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區域性銀行已啓動數字化轉型 致力於“小而美”服務區域經濟

隨着金融科技快速應用,銀行內外部變革壓力加劇,而不同體量、不同基因的銀行機構在變革中的能力邊界和數字化路線,也隨之顯現出差異。一些勇於創新的區域性銀行正在積極啓動數字化轉型。

據京東數字科技集團(簡稱“京東數科”)與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IDC共同發佈的《中國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目前有超九成的區域性銀行已經啓動數字化轉型工作。內在的業務經營創新需求、外部客户羣體與需求的變化,是驅動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IDC金融行業研究組高級分析師任辰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大型銀行正在進入下沉市場,區域性銀行不可避免會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但是其優勢在於本地化能力,所以我們認為區域性銀行做數字化轉型不一定要像大型銀行做‘大而全’,而是要做‘小而美’,依託本地優勢,確立自身的特色業務和場景,服務區域經濟,沿着這樣的方向去做。”

普遍缺乏數據建模人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無接觸銀行”概念備受關注。目前來看,不僅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多家區域性銀行也將數字化轉型定位為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

據《白皮書》顯示,在其調研的50家區域性銀行樣本中,超九成的樣本已經啓動數字化轉型工作,具體來看,約66%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工作已啓動一年以上且有明確進展,約32%的受訪者表示轉型工作已在一年內啓動。

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想要落地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區域性銀行在人才招募和留存等方面較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來説處於劣勢地位。

某科技公司業務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在跟一些城商行、農商行合作的過程中發現,現有的一些技術人才掌握的集中式架構技術,與分佈式的雲平台架構差別很大,完全是兩個技術體系。區域性銀行在這個領域面臨人才的短板,特別是具備數據建模能力的人才。”

依據《白皮書》數據顯示,64%的城商行的信息科技部門自有人員數量在150人以下,與大體量銀行的人才儲備差距較大。

任辰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我們的實際調研,大概有38%的區域性銀行信息科技部門自有人員數量在100人以下;有42%的區域性銀行該部門人員數量在100人-200人。總體來看,區域性銀行的科技部門自有人才規模基本都在200人以下。”

京東數科技術產品部金融雲業務總經理卞海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我們工作實踐中發現,區域性銀行人才短缺並不是在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所以,建議銀行採取與科技公司共建的方式,補充技術資源。”

從“小步快跑”到“小而美”

區域性銀行除了面臨人才方面的難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有一些其他困難需要克服。

一位長期從事城商行數字化轉型調研的專業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相比於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普遍存在的短板在於轉型戰略目標不夠清晰,科技投入及人才儲備相對較弱,場景連接不夠豐富,產品迭代速度較慢等;而其優勢則在於決策鏈條相對較短、業務歷史包袱較小等。”

任辰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數字化銀行的打造,是要通過重塑組織與人的關係、構建數據驅動的能力來由內而外地進行變革,由內部管理運營向外部客户服務進行延伸,拓展營銷渠道,提高客户體驗,實現業務增長。”

基於區域性銀行的自身條件,《白皮書》認為,區域性銀行需要選擇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應“小步快跑”,積極嘗試創新應用,向平台化、生態化方向轉變,發展移動端戰略;農商行可從線上渠道建設、產品創新等開始,積極嘗試。

任辰羽對記者補充道,“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不需要做到‘大而全’,而是要做‘小而美’,確立自身的特色業務和場景,服務區域經濟。”

卞海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在以往服務的案例中,區域性銀行受到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條件的約束,整個數字化轉型面臨各種困難。轉型的關鍵要素在於其組織變革、技術革新和信息數據的治理,以及渠道、用户體驗和運營模式上。”

來源: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1 字。

轉載請註明: 超九成區域性銀行已啓動數字化轉型 致力於“小而美”服務區域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