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近日,眾生藥業發佈2020年業績預告,受收購企業商譽爆雷影響,預計報告期內虧損3.8億元-4.5億元,出現上市以來首虧。有投資者注意到,眾生藥業收購的企業在完成三年業績承諾後精準變臉,質疑存在利益輸送及財務造假,且已經有股民和股東在聯繫律師準備起訴。1月19日,眾生藥業回覆投資者稱,公司與交易對方不存在關聯關係,也不存在財務造假和利益輸送。
先強藥業完成業績承諾秒“變臉”
1月3日,眾生藥業發佈2020年業績預告,預計報告期內虧損3.8億元-4.5億元,這是眾生藥業自2009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全年業績虧損,主要原因是擬計提超過8億元商譽減值準備。其中,先強藥業擬計提商譽減值7.4億元-7.8億元。眾生藥業在業績預告中解釋,受疫情影響,全資子公司先強藥業主要產品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和頭孢克肟分散片銷售急劇下降。
2015年5月,眾生藥業以12.7億元完成對先強藥業97.69%股權的收購,當時先強藥業原股東承諾,先強藥業2015年-2017年扣非後淨利潤分別不低於8000萬元、9600萬元、1.152億元。2015年10月,公司又以3003萬元完成對剩餘2.31%股權的收購,使其成為全資子公司。收購先強藥業,眾生藥業的理由是,其可以與公司業務互補,拓寬產品領域,快速切入抗病毒類、抗生素類、產科類等化學藥領域。
2015年-2017年,先強藥業扣非後淨利潤實際為8610.39萬元、1.22億元、8275.3萬元,扣非後淨利潤總額約2.91億元,超過了三年業績承諾的總額。
但是,在完成業績承諾後,自2018年開始,先強藥業的淨利潤就出現了大幅下滑。2018年-2020年,淨利潤分別為5013.63萬元、5359.58萬元、947.48萬元。對於2018年淨利潤下滑的解釋,眾生藥業稱是因為先強藥業曾因環保異常被責令停產,由於只是暫時性的,當年並不存在減產情況。2019年,公司對先強藥業計提商譽減值4050.91萬元,主要是因為在編制2019年年報過程中,新冠疫情初起,大量醫院、診所處於停診狀態,公司調降了經營預期,對其進行了商譽減值。
2020年,先強藥業淨利潤驟降至947.48萬元,眾生藥業稱是受新冠疫情和帶量採購等政策的疊加影響,其核心產品銷量急劇下降,預計在一段時間內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和頭孢克肟分散片難以恢復到歷史銷售水平。綜合考量後預計對先強藥業計提商譽減值準備7.4億元-7.8億元。
從眾生藥業對先強藥業未來幾年的業績預估來看,其淨利潤仍將處於低值,2021年-2025年預計淨利潤範圍約在3272.06萬元-5009.67萬元。
對於投資者的質疑,眾生藥業回覆稱,先強藥業業績承諾完成情況已經由眾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出具了相關鑑證報告。公司與交易對方不存在關聯關係,不存在投資者所説的情況。
宣傳各種創新藥在研但未見成功
除了對先強藥業的質疑外,投資者還提出,公司多年來一直宣稱各種創新藥在研製中,目前為止未見一個成功,是否以此做噱頭虛假宣傳,以掩護利益輸送大額計提?
對此,眾生藥業回覆稱,目前,公司已在呼吸、非酒精性脂肪肝、眼科、腫瘤領域皆有創新佈局,已有6個一類創新藥項目及2個改良型新藥項目完成臨牀前研究工作,均獲得臨牀試驗批件或臨牀試驗通知件,分別處於臨牀研究的不同階段。創新藥研發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高投入、長週期、高風險的過程,藥品能否獲批上市以及獲批上市的時間、上市後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存在不確定性。
公司發佈的2020年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在研項目20項,其中1類新藥9項,納米制劑2項,3類、4類仿製藥9項。其中,進展最快的是預防和治療甲流及人禽流感的創新藥,已完成II期臨牀試驗;還有1個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及抗腫瘤的新藥已完成I期臨牀試驗。
迫切培育新業務收購公司屢屢踩雷
眾生藥業的傳統核心業務為中成藥,但是近年來公司業績不佳,其迫切尋求機會培育新業務,並以併購的方式試圖增厚業績。但是近幾年來,眾生藥業的併購卻屢屢爆雷,除了先強藥業外,還有多家公司業績踩雷。
2013年年底,公司以7218萬元收購凌晟藥業部分股權並對其增資,交易完成後持有凌晟藥業51.41%的股權。根據三年業績承諾,凌晟藥業2014年-2016年淨利潤應不低於1500萬元、2500萬元、3350萬元。但2014年凌晟藥業就虧損了2195.37萬元,遠未達到業績承諾的1500萬元。其主要原因是凌晟藥業因配合所在園區整體環評而停產三個月,且國際市場的開發晚於預期等。2015年,凌晟藥業持續虧損,淨利潤為-1444.63萬元。鑑於其經營狀況,眾生藥業決定放棄凌晟藥業,將“包袱”甩給了業績承諾人,後者按當初的收購原價回購凌晟藥業51.41%股權。
在其發佈的2020年業績預告中,眾生藥業還擬對控股子公司逸舒製藥計提商譽減值8000萬元-1億元,對全資孫公司廣州糖網醫療科技全額計提商譽減值892萬元。其原因是受疫情衝擊,尤其是廣州糖網醫療科技業務基本停頓,團隊人員流失嚴重,市場化運營舉步維艱。
校對 李項玲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