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收割機——信託近年為啥頻繁爆雷?
近日,泛海集團所屬的民生財富、民生信託出現了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和信託理財產品未能按期兑付的情況,這預示着又一起信託“爆雷”。
2020年,集合信託產品共發生310多起違約事件,涉及違約項目金額超過1600億元。
信託,作為金融業的“高富帥”,一向以收益率高、安全性高著稱,是高淨值投資者(土豪)的最愛。然而,從去年開始,信託行業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鐵盧”。
這背後的的原因是什麼呢?
多年來,信託扮演了影子銀行的角色。
怎麼理解,信託雖然是非銀金融機構,卻可以做類似於銀行的放貸業務。也就是信託也可以做高息發債,高息貸款的生意。
2007年開始,當時為抑制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過熱,央行通過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控制信貸規模等手段限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過快的流向基建和地產。
但是,商業銀行用了個“障眼法”。銀行和信託合作,一起開展信貸業務,把錢借給需求方。
對於銀行來説,這樣的合作可以“繞開”部分監管,擴大銀行的投資範圍,在缺乏信貸額度的情況下,幫助銀行挽留和爭奪重要客户,而信託公司也通過合作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和賺取通道費。
也正是這樣,過去的十年,錢如同洪水一樣傾瀉而出,房地產狂飆突進。一些中小房企在銀行融不到資,在信託那裏融到了資金,還有一些城投公司也是這種做法。
要知道,過去十年信託行業是剛兑(保本保受益)的,再加上信託產品的資產收益率很長一段時間維持在8%左右(如下圖),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
由於時代的紅利加上信託牌照的特殊性,2007年——2017年,我國信託資產規模十年擴張27倍。信託業也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
據統計,2020年集合信託產品共發生310多起違約事件,涉及違約項目金額超過1600億元。括新時代信託、四川信託、華信信託、安信信託等公司均出現了大量信託產品集中違約事件,涉及的違約項目金額巨大。
這裏面最具戲劇性的是“百億假黃金案”引發多家信託機構踩雷的事件。
據報道,金凰珠寶由於生產和經營擴張,需要“用錢“。於是向多家金融機構質(抵)押了大量黃金,然後以此向包括民生信託、東莞信託、安信信託和四川信託來“融資”(借錢)。
2019年開始,金凰珠寶的經營情況開始惡化,出現抵押貸款到期卻還不起錢的情況。民生信託於是依照合同於2019年12月向金凰方發送《貸款提前到期通知書》,宣佈相關融資提前到期,並提起司法程序,此後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部分質押黃金進行了查封。
這裏最讓人震驚的是,金凰珠寶質押的80多噸的黃金,價值200億的質押品,竟然是包皮假黃金。由此揭開了這起涉案金額高達300億元的假黃金案,震動了整個金融圈!
也因此,多期信託計劃出現逾期,眾多的投資人的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也正是大量的信託違約事件,2020年才有了“屌絲死於P2P,中產死於理財,土豪死於信託”這個段子。
話又説回來,為什麼信託偏偏集中於近兩年暴雷?
答案是金融去槓桿。
這要從2008年的次貸危機説起,當時次貸危機重創美歐依靠房地產泡沫和過度借債支撐的消費需求,中國出口高增長時代終結。
為提振內需以穩定增長,中國實施了三輪貨幣寬鬆週期,即2008-2009年四萬億刺激、2012-2013年上半年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債務擴張以及2015-2016年上半年貨幣大幅寬鬆。
貨幣寬鬆推動中國金融體系急劇擴充和廣義信貸快速增長,進而刺激房地產過熱化。2008年以來;全國商品房平均售價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9.1%,比同期CPI年均漲幅高6.8個百分點。
但是,隨着金融和房地產在中國經濟體系中極快增長,工業部門(實體經濟)在GDP中的佔比則不斷下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以及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引起了決策層的注意。2017年政府明確提出要治理金融亂象,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遏制金融體系的自我膨脹現象。
2018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出台,相關機構着手對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資產管理機構加強監管和整治。
信託業也自此被要求轉型,壓降通道業務和多層嵌套規模。
與此同時,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社會整體信用風險暴露概率增加,部分實體企業經營困難的壓力傳導到信託行業,一些中小型信託公司在過去累積的風險加速暴露。
例如,華信信託官網顯示,2020年9月24日至11月3日期間,有27款信託計劃延期兑付本金及收益。延期原因為,由於融資企業未按期償還融資本息,導致信託產品按信託合同約定進入延期期間。
根據中國貨幣網的批露,2020年有4家信託公司的淨利潤為負數,分別是長城信託淨利潤-0.99億元,華融信託淨利潤-7.29億元、雪松信託-12.23億元,華信信淨利潤為-26.52億元。
也正是如此,這幾年信託行業過的非常艱難,越來越多的信託公司走進了爆雷名單。
而當下,雷聲並未停下。
文/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