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市場波動中糾結?基金怎樣才能買得巧?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財經

股市劇烈波動時,股票基金投資者往往非常心累。

股市大跌時,糾結要不要抄底,買早了會有浮虧,買晚了又會錯失良機。

股市大漲時,糾結要不要追漲,後悔當初買少了,想追加又怕買在高位。

這兩天我們見識了什麼叫“翻臉比翻書快”,昨天市場還是一片低迷,因為外部因素的擾動,A股市場是一片低迷。今日指數就又掉頭大漲,滬指漲了1%,創業板指數大漲約3%。

大家都想買的巧,都絞盡腦汁想買在低點賣在高點。那麼基金投資怎樣才能買得巧呢?

好買商學院的答案是四個字——“大巧若拙”:

一、擇時難度大、成功率低,糾結買賣時點不僅耗費心力,而且往往為投資者創造零價值甚至負價值。

二、買得巧不如選的好,選好基金、均衡配置、無視波動,這種“大巧若拙”的“笨方法”反而更有利於投資者的長期理財成果。

為什麼擇時很難?

擇時的誘惑極大,如果能判斷對買賣點,投資者短期就能賺到錢。所以多數人都有擇時的衝動,但他們可能並不清楚準確擇時的難度和成功率。

一、擇時究竟多難

有人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

1996-2015年,買入並持有美股的年化回報約為8%。但如果投資者在上漲幅度最大的5天沒有持股,那麼年化收益會降低到5.99%;而如果是漲幅最大的10天踏空,回報會進一步下降到4.49%。

10天相比於20年的5000多交易日,僅僅是千分之二。你有信心通過擇時把這10個交易日找出來嗎?

二、擇時的準確率要求

如果要保證擇時策略為你賺錢,需要的最低準確率是多少呢?

提出夏普比率的William Sharpe曾在美股市場做過研究,如果要想帶來正收益,擇時的準確率至少要達到74%。也就是説擇時4次,對3次才可以。

A股市場素來波動大,漲跌相比成熟市場都更加迅猛,對擇時準確率的要求只可能更加殘酷。

實際上,多數A股投資者的擇時決策往往貢獻了負收益。

為什麼擇時總是貢獻負價值?

關於擇時是否真的帶來了超額收益,統計、學術論文很多。1975年至2010年,圍繞“擇時策略是否為投資者創造了正價值”這個主題的知名研究有15個,結果顯示:87%的研究表明擇時為投資者創造了負價值或者零價值。

投資者絞盡腦汁去擇時,為什麼到頭來擇時卻貢獻了負價值?歸根結底,業餘者不夠專業,專業者戰勝不了人性。

一、業餘投資者追漲殺跌的擇時

普通投資者的擇時往往體現為情緒化的追漲殺跌:

基金在賺錢,快上車——買完長時間沒怎麼漲,止損——錯過了後續漲幅,後悔——看着基金賺錢,再上車。

2014年7月到2019年7月,公募股票型基金的資金申贖情況基本印證了業餘投資者追漲殺跌的擇時過程。

市場頂部往往是公募基金淨申購的高點,業餘投資者的擇時以情緒化的追漲殺跌為主。

專業投資者的表現又如何呢?

二、專業投資者靠選股獲得超額收益

2018年,海通採用6大歸因模型對國內公募基金業績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國多數基金具有選股能力,而缺乏擇時能力,且選股能力穩定性優於擇時能力。

在擇時這件事上,專業投資者也不一定比業餘投資者強。對於多數投資者來説,擇時耗費心力且往往事與願違。

買得巧不如選的好

無論是業餘投資者失敗的追漲殺跌,還是專業投資者放棄擇時專注選股,都説明了一個事實:一個人無法持續成功擇時。

既然我們無法做到“精準擇時”,長期看放棄擇時是最好選擇。那麼不靠擇時,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不懼波動,不那麼焦慮,在財富增長的同時獲得良好的投資體驗?

選的好比買得巧更靠譜。

優選好標的、做好資產配置,這是一條能提升投資效益和體驗的可行路徑。

與其在市場波動中掙扎糾結,不如踏踏實實的在不同資產類別中選幾隻風格各異的優質基金,用簡單有效的方式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投資中,“大巧若拙”才是真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