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郭丁然 文/圖
2021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市場經歷了疫情反覆和芯片供應緊缺等考驗。中國汽車市場呈現低基數高增長的恢復性增長走勢,乘用車市場平穩回暖。
近20家國內乘用車生產上市企業,都已先後曬出了年中報告,成為觀察國內汽車產銷的又一絕佳窗口。這些企業上半年成績如何?反映了什麼樣的行情走勢?哪家企業最賺錢?誰最有發展潛力?
【哪家最賺錢?】上汽以133億居榜首,超過二、三名淨利潤之和根據乘聯會的統計,今年1-6月的國內乘用車零售累計達到990萬輛,同比增長28%,處於乘聯會2011年以來1-6月同期增速的歷史高位。
1-6月超強增長的原因,首先是2020年1-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下滑23%的低基數效應,其次是新能源車的增長貢獻度不斷加大,貢獻1-6月同比增速9個百分點。
在宏觀數據的背後,上半年國內各個車企的表現如何?河南商報記者將國內上市汽車企業2021年半年度報告數據進行了整理,我們可以從中做一比較。
從營收排名來看,上汽集團妥妥的國內第一大汽車企業。其3566億的營收,足足是第二名比亞迪(909億)的三倍有餘。包含上汽集團在內,一共有8家企業營收過百億,進入“百億俱樂部”。
淨利潤方面,上汽集團依舊一騎絕塵以133億元傲視羣雄。超過了二、三名的淨利潤之和。第二名廣汽集團43億、第三名為長城汽車35億元。
緊接着是淨利潤超過10億元的企業,分別是北京汽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和比亞迪。
幾家歡喜幾家愁,排在末尾的4家企業,海馬汽車、小康股份、*ST眾泰、北汽藍谷都處於虧損狀態。
從同比增長情況來看,各家都較同期有所增長,只有比亞迪和長安汽車、小康股份未跑贏去年同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團雖然營收和利潤數據都名列前茅,但在股票市場的表現卻讓不少股東恨鐵不成鋼。
據媒體報道,6月30 日,在上汽集團召開 2020 年度股東大會上,一名該股東在發言表示: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成為超級風口,比亞迪、長城汽車股價漲了五六倍,江淮汽車股價漲了超過十倍,長安汽車股價也漲了三倍多。可號稱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上汽集團,股票卻無人問津,市值不到比亞迪的40%、長城汽車的70%。像中了魔咒一樣,長期趴在地板下,並跌破淨資產。但是上汽集團還在自戀銷量第一,其實在財務和競爭力指標上,已處於下風。
對於股東關於上汽集團股價的這一問題,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現場回應表示:不光是上汽集團,與造車新勢力的股價相比,大眾、奔馳、寶馬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緊接着陳紅説,隨着在新賽道上的業務比重的提高,相信股價會上來的。
【哪家最捨得研發投入?】上汽領跑,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緊隨其後研發投入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家企業的未來發展想象空間。特別是在各國紛紛宣佈禁止燃油車銷售的時間節點後,汽車行業的賽道開始進入新能源時代。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説,研發投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公司在未來所處地位的高低。
在研發費用投入的排行中,仍然是上汽集團以77.64億穩居第一。
上汽集團在財報中指出,研發費用增加的原因是“公司進一步增加新能源、智能網聯、數字化等技術的研發投入。”
今年6月上汽集團發佈公告稱,宣佈終止對燃料電池汽車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和上汽電商平台車享網的投入。但同時,將在智能電動等創新領域投入3000億元,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
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上汽集團不僅投資了地平線等10餘家人工智能企業,還與騰訊、京東和中興通訊等展開合作。圍繞智己汽車、R汽車、“5G+L4”洋山智能重卡、Robotaxi(L4級)等智能駕駛重點項目,並計劃在2025年實現L4級智能駕駛技術量產落地。
河南商報記者分析數據發現,研發投入的排名中也可以明顯地看出“階梯式”分化。研發投入較大的5家企業組成了“第一集團”,這5家企業的研發投入都在10億以上。
其中,名列第二、第三的比亞迪、吉利汽車研發投入都超過了20億元。第四位的長城汽車約18.58億元。長安汽車以接近15億的成績位居第五。
如果以研發投入超過5億作為“第二集團”的門檻,達到這一標準的企業只有江淮汽車、北京汽車、廣汽集團三家。
值得注意的是廣汽集團,作為營收超過300億的大企業,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不到6億元,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此外,北京汽車營收超過900億,2021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也不到6億元。但研發投入榜單上有兩個“北汽家族”上市企業,北京汽車和北汽藍谷。 如果二者合併計算,則研發費用達到了9.36億元,臨近“第一集團”的門檻。
【哪家的研發投入強度大?】專家:有的企業“虛胖”,比亞迪、吉利是研發投入“真英雄”如果換個角度看一下研發投入強度,我們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研發投入強度前5中,有三家公司都會讓大家比較意外,分別是北汽藍谷、海馬汽車、小康股份。
排名第一的是大家比較少聽到的北汽藍谷,這家公司是北汽旗下的新能源板塊公司,其2021年上半年營收只有24.37億,而研發投入高達4.08億,研發投入強度約16.75%。
河南商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北汽藍谷擁有 ARCFOX 極狐和 BEIJING 兩個產品品牌。極狐品牌是北汽打造的高端品牌,目前已上市阿爾法 T(αT),阿爾法 S(αS)兩款高端純電動乘用車。此前,曾經在全網刷屏的華為無人駕駛系統的街道演示視頻,就是華為與極狐合作的車型。之所以研發投入強度如此之高,與其在極狐系列產品上的投入不無關係。
希望北汽藍谷在積蓄力量後,未來能迎來爆發增長期。
榜單中,總部位於鄭州的海馬汽車研發投入1.15億,研發投入強度12.40%位居第二。可以看出,雖然海馬汽車逐步淡出了主流市場,但是其沒有放棄研發的投入。 此外,據媒體報道,海馬汽車將於近期還清所有銀行貸款,“清零貸款”“輕心上陣”,或成為國內少有的無銀行貸款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這也成為海馬汽車繼年5月27日股市成功“摘帽”後的又一利好。而海馬汽車未來能否走出困局,值得期待。
小康股份以研發投入3.69億,研發投入強度約5%,位居第四。
小康股份對於大家可能同樣有些陌生。目前,小康股份旗下有 SERES(賽力斯)、東風風光、東風小康、DFSK、瑞馳等整車品牌。其中,SERES(賽力斯)與華為進行了深度跨界合作,搭載了 HUAWEI HiCar全場景智能互聯繫統。併成為首款入駐華為門店的汽車品牌。目前,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 已入駐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成都、長沙、武漢、杭州、海口等全國重點城市的華為門店。
與理想汽車類似,SERES(賽力斯)為增程式新能源車(即發動機只用於給電池補電,並不參與直接動力輸出)。根據小康股份的年中報顯示,其研發了符合中國東南西北中國情的、差異化的智能增程核心技術。其自研的 1.5T 四缸增程器,支持 100 多種增程控制策略,能智能適應不同行駛工況、温度和地域,實現低温續航不焦慮、高海拔動力不衰減,有效解決了純電汽車當前面臨的困境。
“研發投入強度,不能光看錶象,要從整個產業鏈來分析。北汽藍谷、海馬汽車、小康股份這三家企業研發投入排名靠前,主要與其銷量少,沒有形成規模效應有關。”汽車分析師、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他介紹,傳統的燃油車生產線,通常需要每年賣20萬輛車,才能達到規模經濟效益開始盈利。而想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採用全新的柔性比較強的生產線也要至少一年賣10萬輛以上才能達到規模經濟效益。
張翔分析,上面提到的三家企業銷量都比較少,營收都屬於“墊底”的企業,但為了生存下去,以及未來的發展,需要不斷投入研發,因此在營收基數的襯托下顯得研發投入強度大。其實,這三家企業的研發投入還不及頭部企業的“零頭”。
在張翔看來,前五名中的比亞迪和吉利,在營收狀況很好的情況下,大比例的投入研發才是正正的實力表現,也體現了其對研發投入的決心和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