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收入連續兩個月下滑,“富二代”眾安在線為何“多疾”纏身?|保險

目前驅動眾安在線的主要增長力量依然來自於股東阿里系,與其對外宣稱的“科技驅動”相去甚遠

近日,銀保監會官網公佈了今年前4月份的保險業經營數據。雖然前4月整個保險業增速僅4.34%,但行業4月份的保費數據在強勁反彈,增速高達16.59%。

但從保險公司來看,傳統險企開始發力,而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競爭優勢正在減弱。其中眾安在線4月份保費收入7.61億元,比去年同期的9.14億元,同比下降了16.74%,加上3月份同比負增長2.89%,其保費收入已連續兩個月下滑

7年前,首張互聯網保險牌照橫空出世,其“全國展業,一步到位”特性,帶給市場極大的想象空間。但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從“三馬保駕”到千億市值,曾經多重光環加身的眾安在線正變得有些暗淡。根據《每日財報》的統計,截至5月28日收盤,眾安在線市值僅為400億港元,距其2017年9月最高點1437.66億港元的市值已縮水70%。

市值縮水背後問題重重,“多疾”纏身。一方面三年來持續增收不增利,共虧掉32億元,背後的綜合成本率高企遲遲得不到解決。另一方面科技業務難撐大局,作為財險公司無奈轉投健康險懷抱,依賴新任CEO姜興背後“阿里系”渠道扶持。而這又同樣導致成本難以下降,投訴激增,而連續的虧損也導致其負債高企。

增收不增利,三年虧掉32億

眾安在線的2019年財報顯示,全年實現總保費人民幣146.30億元,同比增長30%。單看保費,表現還不錯。但相比2018年89%的保費增長,增速明顯放緩。公開信息顯示,眾安在線2019年的年度保費在全國財險市場上排名第11位。

值得注意的是,眾安在線的賺錢能力仍差強人意,百億保費收入依然難以抵擋其自2017年赴港上市以來年年虧損的狀態。

根據《每日財報》的統計,2013年至2019年的眾安在線保費總收入分別為:0.13億元、7.941億元、22.83億元、34.08億元、59.54億元、113億元、146.3億元。

淨利方面,眾安在線2013年虧損0.3億元,2014年至2016年,連續3年盈利,分別實現0.27億元、0.44億元和0.09億元淨利。2017-2019年,連續三年虧損。分別為-9.97億元、-17.44億元、-4.54億元。

《每日財報》注意到,虧損幅度看似有所收窄,但事實上眾安在線2019年的盈利大部分都來自於投資收益。受益於2019年A股市場的優異表現,眾安在線2019年投資收益為18.155億元,同比增長264%,總投資收益率達到9.3%。

而如果除去這部分增長的投資收益,眾安在線2019年的淨虧損幅度是要大於2018年的,所以增收不增利才是眾安在線的真實底色。

過去6年,眾安在線的財險行業保費規模排名從2014年的43位升至2019年的第11位。但保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高企問題,卻遲遲未得到解決,這直接導致其承保虧損額高企,增收不增利。

過去6年中,眾安在線保險業務綜合成本率一直高於100%。一般來説,綜合成本率是費用率和賠付率之和。由於縮減渠道費率較高的航旅險等原因,眾安在線的費用率在2017年達到最高值後得到控制。

但賠付率居高不下,眾安在線2019年比2018年提升了7.5個百分點,問題出在保費收入規模第三位的消費金融生態。在宏觀風險上行、投訴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消費金融生態賠付率同比大幅提升了至97%。這一數據在2019年上半年、2018年全年,分別為78%、72.3%。

由於疫情導致的信用償付問題激增,消費金融保險業務的賠付率在2020年出現進一步上升幾乎已經是大概率事件,賠付成本的後置也幾乎將確定性影響2020年眾安在線的業績。

股價“一蹶不振”背後,科技業務難撐大局

眾安官網顯示,眾安2013年11月開業,2017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由“保險 科技”雙引擎驅動,目前已形成健康、消費金融、汽車、生活消費、航旅五大生態。

成立伊始,前三大股東分別是平安集團的董事長馬明哲、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和騰訊董事長馬化騰。阿里巴巴持股19.9%,騰訊和平安分別持股15%。

“三馬”加持,讓眾安在線自帶光環。2017年9月28日,眾安在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價59.71港元,上市首日便受到市場熱捧,之後數日股價連續暴漲,盤中最高市值達到了1437.66億港元。

但繁華過後,一地雞毛。截至今年5月28日,眾安在線報收僅為27.20港元,市值距離最高點已經縮水了近70%。

眾安在線標榜其與傳統保險公司的最大區別在於公司的科技實力,而這也是公司在上市之初獲得高估值的重要原因。然而眾安在線上市後的表現,卻辜負了投資者的青睞和認可。

因為從純粹的科技收入來看,眾安在線卻並不能説服資本市場用“科技企業”的估值方式來為眾安在線定價。

財報顯示,2019年科技輸出收入僅為2.7億元,在公司保險業務的百億級收入面前幾乎忽略不計,撐不起場面。而相比於9.769億的研發投入,2.7億元的科技輸出收入甚至有點“拿不出手”。

另外,基於網絡技術的 SaaS 技術服務輸出業務,十多年前就在歐美資本市場上“過度炒作”,2015年的國內“互聯網 ”大潮讓互聯網 SaaS 業務一度“老樹新發”。

SaaS 業務“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賺錢的本質使得該項業務的客户長期黏性偏低,這些都是制約,甚至讓SaaS業務很難看到廣闊前景,僅僅被大部分公司當做業務炒作概念的原因。

眾安SaaS收入方式採取業務提成的浮動收入,業務量隨客户業務單量的提升而提升,長期看相當於對全球在線保險行業“收税”,今年也增加了恆大人壽,橫琴人壽作為重要新客户。

但是 SaaS 業務的持續性仍存在問題,加上行業競爭加劇,傳統保險公司互聯網轉型加速,以及眾安自身必須持續投入保持競爭優勢等等,都會讓眾安在線的科技業務的盈虧平衡遙遙無期。

負債高企,投訴激增,陷入“渠道依賴症”

《每日財報》注意到,與連年虧損相伴的是負債持續上升。2017年眾安保險的負債總額不到40億,2018年這一數字直接翻倍為98.66億元,2019年更是飆升到了144.02億元。2019年其資產負債率為46.6%,比2018年的37.5%增長了9.1個百分點。財報的解釋是由於買賣回購金融資產款及保險合同負債增加所致。

“沒有股東的支持及資源,我們將無法實現快速增長。”三年前列在招股書中的風險項,同樣適用現在的眾安在線。

2014年,眾安在線依靠退貨運費險等產品實現了企業快速冷啓動,獲得保費收入近8億元,其中生活消費生態保費收入佔比達92%,可以説是極度依賴阿里系的力量。

時至當下,眾安在線依然深度綁定阿里系,無論是產品還是人事。在用户方面,眾安在線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在綁定業務來源的時候,也為自己設定了天花板。

財報顯示,2019年,健康、消費金融、汽車、生活消費、航旅生態總保費分別佔眾安保險總保費的33%、21%、25%、9%和9%;而2018年其佔比分別為:25%、31%、14%、10%和13%。

五大保險生態中,前兩大生態都與阿里捆綁緊密,其中健康生態已超過消費金融生態,貢獻了最多的保費收入。

而健康生態的核心保險產品是中端醫療保險“尊享e生”和支付寶保險好醫保系列,其主要銷售渠道正是支付寶。尊享系列2019年保費收入佔健康生態總保費的89.7%,而源於支付寶保險平台的收入貢獻佔比約76%。也就是説,目前驅動眾安在線的主要增長力量依然來自於阿里系,與其對外宣稱的“科技驅動”,相較甚遠。

此外,眾安在線還面臨着嚴重的投訴激增問題。2019年315時期,眾安在線以2144件的量高居互聯網保險消費榜首投訴量榜首。

據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眾安在線不僅投訴量名列前茅,而且增速驚人。在財產保險公司銷售糾紛投訴量方面:眾安在線名列第一,為1104件,同比增長1262.96%;財產保險公司合同糾紛投訴量方面:眾安在線名列第三,為3728件,同比增長74.61%。

依賴外力獲取增長,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隨着過往跑馬圈地、粗放流量擴張時代的終結,一個重口碑、拼內力、高質量發展的新週期已經到來。哪怕是“富二代”的眾安在線,也要學着放下“人設”,傾聽用户的投訴,直面真實的自己,儘快長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5 字。

轉載請註明: 保費收入連續兩個月下滑,“富二代”眾安在線為何“多疾”纏身?|保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