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是價值投資者長期追蹤的投資標的,對核心銀行股,投資者最關注的,一個是盈利增速,另一個則是股息分紅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與成長性較強的上市銀行股相比,國有大行的盈利增速能力反而比較平穩,甚至處於個位數增長的態勢,對這類上市銀行股來説,可能更注重股息分紅的能力,每一年的股息分紅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參與熱情。
這些年來,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基本上保持着比較平穩的股息分紅能力,在近一年時間內,部分國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已經超過了5%,這與銀行理財產品以及五年定存產品相比,已經具備了較大的投資優勢。對穩健型的投資者來説,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每年穩定的股息分紅,另一方面則可以藉助市值配售實現新股申購,假如持股市值高一些,那麼一年中籤幾家新股,年化收益率還是比較可觀的。
對不少投資者來説,已經對銀行股投資形成了依賴,甚至會把越來越多的家庭存款資金搬至銀行股之中,以獲得更穩健的保值增值效果。但是,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情況,不僅深刻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將會對以往穩定的盈利模式構成不少的衝擊影響。
今年以來,有着“金飯碗”稱號的銀行業,也面臨着不少的考驗。例如,此前有促進金融系統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的措施。近日,更是傳遞出適當降低銀行分紅,且不增加獎金的信號,這系列信號的出現,對銀行股的投資者似乎並不那麼友好。
對價值投資者來説,銀行的股息分紅是價值投資者的投資根基。假如降低了銀行的分紅,那麼是否意味着銀行股的長期價值投資的邏輯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形勢確實並不是太樂觀,在實體經濟環境不算太好的背景下,銀行讓利實體經濟的信號也顯得愈發強烈。有投資者會擔心,1.5萬億相當於2019年商業銀行淨利潤的75%,若出現如此巨幅的讓利空間,那麼對銀行股來説,將會是沉重的衝擊影響。此外,近期更是傳出了適當降低銀行分紅的消息,若銀行減少分紅動真格,無疑會引發市場資金的拋售,銀行股自身的投資價值也可能會發生重估的風險。
針對讓利1.5萬億的消息,從嚴格意義上,金融系統並非僅有銀行業,而且還會牽涉到保險等金融中介機構,當然銀行也是佔了大頭。不過,推動金融系統讓利,特別強調了合理讓利,更應該建立在足夠風險防禦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讓利,更談不上把去年75%的利潤拿出來讓利。
與此同時,作為百業之母,銀行業在讓利過程中,不同銀行也會有着不一樣的執行規則,並不會完全放鬆標準盲目放貸,因為這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後遺症問題,作為一向謹慎的銀行,也會有着一套應對的策略。此外,在銀行讓利背景下,仍會存在一定的對沖政策,來緩解銀行業的壓力,並非為了讓利而盲目讓利。
針對市場爭議很大的降低銀行分紅的消息,這或許只是傳遞出一種信號,意在提升資本補充或提升風險抵禦的能力。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不同銀行也會有着不一樣的分紅策略,政策層面上允許適當降低分紅,為銀行調節分紅政策留有空間,但從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來看,減少分紅的壓力也是不少,即使最終採取了減少分紅的舉措,也可能是小幅度減少,並非像海外市場的銀行股那樣大幅度壓縮分紅乃至採取不分紅的應對策略。
銀行適當降低分紅,或為接下來的不良風險提升做好準備。但是,若單方面降低銀行分紅,顯然也會影響到銀行股的價值投資根基。在實際情況下,當銀行股的分紅能力下降時,將會影響到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的投資吸引力,容易引發資金的拋售壓力。不過,對銀行來説,在適當降低分紅的同時,一方面可能會通過提升上市公司股價作為補償,挽留長期價值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轉型與改革來提升銀行股的整體投資活力,例如引入券商牌照或多方面的政策對沖等,這也是緩解降低分紅下的拋售壓力。
今年,對國內上市銀行的壓力確實不少,一邊是讓利實體提速,另一邊是降低分紅預期升温。此外,隨着不良率的逐漸提升,部分不良風險逐漸爆發,接下來部分銀行股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在多方面的壓力衝擊下,銀行股的投資吸引力自然會有所影響。近期政策層面上銀行股頻繁出現利空消息,雖然可以起到調節市場指數的效果,但同時也會打擊長期價值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在國內市場中,銀行股投資最具不確定的因素還是來自於政策變化,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卻加劇了近期銀行股的波動走勢。但是,面對接連下跌的銀行股,未來穩定股價的核心也是離不開政策。面對銀行股的接連下挫,市場投資信心從高漲跌至冰點,但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且目前平均市淨率已經處於歷史低谷狀態,一味壓制銀行股表現並非政策本意,終究還是會有相應的對沖政策出台,以穩定市場的投資人氣。假如未來防控效果持續鞏固或實體經濟逐漸觸底回升,那麼當危機逐漸解除後,銀行的盈利能力以及分紅水平也會出現報復性回升,短暫性的應對措施並不代表着中長期的政策導向,從長期來看,銀行股的價值投資邏輯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