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劃為先,以規劃促發展。”3月5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請審查。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25年達到11.3年……規劃綱要草案中的諸多數字,都藴含着一個新字,也廣受專家學者的讚譽。
不再簡單追求GDP增速
“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怎麼設?這是規劃綱要草案中最受人關注的問題。關於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指標,原文寫到: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與以往中高速發展或翻番等提法不同,規劃綱要草案採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藴含定量的方式,體現了面對發展機遇和發展環境的變化,中國政府在發展理念上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説,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傳統的發展方式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將GDP增速目標設為保持在合理區間,凸顯了底線思維和對發展效益的強調,也代表着中國對經濟發展的理解上了個新台階。
對於規劃綱要草案中沒有出現曾經常見的GDP“保七”“保八”等定量表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同樣給出極高評價。“這正説明,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餘淼傑説,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GDP指標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但不再簡單追求GDP的增速,不再片面地以GDP為綱,而要更強調新發展理念,“和此相關的指標是綠色GDP,也就是説,在做大經濟蛋糕的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生態文明。”
堅持創新被提到全新高度
創新,也是規劃綱要草案中的高頻詞。
草案原文寫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創新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能力。”於澤談到,儘管中國經濟物質基礎雄厚,但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動能正逐漸減弱,必須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也是國際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經驗。“面對新形勢下的風險和安全挑戰,用技術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提高基礎研發投入,方能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佔據有利地位。”
環業投資集團(IP Global)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分析,將創新擺到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説明政府希望從體制機制方面既集中資源攻關關鍵與核心技術上的“卡脖子”問題,又發掘和賦予科技創新的內在活力,推動國民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民生福祉涉及7個指標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25年達到11.3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2025年達到4.5個……記者注意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涉及民生福祉的指標就有7個,足見對民生的重視程度。
“看完這些指標,我切實感覺到,規劃綱要草案切切實實是以人民為中心,不是為了追求發展而發展。”於澤説。
民生是治國之本、執政之基。餘淼傑認為,規劃綱要草案中將民生福祉指標細化到受教育年限等,是對新發展理念中共享二字的貫徹,讓人民羣眾共享發展成果。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趙瑩瑩
編輯:高晨晨
流程編輯:郭丹