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展望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業界普遍認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十四五”規劃中,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有望得到強化,增強金融供給與實體融資需求之間的適配性。
從國內國際兩個維度
賦能資本市場發展
“十三五”期間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和註冊制試點擴圍,給資本市場的後續發展賦予了強大能量。那麼,在“十四五”期間,該如何紮實推進資本市場各項工作呢?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上海小鬱資產總經理左劍明表示,要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和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其中,基礎制度建設方面,不僅包含發行上市環節,還應該加速推進淘汰退市進程,讓資本市場成為有進有退自我循環、自我進化、自我升級的有效市場。
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要嚴控上市公司質量,加速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監管部門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不動搖,增加優質上市公司供給,同時加快完善退市制度,通過“吐故納新”,不斷優化市場生態。
這兩年來,上市公司退市速度明顯加快,且呈現出多元化態勢。業界認為,這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特別是以面值退市為主的多種形式退市渠道暢通後,A股市場加速出清效應越發明顯。
除加快完善退市制度,伍超明同時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國內投融資活動的便利性,吸引更多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投資,激發市場活力:一是加快優化上市公司結構。長期以來,國內上市公司結構與實體經濟結構匹配度不高,亟待改善。如截至2020年6月末,國內金融業上市公司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超過20%,明顯偏高,高於金融業增加值在全國GDP中的比重10個百分點以上;同期創新型、互聯網科技上市企業規模則偏小、佔比偏低。二是重視金融科技的引領作用。金融科技是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未來國際金融競爭中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是資本市場改革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和經濟學院教授韓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四方面問題。
首先,既要在交易規則、市場慣例、行業準則和監管法規上與國際接軌,提高我國資本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也要堅持符合我國市場實情且證明行之有效的規則制度。
其次,要注意對外開放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的風險和衝擊,把握好開放的節奏和順序。
第三,在股票二級市場交易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交易機制和政策評估體系。
第四,要進一步提高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增強市場深度,提高債券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注意控制好城投債、企業債的違約風險。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資本市場要勇挑重擔
“十四五”規劃中,資本市場會佔據怎樣的分量?對此,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資本市場的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性應當比過去更高。”韓乾表示,改革開放到了攻堅階段,國際形勢嚴峻複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的地位空前重要,它是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場所,是吸引國際金融資源為我所用的重要渠道,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減輕財政和銀行負擔的需要,也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暢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寶曉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特別是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緊密相連、相輔相成,企業運營發展離不開對資本進行有效的營運,通過資本市場發揮協同效應,使資本資源配置最優化,促使企業價值整體提升,謀求可持續發展。
伍超明表示,資本市場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中的地位有望大幅提升,或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頭戲。
一是資本市場發展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性在提高。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推動經濟發展由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新動能對舊動能的替換進度,需加快資本市場改革,提高以股權融資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比重,增強金融供給與實體融資需求之間的適配性。
二是資本市場在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的樞紐平台作用將進一步強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將進一步銜接好資金、技術和市場,有利於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激發經濟增長內在潛力和擴大內需市場;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將助力我國經濟發展更好地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能讓海外投資者分享我國經濟發展成果,形成良性互動。
三是資本市場發達程度是一國金融實力的象徵,面對日益複雜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成熟、穩健的資本市場是有效應對各類風險的有力保障,也是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中國需要牢牢把握住這一戰略機遇期,推動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寶曉輝強調,註冊制下的中國股市更要注意監管效率問題。
左劍明建議,為了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打擊證券違法行為應該抓典型,這樣才能起到震懾力和警示作用。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