得上近100倍的PE或許還未有定數。
醫美股集體減持
除朗姿股份外,多家醫美概念股先後發出減持公告。
5月19日晚間奧園美谷(000615.SZ)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京漢控股增加減持實施主體,與其一致行動人建水泰融、合力萬通、段亞娟擬合計減持不超過1562.36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2%)。
5月27日,金髮拉比(002762,股吧)(002762.SZ)也發佈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孫豫計劃減持公司股份約56萬股,計劃減持比例為0.1581%。
上週,華熙生物發佈公告稱持股4.99%的股東贏瑞物源計劃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48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
6月6日晚間,哈三聯(002900,股吧)(002900.SZ)公告稱收到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趙慶福先生出具的股份減持計劃申請,因個人原因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不超過31.25萬股,佔本公司總股本比例0.0987%。公告次日公司股價跌停。
有觀點認為,多家醫美上市公司股東計劃減持是認為自家公司估值過高而急於套現。但記者採訪多家機構發現,受訪人對醫美賽道依舊持有較為統一的“看漲”觀點,認為雖然估值高,但依舊是好賽道。更有基金經理直言:買醫美股應該像買茅台(600519)一樣長期持有,“買入,然後躺平”。
劉嘉仁認為,拉長時間軸看,醫美至少是一個十年左右的可投賽道。從需求端來説,消費者對醫美產品復購率的確定性比較高;從供給端來説,由於存在合規門檻,目前國內的醫美產品公司仍舊存在先發的政策紅利。
中航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我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769億元,同比增長22.17%。手術醫美市場規模為1096.78億元,佔比為62%;非手術醫美市場規模為672.22億元,佔比為38%。手術醫美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非手術醫美市場增速高於手術醫美市場。
根據新氧數據,2020年醫美消費人羣中30歲以下人羣佔比82%,近四年提升4.7%,00後消費人羣佔比19%,基本穩定。根據醫美國際活躍用户數據,2020年30歲以下用户佔比56%,90後成為市場消費主力軍。
根據F&A的數據,2018年我國醫療美容客單價為6040元(不足900美元),而全球客單價消費為1495美元,受偏好項目結構差異以及不同項目定價差異,國內客單價仍處於低位,未來客單價具備提升空間。F&A預測,2023年我國醫美相關的療程量可增加至6350萬次。假設總基數不變,我國醫療美容滲透率將提升至4.5%,較2018年翻3倍。
“因為市場夠大,同時有進入門檻和政策紅利,這些醫美公司的估值自然較高。” 劉嘉仁稱,在僅有少量外資產品競爭的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在近兩年還有待上市新品,也有可能帶來新的行情。
駱瑩對記者表示,醫美行業整體基本面仍然很好,但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基本面差異很大,具體到上市公司標的選擇上,還是要自下而上具體來看。
“醫美行業每家公司都不太一樣,目前沒有特別一致的預期,不排除有些公司是蹭熱點。與此同時,醫美公司的分化非常大,還要具體公司具體分析。”她表示,今年醫美龍頭公司的增速可能會在50%以上,但醫美行業的競爭格局並沒有固話,現在的龍頭未必就是未來的龍頭。
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