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鉅虧、極兔融資,快遞價格戰打趴了誰?
一邊是熱鍋螞蟻,另一邊則春風得意。
順豐封印跌停板,極兔傳言將上市。
當快遞行業陷於失去理智的內卷,從不摻和低價競爭的順豐,2020 年也被迫加入快遞價格戰的博弈當中。造成的後果之一,是順豐一季度預計虧損 9-11 億元人民幣,這也是順豐自 2017 年借殼上市以來的首季虧損。
4 月 8 日順豐發佈預虧消息後,連續 2 個交易日跌停,4 月 19 日股價最低跌至 62.33 元,相較今年 2 月 18 日的最高價 124.70 元已然腰斬。" 四通一達 " 的財報同樣難看,今年以來單票收入存在不同程度下滑。
一邊是熱鍋螞蟻,另一邊則春風得意。
4 月 7 日,極兔速遞完成一筆 18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18 億元)的融資,由博裕資本領投、紅杉資本和高瓴跟投,投後估值 78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511.3 億元)。還有外媒報道,其母公司印尼極兔計劃在美國進行規模超過 10 億美元的 IPO。
極兔猛然闖入,讓順豐和四通一達幾家頭部快遞企業之間的微妙平衡就此被打破。
攪局者
不斷燒錢、搶佔份額、姿態高調,極兔的激進路線或許源於其佔領中國市場的野心。
2015 年 8 月,極兔品牌由 OPPO 印尼業務創始人李傑在印尼雅加達成立,兩年後即成為印尼日單量第二的快遞公司。公司官網信息顯示,截至 2021 年 1 月,極兔在全球已擁有超過 240 個大型轉運中心、600 組智能分揀設備、8000 輛自有車輛,運營超過 2.3 萬個網點、員工近 35 萬人。
在進軍中國之前,極兔已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快遞公司,業務覆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極兔在東南亞市場增長見頂,選擇此時進入中國市場是看準了中國快遞業寡頭競爭背後的機會市場。
日單 2000 萬是業內普遍認為的盈虧平衡點。
極兔自 2020 年 3 月起佈局中國市場,成立不足六年、打入國內不足一年,即完成日單量從 0 到 2000 萬的驚人增長。此前,四通一達和順豐完成這個過程都耗費了數十年心血。
攪局中國市場,極兔的利器是電商和低價。
快遞的行業壁壘不算低,組網需要長期耕耘以積累規模優勢,投產轉運中心和分揀系統、組建密集的服務網點、搭建毛細血管般的運輸幹線和支線物流,都非朝夕之事。
如果説通達系是吃着電商零售紅利、受益於早期互聯網的野蠻生長,從而大大縮短了發展週期。那麼這隻空降中國市場的 " 東南亞兔子 " 則可謂坐收漁翁之利,依託拼多多的廣闊下沉市場直接 " 三擋起步 "。
4 月 12 日,拼多多發佈聲明,澄清與極兔速遞無特殊合作、無投資關係;春節期間同極兔速遞開展的特約保障合作已結束。儘管拼多多極力撇清和極兔的 " 曖昧 " 關係,卻不能掩蓋極兔九成單量由拼多多貢獻的事實。
李傑放言,要在 2021 年底日單量衝破 4000 萬票、在 2022 年中衝擊上市,再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位列中通、韻達之後的 " 中國加盟制快遞第三 "。
苦價格戰久矣
" 電商快遞龍頭份額分化,燒錢打價格戰短期仍是提升份額的首要手段。" 安信證券指出。
億歐 EqualOcean 從國家郵政局獲悉,2020 年中通、韻達、圓通、申通、順豐所佔市場份額分別為 20.4%、17.02%、15.18%、10.58% 和 9.8%。與 2020 年前三季度相比數據波動不明顯,各家市場表現平分秋色。
但用低價換取市場的弊端已然顯現,從通達系不太好看的財報數據就能略知一二。
2020 前三季度,四通一達營收和淨利潤均有不同程度萎縮,儘管業務單量保持增長,但單票收入出現明顯下降。
東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0 年三季度,韻達、申通、圓通、中通的單票收入僅有 1.25-2.15 元,同比降幅在 18.4% 到 33.8% 之間;2020 年全年快遞行業單票收入下滑超過 20%。
2021 年以來情況並沒有好轉,順豐單票收入在 1 月、2 月接連同比下降 12.39% 和 16.93%。某投資人表示,行業的競爭正在加劇,順豐以外的快遞公司下滑更多," 可能在 20% 左右 "。
顯而易見,價格競爭是 "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 的下策。
但快遞行業的爭霸戰膠着日久,沒有哪家企業可以高枕無憂。為了提升市場佔有率、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各家間的價格混戰從未熄火,入局玩家在酣戰中騎虎難下。此番捲土重來的價格內卷,激烈程度創下歷年之最。
以低價擾亂市場秩序,已經構成不正當競爭。
4 月 9 日,義烏郵政管理局確認,百世快遞、極兔速遞因 " 低價傾銷 " 且整改未達要求被整治,部分分撥中心被停運整頓。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低價傾銷行為是指服務價格顯著低於成本價,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違背企業生存原理及價值規律,在市場競爭中往往引發價格大戰、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等惡性競爭事件,甚至導致全行業萎縮的嚴重後果。
快遞企業的艱難處境,普通消費者難以直接感知,原因在於快遞公司對於 " 非電商件 " 的要價波動不大;但對從業者來説卻是切膚之痛,愈演愈烈的價格戰直接導致了末端快遞員收入的壓縮。
如果消費者付出 10 元快遞費,攬件網點、市內轉運、分撥分揀 3 個環節已將這筆收入分配過半。" 快遞公司總部通常要再收取 1 元面單費、2 元中轉費、1 元派件費,最後到快遞員手上的派送費微乎其微。" 中通快遞派送小哥張小青坦言。
中信證券調研發現,一線城市快遞員大多無法接受低於 1 元的派送費。" 最近很多人不幹了。公司打仗壓榨到我們小快遞員頭上,指望服務能好到哪去?我們也要維持生計。"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上海地區快遞員如此回應。
於是最終受傷的,還是終端消費者的用户體驗。
還會好嗎?
燒錢、降價、擴大規模,都離不開資本輸血撐腰。
而二級市場顯然沒有利好守擂的順豐和通達系,極兔融資消息一出,前者股價接連 " 閃崩 "。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對順豐和通達系的股市近況毫不意外," 物流行業競爭極其激烈,如果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跟不上它的股價漲幅,估值回踩自然也很難避免 "。
歸根到底需要回歸業績和服務的基本面。
關注消費領域的投資者 Frank 認為,順豐的落難是暫時的。今年來具有基本面與盈利成長能力支撐的 " 白馬股 ",都因為機構抱團瓦解引發股價扎堆大跌," 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國內機構投資者的投機性比普通散户還要嚴重 "。
業內專家指出,無底線燒錢畢竟是不可持續的,激進擴張帶來的弊端之一就是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可以看一個前瞻性指標——各家快遞公司的資本支出縮減時,或許説明快遞市場的競爭格局開始優化。
價格激戰的負面影響導致快遞之間的服務品質差異縮小,哪怕是以 " 活好話不多 " 著稱的順豐也疲態難掩。
酷愛網購的 Veegee 對億歐 EqualOcean 表示,自己遇到過多次快遞丟件的糟心事,為了避免必要的麻煩並節省時間," 週末拼多多退貨、預約順豐上門取件 " 是常有的。
消費者小布則直言:" ‘國內有兩種快遞,一種是順豐,另一種不是順豐。’這確實是我以前的觀點。但是最近感覺順豐也已經不是以前的順豐了,人員素質在下降,服務熱情在消退。"
Frank 表示,會持續看好快遞賽道中服務趨於優化的公司。" 用户口碑就是護城河,等到毛利率提升疊加市佔率提升,如果屆時股價還合理低估,可能投資機會就來了。"
寫在最後
歷史總是螺旋式上升。
投資圈一則觀點指出,順豐虧損的另一現實原因是部分大客户票據和發票的電子流程化,導致順豐丟失這部分不計成本的商務件運單。
前些年,電子商務撬動物流行業發展,幹掉了某些傳統行業實體,而如今電子票據作為數字化時代的進一步產物,又開始擠壓快遞行業的業務線。
市場千變萬化,唯有價值創造生生不息。價格戰終究難成歷史註腳,正如投機的資本弄潮兒鮮有時代留名一樣。
來源:億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